{"id":"8885398","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38904.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38904","normalized_crc32":"763593109","source":"4","created_at":"1549812435","last_fetch_at":"1549896788","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重建日本航空 擁有基於利他之心的三層意義" "\/\/cdn2.ettoday.net\/images\/3818\/3818599.jpg\n\r\n▲稻盛和夫表示,受到多次請求並經過苦思良久後,回顧起自年輕時代以來的價值觀,心想「可以從事幫助社會、民眾的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並且基於三個理由,最終決定接下重建日本航空的大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n\r\n作者:稻盛和夫\n\r\n譯者:林子傑\n\r\n摘自:天下雜誌 《活下去的力量<\/a>》\n\r\n●精選書摘\n\r\n再介紹一個最近的事例。\n\r\n那就是日本(JAL)的重建。我認為,這間日本航空也是藉由改變人們的「想法」,才能得以重生。\n\r\n二○○九年底,我接到來自政府的懇切聘請,並告訴我,「日本航空已經快要破產,希望您能夠就任為會長(董事長),重建日本航空。」\n\r\n我是一個對於航空業界完全不了解的門外漢,更何況當時年歲已高,究竟是否該接下此任,著實令我煩惱許久。\n\r\n起初,我覺得無法勝此重任,因而再三婉拒政府請求。此外,我的朋友、熟識甚至家人也無一不大力反對。更有許多人告訴我「這會使你晚節不保」。\n\r\n然而,受到多次請求並經過苦思良久後,回顧起自年輕時代以來的價值觀,心想「可以從事幫助社會、民眾的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並且基於三個理由,最終決定接下重建日本航空的大任。\n\r\n只不過,由於我年事已長,當初心想「我應該沒辦法做全職工作」,因此提出「一星期工作三天左右的話,我還做得來」的條件。\n\r\n我的住處位於京都,當然我的妻子也住在此地。一旦我接下此工作,就得住進東京的飯店。也因為如此,我才會告訴他們「一星期工作三天左右的話,我應該還做得來」。\n\r\n同時,我也告訴他們「因為我一星期只工作三天,所以不需要薪水」。也就是說,我是在無給薪的狀況下接下日本航空會長一職。\n\r\n不過,我雖然允諾接下會長職務,但對於航空業界仍是一竅不通。\n\r\n可以說我完全是處於無知的狀態。\n\r\n就連新聞、雜誌等媒體,也都冷眼看好戲,宣稱,「任誰來負責重建日本航空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稻盛原本出身工廠,是一個從技術人員爬上來的經營者,想要靠他重整,恐怕是十分困難吧。」\n\r\n\/\/cdn2.ettoday.net\/images\/3665\/3665134.jpg\n\r\n▲(圖/路透)\n\r\n即便如此,我的信念還是沒有絲毫動搖,因為我覺得日本航空的重建,含有三個利他的意義存在。\n\r\n第一個意義,便是為了重建日本經濟。這是因為,日本航空不僅是代表日本的企業之一,更是象徵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企業。\n\r\n倘若日本航空接受政府支援依然無法重新站起來,並且再次破產的話,不僅將會對日本經濟造成極大影響,甚至可能使得日本國民自此失去自信。\n\r\n反過來說,只要成功重整,大家便會想,就連狀況如此糟糕的日本航空都能夠重建,那麼日本經濟必然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國民或許也會因此振奮精神。\n\r\n第二個意義,便是面對日本航空所留下來的約三萬兩千名員工,我無論如何一定要保護他們的受僱權。\n\r\n我在受到政府請託前去日本航空時,面對的狀況極為悽慘,必須要請將近四萬八千名員工之中的大約一萬六千人離開公司。這是公司破產後,在公司重整法的法令之下,由各界律師、會計師齊聚一堂共同決定出來的重建計畫。\n\r\n我也在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如何都要保護好留下來的三萬兩千名員工不可。\n\r\n第三個意義,則是為了國民,也就是為了搭乘飛機的民眾著想。\n\r\n倘若日本航空倒閉,日本的大航空公司將只剩下全日空(ANA)一間企業。這麼一來,競爭原理將不會啟動,機票將水漲船高,服務品質也會下降,這對於國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n\r\n在健全且公正的競爭條件下,由多間航空公司互相切磋琢磨,才能提供乘客更便宜、更好的服務。也因此,我認為日本航空的存在絕對必要。\n\r\n我認為重建日本航空含有以上三個「基於利他之心的重大意義」,才會決心就任日本航空的會長,並且全力投入重整事業之中。\n\r\n我就任會長後,一直為了將這三個意義傳達給日本航空的員工而孜孜不倦。\n\r\n也因為如此,員工們終於了解「日本航空的重建不是單純為了我們自己,而擁有更偉大的意義,更是為了社會與國民所做」。\n\r\n於是,員工們便不遺餘力,一同協助我重建公司。\n\r\n雖然我年事已高,卻無償接下任誰都覺得困難的重責大任,重建日本航空。或許員工們便是看到我這種拚命努力的模樣,因此深受感動吧。\n\r\n當初,我本來打算一星期上班三天左右,但實際上進日本航空總公司的日子卻是逐漸增加,從一星期三天變為四天、四天再變為五天。\n\r\n為此,我這個快要邁入八十歲的老頭,整個星期幾乎都宿在東京的飯店,有時候甚至以便利商店賣的兩個飯糰解決一頓晚餐。\n\r\n看到我如此拚命重整日航,大概許多員工都開始想,「本來與日航毫無瓜葛的稻盛先生,竟然為了公司努力到這種程度。那麼原本便是公司一分子的我們,就應該更拚命、付出更多才是。」\n\r\n員工全體改頭換面,抱持良善「想法」,一起全力以赴重整的成果是,宣告破產後僅過了兩年八個月,日本航空就在股票市場重新上市,成功搖身一變為營利傲視全球的航空公司。\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18\/3818584.jpg\n\r\n★本文經天下雜誌 授權,摘自《面對激烈變化、日益悲慘的環境,你要有:活下去的力量<\/a>》\n\r\n★ 日本amazon.com customer review 4.3顆星\n\r\n★ 成功人生的秘訣就是,擁有「想法」\n\r\n★無論何時、何地閱讀,都讓人滿腔熱誠\n" {"id":"888539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59342.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59342","normalized_crc32":"2598893239","source":"4","created_at":"1549812435","last_fetch_at":"1549896788","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不穿內褲」治療失眠!日本睡眠專家教戰 晚餐拒吃甜點、咖啡" "\/\/cdn2.ettoday.net\/images\/3864\/e3864408.jpg\n\r\n▲全台失眠人口比台北市民還要多,養成良好睡覺習慣,是遠離失眠的重點。(圖/示意圖/翻攝先熱情的清掃吧JTBC官網)\n\r\n編輯/Rose\n\r\n現代人生活腳步太快,生活壓力太大,導致失眠人以光速增長,據統計台灣人中每10位成年人,有有1位需要靠藥物入眠,全台一年能吃到4億顆以上的失眠藥!全台失眠人口甚至比台北市民還多,要如何遠離失眠問題,你應該戒掉睡前看手機、習慣性熬夜的壞習慣,為自己塑造良好睡眠環境。\n\r\n日本舒眠治療師三橋美穗在《跟喵星人一起倒頭就睡:揮別失眠的魔法書》以簡單的實踐性法則,跟讀者分享打造良好睡眠環境的方法。過年期間,日夜顛倒,即將回歸工作崗位,要回到常軌卻失眠的人,可以嘗試她推薦的方法,讓入睡更容易。\n\r\n【晚餐時間】\n\r\n以輕食為主,不吃甜食,如太晚才能吃晚餐,就以熱湯為主,忌咖啡因。\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64\/e3864402.jpg\n\r\n▲晚餐別吃甜食,真的很想要吃以少量為佳。(圖/示意圖/翻攝先熱情的清掃吧JTBC官網)\n\r\n【服裝】\n\r\n換睡衣,以蠶絲材質為佳;穿暖襪套而不是襪子;不用穿內褲。\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64\/3864404.jpg\n\r\n▲換上睡衣培養就寢情境。(圖/示意圖/翻攝先熱情的清掃吧JTBC官網)\n\r\n【睡前10大守則】\n\r\n1.就寢前的8個小時內禁止打瞌睡。\n\r\n2.溫水浴15分鐘,水不泡過肩。\n\r\n3.抽菸會讓睡眠品質變糟。\n\r\n4.睡前不要收發電子郵件。\n\r\n5.不要太在意睡眠的黃金時間。\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64\/e3864406.jpg\n\r\n▲睡覺前8小時絕對不能打瞌睡。(圖/示意圖/翻攝先熱情的清掃吧JTBC官網)\n\r\n6.還不睏就不要躺在床上。\n\r\n7.把艱澀難懂的書放在床邊。\n\r\n8.把腳抬高,消除浮腫。\n\r\n9.睡不著就乾脆起床。\n\r\n10.半夜上廁所時要小心燈光。\n\r\n【環境10大注意事項】\n\r\n \n\r\n1.睡覺別開小夜燈。\n\r\n2.燈光要用微暗的橘光。\n\r\n3.寢室要用米色或粉色來調合。\n\r\n4.使用容易翻身的床墊。\n\r\n5.枕頭要到店裡試過再選購。\n\r\n6.有伴侶的人要用2張單人床。\n\r\n7.經常調節溫濕度。\n\r\n8.妥善安排寢具的擺放順序來擊退寒冷。\n\r\n9.羽絨被要根據蓬鬆度來挑選。\n\r\n10.凡事以睡眠為優先。\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64\/e3864405.jpg\n\r\n▲保暖工作做足。(圖/示意圖/翻攝先熱情的清掃吧JTBC官網)\n" {"id":"888540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2954.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2954","normalized_crc32":"3402183540","source":"4","created_at":"1549812435","last_fetch_at":"1549896788","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台灣運動職業化接不了地氣 學生運動還是主流" "\/\/cdn2.ettoday.net\/images\/3158\/d3158236.jpg\n\r\n▲HBL近幾年人氣高漲。(圖/資料照)\n\r\n記者張克銘/綜合報導\n\r\n台灣在近幾年不斷高喊各項運動職業化的口號,不過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將運動職業化難度還真是不小,第一考量到企業,第二則是是否球員、教練都準備好了,此外台灣競技運動都是以學生為主力,對於職業化來說是一大阻礙。\n\r\n要想職業化,企業的支持絕對是關鍵,中華職棒喊了那麼多年的第5隊,終於在2019年才聽到味全龍復活的消息,就可知道企業想要來養球隊的難度,畢竟要職業化所需要的大筆金額,許多企業還是吃不消的,更何況台灣目前很少人會相信把運動變成一項事業,更遑論是要用來賺錢。\n\r\n\n\r\n \r\n\/\/cdn2.ettoday.net\/images\/3874\/d3874707.jpg\n\r\n▲WSBL本季多了行銷團隊幫忙。(圖/籃協)\n\r\n台灣的教練與球員是否準備好面臨職業化了,首先要談的就是球員的水準,就舉足球來說,台灣基層球員數少,足球又是需要相當多人的運動,水準差距過大,對於觀眾或是比賽的品質都會大打折扣,同樣的問題在教練身上也適用,職業化的比賽就是要好看,就是一場秀,若教練的調度還是依然故我,比賽內容也不會太好。\n\r\n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台灣競技運動大多都是學生為主,學生與職業的界線至今仍是模糊不清,而且既然是職業化,若都是學生球員,所謂的職業化也就只是空談,加上HBL這幾年的火熱程度居然是高過於半職業化的SBL,此外如企排、女壘聯賽、台甲聯賽雖然是以聯賽為名,但大多球員都還是學生為主,要過渡到職業化仍有一定難度。\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31\/d3831097.jpg\n\r\n▲SBL人氣本季依然低迷。(圖/記者杜奕君攝)\n\r\n目前台灣唯一的職業運動就是中華職棒,同時棒球也是全台最多人參與的運動,目前正積極催生台灣籃球再次職業化的立委高志鵬(現SBL委員會召集人),先前致詞表態本季SBL是最後1季,不過以本季SBL觀眾、話題性的慘澹程度,要直接衝上職業化可能挑戰還不少。\n\r\n \n" {"id":"8885401","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0\/3636843","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0\/3636843","normalized_crc32":"1268064380","source":"8","created_at":"1549812938","last_fetch_at":"1549897620","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暗夜惡火吞噬工寮 滅火後發現一具焦屍身分待查" "2019-02-10 23:14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a>╱即時報導\n北市<\/a>北投<\/a>區紗帽路一處廢棄工寮今晚傳出惡火,北市消防局今晚9時許獲報,立即出動人車馳援,約20分鐘撲滅火勢,消防人員在清理火場時發現一具焦屍,性別已無法辨識,警方已通知工寮屋主到案說明,調查死者身分,起火原因也尚待釐清。\n北市消防局今晚9時23分,紗帽路周邊一處1層樓高的磚木造建物廢棄工寮竄出火舌,火勢猛烈,派出各式車輛17車、45人前往馳援,約20多分鐘火勢撲滅,工寮內雜物眾多,幾乎遭燒毀,燃燒面積約30平方公尺,消防人員查看工寮內有無零星火勢時,竟發現一具焦屍,目前無法辨別性別及身分。\n今晚警方鑑識人員將進入工寮採證,調查死者死因,另也將通知工寮屋主到案說明,調查死者身分是否為認識友人或是遊民<\/a>闖入遇難。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2\/10\/realtime\/5907186.jpg&x=0&y=0&sw=0&sh=0&exp=3600\n" {"id":"8885402","url":"https:\/\/udn.com\/news\/story\/12408\/3636710","normalized_id":"udn.com\/news\/12408\/3636710","normalized_crc32":"2279194551","source":"8","created_at":"1549812940","last_fetch_at":"154989762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華航勞資第二次座談 周一下午交通部舉行" "2019-02-10 22:38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a>╱即時報導\n機師<\/a>工會願意回來談!經過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積極協調下,原本不願回應何時要再與華航資方協商的機師工會,在晚上點頭願意在明天下午5時參加交通部主辦的華航勞資第二次座談會,讓僵持不下的華航勞資爭議<\/a>露出解決的曙光。\n華航機師罷工邁入第三天,交通部一再喊話希望工會盡快坐下來談,就算是凌晨也願意談,但工會今天遲遲未予回應,甚至說在等華航如何回覆,為避免擴大影響層面,交通部今(10)日要求華航繼續與友航聯繫,增加班次、放大機型來協助疏運旅客。\n華航則表示,昨晚協商過程平和,華航數度提出對案,例如疲勞管理飛時項目,每次工會不同意,公司立即提出對案,並未一昧堅持己見,癥結在於雙方的提案暫時仍有差距,希望在接下來的談判縮短差距達成共識。交通部認為,雙方願意坐下來協商,才有機會化解爭議。\n【中央社/台北10日電】華航機師罷工第3天,交通部次長王國材今晚證實,明天下午5時,勞資雙方在交通部進行第2次座談。\n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華航分會8日啟動罷工,目前已有近600名機師參加,交通部介入協調,勞資雙方昨天在交通部第一次座談,但在疲勞航班改善上無共識。\n交通部原本希望雙方今天能再回到談判桌溝通,華航回應時可談,機師工會希望華航透過交通部提出工會要求對應方案再說。\n王國材說,工會已願意回到談判桌,明天雙方會就先前無共識的部分再溝通,希望罷工快落幕。\n" {"id":"8885403","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60353.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60353","normalized_crc32":"3461595706","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捨棄針筒改用「蚊子採血」驗愛滋 台高中生奪美基因工程賽冠軍" "\/\/cdn2.ettoday.net\/images\/3876\/d3876247.jpg\n\r\n▲蚊子未來真能取代針筒,成為環保安全的採血工具?(圖/突發中心記者翻攝)\n\r\n突發中心 / 台中報導\n\r\n叮人血的蚊子,嗡嗡嗡聲音實在很惱人。想像一下,未來蚊子將可能代替現有的針頭針筒,成為安全的抽血器,甚至可以即刻驗出血液裡是否感染病毒。台中市明道中學學生將想像化為實際,以非洲愛滋病疫情發想,研發「蚊子採血器」,去年底參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iGEM國際基因工程生物競賽,從全球58所高中團隊中脫穎而出拿下金牌。\n\r\n參賽學生表示,現今非洲多國深陷愛滋病問題困擾,檢驗時需使用大量針筒,但採樣過程如果一出錯,容易發生交叉感染,況且塑膠針筒難以回收使用且處理複雜,甚至可能造成大量醫療廢棄物衍生環境汙染問題。於是想到何不利用「愛吸血的蚊子」代替塑膠針筒成天然採血器。\n\r\n\n\r\n \r\n指導老師陳沛鴻表示,團隊首先在學校實驗室,將基因改造後的蚊子細胞放在培養皿並加進大腸桿菌,在顯微鏡下可看到細胞發出綠色或螢光色反應;再將此改造後的DNA和細菌,利用細針打進蚊子腹部,觀察發現約6個小時後腹部就開始發出螢光色,且可維持近1週。陳沛鴻說,因蚊子吸收的血液在24小時內不會被消化,適合做天然的採血器,藉用蚊子的吸血專長,幫人類或動物進行抽血檢驗。吸完血的蚊子放入小盒子內再用LED燈一照,蚊子身上如果有發光,代表採樣的血液可能含有病毒或細菌,馬上就能驗出採樣者是否已遭病菌感染。\n\r\n擔心蚊子亂飛不聽話?團隊並研發出裝蚊子的小盒子,只要將植入基改DNA、具檢驗單一病菌的蚊子放進盒子,並放在檢驗者的手臂上,讓蚊子透過盒子細網叮咬手臂吸血,就能進行檢測。因蚊子具有好攜帶、環保、可分解等優點,未來有機會應用在解決人類及畜牧業的傳染病問題。這項研發也成功拿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基因工程生物競賽金牌,高中生腦力激盪,將蚊子化身人畜疾病偵測糾察隊,或許真有那麼一天,針筒會被淘汰。\n\r\n \n" {"id":"8885404","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32202.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32202","normalized_crc32":"2802330405","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小王傳訊人妻「比較緊、求我進去」搞曖昧 夫看見崩潰" "\/\/cdn2.ettoday.net\/images\/3824\/d3824719.jpg\n\r\n▲沈姓男子與女同事小美(化名)搞曖昧。示意圖與本案無關。(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n\r\n地方中心/高雄報導\n\n\r\n高雄一名在診所工作的沈姓男子與女同事小美(化名)搞曖昧,不僅自拍接吻照,還互傳「發現比較緊」、「說不定你忍不住求我進去」等鹹濕對話,直到女同事的江姓丈夫發現全案曝光。高雄地院審理後,認定沈男侵害到江男權益,因此判他須賠償7萬元撫慰金。\n\n\r\n判決書指出,江姓丈夫與小美結婚後育有2子,沒想到卻在2017年7月間無意發現妻子手機裡的親密合照,還有「所以以昨天你又興奮了」、「那你放進去一定很有感覺」、「好啊我們來互相折磨」、「等到你瘦到我滿意的時候我會強X你啊」等露骨對話,因此憤而對江男與妻子提告,並求償80萬元。\n\r\n\/\/cdn2.ettoday.net\/images\/3183\/d3183691.jpg\n\r\n▲2人常傳「那你放進去一定很有感覺」等露骨對話。示意圖與本案無關。(圖/翻攝pakutaso網站)\n \n\r\n沈姓男子則在法庭上辯稱,沒有和小美發生性關係,親密照片只是與同事聚餐後,開玩笑玩遊戲所拍攝。他也極力否認LINE對話,認為紀錄遭變造。\n\n\r\n法官審理後認為,圖片經檢視畫面畫素大小、清晰程度、亮度及對比度,均未發現明顯修飾痕跡,且沈男明知小美是有先生的仍做出接吻、親吻臉頰等親密行為,已逾越一般異性朋友交往的界線、侵害到沈男配偶權,因此判沈男須賠償7萬撫慰金。\n\r\n【更多新聞】\n\r\n強摸女員工下體!偷走「原味內褲」噁作紀念 色老闆:還妳花蕾絲的<\/a>\n\r\n耳邊發出「交歡呻吟」趕走嬰靈! 住持神壇前摸信徒下體1分鐘 <\/a>\n" {"id":"8885405","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5037.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5037","normalized_crc32":"2543634046","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3","last_changed_at":"1549853424","error_count":"0"} "不怕被孤立!華為靠內需就夠了 供應鏈豬年開工搶錢" "\/\/cdn2.ettoday.net\/images\/3861\/d3861256.jpg\n\r\n▲華為銷量問鼎全球智慧手機龍頭三星。(左圖/路透社,右圖/達志影像)\n\r\n記者周康玉/台北報導\n\r\n華為再遭封殺,捷克國防部要求內部刪除華為手機內的遠端控制軟體AirWatch。儘管華為遭封殺的消息不斷傳出,但華為手機銷售壓倒性成長,不僅從去年第3季超車蘋果,第4季更問鼎全球市佔最大的第一大品牌--三星。\n\r\n去(2018)年還未結束,華為就宣布去年智慧手機出貨量突破2億支,相較前(2017)年的1.39億支,年成長30%。華為表示,首度突破2億大關,主要仰賴P20系列、Mate20系列、榮耀(Honor)10三款手機。\n\r\n\n\r\n \r\n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更放話,由於歐洲和大陸內需市場持續成長,華為最快明年底前,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手機製造商。\n\r\n▼ 華為消費者業務集團首席執行官余承東(Richard Yu)先前表示,「即使沒有美國市場,我們也將是世界第一。」(圖/路透社)\n\r\n\/\/cdn2.ettoday.net\/images\/3242\/d3242595.jpg\n\r\nTrendForce一月份報告指出,今年三星料將仍為第一大品牌,且華為將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廠。但相對華為的成長,三星市占相對在衰退中,華為已然顯現出問鼎智慧手機龍頭寶座的態勢。\n\r\n法人指出,儘管智慧手機呈現全面性的衰退,但相對人口紅利較高的地區像是中國大陸,仍相對有撐,華為仰賴內需,衰退幅度蘋果、三星都來的低。\n\r\n此外,余承東近期在個人微博發文指出,5G孕育高速暢享時代,摺疊開啟智慧體驗未來。同時還標示「#華為MWC2019」,揭露將在本月25日的MWC年會發表新機,且為摺疊款。\n\r\n華為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包括大立光、晶技、立積、尚立;載板供應商則有欣興、華通等,將隨華為新機登場,相關供應鏈業績再攻一波。\n" {"id":"8885406","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5038.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5038","normalized_crc32":"119790575","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謝政鵬首闖ATP決賽 屈居亞軍排名再寫台灣歷史" "\/\/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06.jpg\n\r\n▲ 謝政鵬/朗卡特。(圖/翻攝自索菲亞男網賽粉專)\n\r\n記者林育正/綜合報導\n\r\n台灣網球雙打一哥謝政鵬,10日晚間在保加利亞的索菲亞男網賽男雙決賽,和印尼搭檔朗卡特(Christopher Rungkat)以2:6、6:4、2:10不敵梅克提奇(Nikola Mektic)和梅爾澤(Jurgen Melzer)屈居亞軍,差點成為盧彥勳之後,第二位在ATP巡迴賽拿下雙打冠軍頭銜的台灣選手。\n\r\n第一盤梅克提奇和奧地利名將梅爾澤先取得3:0領先,隨後6:2先下首盤。第二盤戰況相當僵持,4:4謝政鵬和朗卡特終於攻破對手發球局,6:4拿下第二盤扳回一城。搶10兩人一度連續丟掉8分陷入1:9落後,最終2:10吞下敗仗。\n\r\n\n\r\n \r\n雖然沒能拿下冠軍,但這次已是謝政鵬生涯首次闖進ATP巡迴賽的雙打決賽。下週排名更新,謝政鵬雙打世界排名應該會來到73,再度寫下台灣男網新歷史。\n\r\n過去盧彥勳的雙打排名曾來到86名,並且在2005年和2015年奪下清奈男網賽雙打冠軍,2012年也在曼谷男網賽奪冠。\n" {"id":"8885407","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2570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25706","normalized_crc32":"102317278","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陳小春悲苦童年「3000元賣掉弟弟!」 3窮孩子逆襲他認:恨父母" "記者李玟儀/綜合報導\n\r\n許多名人在成名的背後,都有一段辛苦的歲月,他們不是星二代或富二代,但靠著努力,一步一腳印逆風翻盤,成功在演藝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3個代表人物,各自在演員、歌手、網路領域擁有一片天,他們的故事充滿血淚和遺憾,同時也很勵志。\n\r\n陳小春\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3084\/d3084051.jpg\n\r\n\n\r\n \r\n▲陳小春小時候過的很辛苦。(圖/翻攝自應采兒IG)\n\r\n陳小春出生在廣東,從小因為家裡太窮了,他怕最小的弟弟過得太辛苦,忍不住說:「不如把弟弟送人吧!」父母當下打了他一頓,最後卻也真的把弟弟送走,對方給了陳家3000元(約新台幣13000元),他自責當年就像是賣弟弟一樣,一直到之後有能力了,想把弟弟找回來,卻再也找不到。\n\r\n在陳小春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除了送走弟弟這個遺憾之外,父親的高壓教育也形成了父子間的隔閡,那時候爸爸怕他跑出去玩,沒人照顧弟妹,竟然用鐵鍊把他鎖住。\n\r\n到了國中一年級,他輟學跟著爸爸到香港謀生,一家人擠在貧民窟的三間籠屋裡,他在工地打過零工,也曾在茶樓裡做點心、在大排檔端茶送水,,也當過髮型學徒,直到TVB招舞蹈藝員,終於走上翻身之路。\n\r\n黃曉明\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1573\/d1573959.jpg\n\r\n▲黃曉明和媽媽感情非常好。(圖/取自黃曉明、《旋風孝子》微博)\n\r\n黃曉明現在的知名度、地位絕對是大陸影視圈的一線,但他也是苦過來的,之前在實境秀《旋風孝子》中,曾回憶起兒時家境很窮,老家青島雖然盛產海鮮卻吃不起,媽媽只好撿人家不要的蝦頭炸來吃,藉此補充鈣質,他從奶奶口中得知媽媽的辛苦後,就告訴自己長大一定要買大房子,給媽媽吃好、住好。\n\r\n不僅黃曉明心疼媽媽,黃媽媽對兒子心中也一直有份虧欠,因為當時生下兒子才46天就回紡織廠工作,沒有辦法給孩子更多奶水,也沒有辦法更多時間的照顧孩子,這麼多年來她內心一直留有遺憾。\n\r\n聖結石\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390\/2390116.jpg\n\r\n▲聖結石坦言童年並不完美。(圖/資料照)\n\r\n聖結石是台灣知名的YouTuber之一,在年輕學生族群中相當受歡迎,現在的他光鮮亮麗,但小時候也經歷了一段困苦的日子,他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窮,也因為這樣,我現在什麼錢都想賺。」\n\r\n聖結石小時候和伯父一家住一起,沒想到伯父家某天發生火災,一家人搬到永和水溝邊的房子,環境惡劣經常有蜘蛛、蟑螂和老鼠,平時常常一碗白飯配蔭瓜、豆腐乳,小時候他以為大家都是過這樣的日子,長大後才發現不是。\n\r\n那時候上幼稚園要繳點心費,爸爸在信封袋裡放了一張紙條,隔天老師看完後非常不高興地罵了一聲,原來是爸爸告訴老師沒有錢可以交,那天他被老師罰站,點心也是等到其他小朋友吃剩他才能吃。\n\r\n不僅如此,聖結石也曾一個跑到速食店玩,吃別人餐盤裡剩下的薯條,他印象中有一次一對母子正好看他這麼做,「那個媽媽立刻把他的小孩拉開,叫他小孩不要靠近我,那個眼神…。」他說自己曾經因為過去的種種恨過父母,不過如今親子關係有所改善,「如果沒有那樣的環境,我現在也不會變成現在的我。」\n" {"id":"8885408","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37990.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37990","normalized_crc32":"2739924627","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吸貓」是什麼? 一次搞懂貓奴必備十大「專業用語」" "\/\/cdn2.ettoday.net\/images\/3710\/3710616.jpg\n\r\n▲貓奴「專業用語」,你知道幾個呢?(圖/pakutaso)\n\r\n記者丘秝榕/綜合報導\n\r\n網路常見的「吸貓」、「罐罐」、「踏踏」等貓奴「專業用語」你知道幾項呢?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找出十大貓奴才懂的網路「專業用語」<\/a>,讓「新手貓奴」可以一次瞭解!\n\r\nNo.10 呼嚕\n\r\n\n\r\n \r\n如同字面上的讀音,指的是貓咪在睡覺,或感到滿足時,會發出一種特別的「呼嚕呼嚕」呼吸聲;這種聲音其實是小貓向媽媽討奶時所發出的聲音,也就是說,當貓咪有求於人時,都有可能發出「呼嚕聲」。但貓咪身體不舒服時,也會「呼嚕呼嚕」,這時就得特別留意貓咪的身體狀況。\n\r\n\/\/cdn2.ettoday.net\/images\/3472\/3472483.jpg\n\r\n▲當貓咪覺得很放鬆,或是健康亮紅燈時都會發出呼嚕聲。(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akutaso)\n\r\nNo.9 踏踏\n\r\n網路上有不少影片,有貓咪跳到人身上後,會用前腳不斷踩踏,如同「按摩」一樣,這樣的行為往往讓鏟屎官們興奮不已。這被稱為「踏踏」,行為來自於年幼的記憶,有網友解釋,小貓在喝奶時,會用前腳踩踏貓媽媽的乳房,讓奶水供給更順暢,因此長大後,只要踩到柔軟的東西就會忍不住「多踩幾下」。\n\r\nNo.8 乾乾\n\r\n「乾乾」指的是貓咪的乾食。貓的飼料主要分為乾食、溼食兩種,大部分的飼主都會選擇其中一種為主食,另一種為副食。兩種飼料各有各的優缺點,其中認為給貓咪吃乾食比較好的飼主,又被稱為「乾乾派」,乾乾也就成了養貓人們稱呼乾食的代名詞。\n\r\n\/\/cdn2.ettoday.net\/images\/3460\/d3460348.jpg\n\r\n▲貓咪吃「乾乾」。(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n\r\nNo.7 收編\n\r\n不少人家中的第一隻貓,其實是從路邊撿回家的,這個舉動就叫做「收編」,也有些人會說這樣的舉動是「撈」貓,顧名思義就是把貓「撈」回家,與收編是相同的意思。\n\r\nNo.6 浪浪\n\r\n浪浪一詞泛指路上的流浪貓、流浪狗,用來作為那些「流浪在外無家可歸」的毛小孩代名詞,隨著網路世代被大量使用,就算非貓奴也能夠理解,屬於相當主流的網路用語。\n\r\nNo.5 炸毛\n\r\n過去在卡通裡面,貓咪被嚇到時輪廓常變成「鋸齒狀」,而現實中也確實如此,當處在極度驚恐或者亢奮的情緒時,貓咪全身上下的毛髮都會豎立起來,視覺上就有如爆炸一般。\n\r\nNo.4 罐罐\n\r\n「罐罐」指的就是貓罐頭,當貓奴們想要好好寵愛自己家毛小孩時,大部分都會選擇拿出罐罐來「進貢」,因此罐罐也有請主子「吃大餐」的意思。\n\r\n\/\/cdn2.ettoday.net\/images\/3553\/3553822.jpg\n\r\n▲貓咪可愛的樣子常讓貓奴瘋狂。(圖/pakutaso)\n\r\nNo.3 吸貓\n\r\n形容愛貓者對貓咪依戀的一種「狂熱行為」,這種人通常喜歡把鼻子湊到貓咪身上,然後猛然一吸,「彷彿吸毒」一樣,因此被稱為吸猫。據說每隻貓身上都有一股獨特的氣味,下次不妨也來試試看吧!\n\r\nNo.2 鏟屎官\n\r\n對許多養貓的人來說,平常家中的「主子」對自己不理不睬,飼主彷彿只剩下每天幫牠換貓砂、鏟屎的用途,因此自稱是「鏟屎官」,調侃在家中與愛貓的地位,其實只是個「卑微的工具人」。\n\r\nNo.1 喵星人\n\r\n被關在門外時不斷抓門又喵喵叫,開了門卻掉頭就走,貓咪就是擁有這種讓人總是捉摸不定的個性,再加上平常還有許多難以理解的舉動,彷彿是外星人一般,所以,除了稱自家主子是「貓皇」之外,也有「喵星人」這項暱稱。\n\r\n▼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列出貓奴最常用的「專業用語」。(圖/網路溫度計授權提供)\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24\/3824865.jpg\n" {"id":"888540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2959.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2959","normalized_crc32":"3027783625","source":"4","created_at":"1549812963","last_fetch_at":"1549897264","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台灣運動行銷沒跟上世界趨勢 賽事娛樂化不足" "\/\/cdn2.ettoday.net\/images\/2769\/d2769765.jpg\n\r\n▲2017世大運在台灣造成風潮。(圖/記者周宸亘攝)\n\r\n記者張克銘/綜合報導\n\r\n2018年對於全球的運動迷來說是一趟視覺饗宴,因為光在2018年包括世足賽、雅加達亞運,都是全球性質的大比賽,也可看出世界對於運動行銷上的變化,而台灣自從經歷了2017世大運後,賽事運動行銷究竟有沒有進步?\n\r\n就以運動行銷來看,關鍵字就是娛樂化,2018年看到許多運動賽事都與明星藝人、網紅、Youtuber做結合,就這一點而言在2017世大運是相當成功的,但2018年台灣各單項協會的賽事中,少見有這樣結合,當然一方面也是有預算上的考量,但無論如何主事者也必須要試圖去嘗試。\n\r\n\n\r\n \r\n\/\/cdn2.ettoday.net\/images\/3651\/d3651249.jpg\n\r\n▲Lamigo近幾年行銷相當成功。(圖/記者季相儒攝)\n\r\n若再從節目來看,大陸則將體育娛樂化做得相當徹底,如「這就是灌籃」的節目,請來周杰倫、林書豪等人,偶爾的魔王還請來中國男籃成員易建聯,這就是把體育娛樂化的一個例子,在現今要抓住人們的目光已經很難,娛樂化是最快速能夠讓人們接觸的手法。\n\r\n目前台灣運動行銷娛樂化最徹底的莫過於中華職棒的Lamigo,這幾年Lamigo不斷推陳出新,球場當演唱會,各式各樣的活動都讓Lamigo製造出不小話題,也難怪Lamigo成為目前中華職棒4隊中最受歡迎的球隊,關鍵就是Lamigo懂得如何去娛樂球迷。\n\r\n\/\/cdn2.ettoday.net\/images\/3751\/d3751757.jpg\n\r\n▲SBL整體行銷仍須加油。(圖/籃協提供)\n\r\n準備在下個球季職業化的SBL,本季可說是邊做邊走,從開季無中場活動無啦啦隊的情況下,到球季進行中才加入,更不用說最基本的官網數據維護不佳,球員照片部分,不少球員目前仍是處於「無大頭照」狀況,朔造不出如當時像林志傑這種明星,娛樂化程度相當不足。\n\r\n也許會有人表示,賽事過度娛樂化反而是影響選手,但舉最近的南韓、日本來看,日韓選手上綜藝節目的次數相當頻繁,若有發現南韓、日本參賽大型賽會,也是常常與明星結合的。而且台灣選手長期處在能見度不足的情況,可能大家連名字都記不住,只有在奧運、亞運等大型比賽才知道台灣有這些選手在努力,一方面也反映出台灣政府、民眾對於體育的漠視。\n\r\n \n" {"id":"8885410","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0002582-260409","normalized_id":"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0002582\/260409","normalized_crc32":"3639478393","source":"2","created_at":"1549812983","last_fetch_at":"1549897629","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大陸豬年10大投資展望:科創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 "閃婚半年老公突曬兒 24歲女偶像卻宣布離婚\r\n \r\n \r\n \r\n 想跳槽換工作?鹿港天后宮行業籤出爐 今年這3行業最旺\r\n \r\n \r\n \r\n 陸成全球零售龍頭 消費模式多元創新\r\n \r\n \r\n \r\n 美元指數 創半年最大單周漲幅\r\n \r\n \r\n \r\n 專 家 看 市-大中華股市進入調整 逢低買產業龍頭指標股" {"id":"8885411","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0002595-260417","normalized_id":"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0002595\/260417","normalized_crc32":"1005783397","source":"2","created_at":"1549813628","last_fetch_at":"1549898157","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土耳其確定要S-400! 美國可能停售F-35" "外媒:俄羅斯6個月內退出中程核飛彈條約\r\n \r\n \r\n \r\n 沾光?烏克蘭表示:烏製雷達幫助以色列摧毀俄國鎧甲防空系統\r\n \r\n \r\n \r\n 川普自豪「若不是我 美朝早大打出手」\r\n \r\n \r\n \r\n 臉丟大了!美宣佈將買以鐵穹防禦系統\r\n \r\n \r\n \r\n 俄國廠商提供假的鈦金屬 波音空巴也受害" {"id":"8885412","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33\/3636066","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33\/3636066","normalized_crc32":"3516248114","source":"8","created_at":"1549813673","last_fetch_at":"1549898157","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97歲賭王何鴻燊病危?三太陳婉珍否認:能進食聊天" "2019-02-10 14:40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10日電\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8\/04\/14\/2\/4650284.jpg&x=0&y=0&sw=0&sh=0&sl=W&fw=400&exp=3600\n現年97歲的「賭王」何鴻燊<\/a>,被傳身體轉差入住養和醫院深切治療部(ICU),消息吸引大批傳媒通宵留守。不過,何鴻燊的三太陳婉珍昨天澄清,「賭王」並沒有被送入深切治療部,目前在醫院休養,能夠進食,亦有與家人聊天。\n大公報報導,前晚(年初四)9時許,突然傳出前澳博主席何鴻燊病危,需送入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有傳媒拍攝到大房長女何超賢、孫女何家華,二房何超鳳,三太陳婉珍及女兒何超蓮和兒子何猷啟,四太梁安琪及兒子何猷君,相繼抵達進入病房探望。\n據報導,昨午2時許,陳婉珍及女兒何超蓮再到醫院探望「賭王」,兩人面帶笑容否認「賭王」入ICU。對於「賭王」病情,超蓮向傳媒表示:「他在休養,我們過來討利是,新年嘛。」 報導指,陳婉珍稱,何鴻燊身體狀況尚可、有精神,能夠進食,亦有與家人聊天,不明白為何有傳媒會指丈夫病危。\n" {"id":"8885413","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0\/3636882","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0\/3636882","normalized_crc32":"2418499558","source":"8","created_at":"1549813674","last_fetch_at":"154989816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民眾誤報家暴 警到場卻被童與父連番髒話伺候" "2019-02-10 23:28聯合報 記者李隆揆<\/a>╱即時報導\n台北市文山區警方1月29日凌晨0時許接獲一名陳姓男子報案,稱木柵路一段有一處民宅傳出男童哭鬧聲,以及男子酒醉摔東西的聲音;警方到場後,薛姓男子因深夜被打擾而對警方口出惡言,就連剛入睡的男童也起床上前對警方罵髒話,而報案的陳姓男子也到場將事發過程錄下,在網路上發文質疑警方未依妨害公務<\/a>罪嫌嚴辦薛男。\n據了解,警方獲報到場後,發現遭通報的薛姓父子都在家中,因男童已入睡,前來應門的薛父態度略顯不悅,認為警方深夜擾民,與警展開舌戰,甚至口出惡言,就連隨後被吵醒的男童,也到門前對現場警員罵髒話,使該警員忍不住大聲喝止,並要求薛男配合調查,如再與警方推擠,將依妨害公務罪嫌辦理。\n警方隨後通報消防人員到場協助,經檢查後確認男童未受傷。但警方執法過程被報案的陳姓男子錄下,並上傳到網路上,陳男提到,「警方到場介入處理,對方卻公然對路過路人及警方做出叫囂、甩門、罵髒話等脫序行為」「警方卻未依妨害公務罪現行犯上銬逮捕,反而與該男發生多次激烈言語及肢體衝突,此外社工也未即時派員到場」。\n警方表示,薛男雖口出惡言,但未阻止警方執法,所以沒有依妨害公務罪法辦。而在介入調查後,並未查有家暴情勢,到是報案的陳男有多次刻意向警方找麻煩的記錄。\n這次陳不僅誤報案,他上傳的錄影畫面,也沒有拍到薛姓父子一同對警方罵髒話的部分,只拍下警方大聲喝止,就上傳網路公審,「這有點斷章取義,除了傷害警方執法形象,更浪費社會資源」。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2\/10\/realtime\/5907229.jpg&x=0&y=0&sw=0&sh=0&exp=3600\n" {"id":"8885414","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636880","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11\/3636880","normalized_crc32":"987847329","source":"8","created_at":"1549813677","last_fetch_at":"154989816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手機與平板料不受影響!川普本周擬禁美電信商用陸設備" "2019-02-10 23:25聯合報 記者陳韋廷<\/a>╱即時報導\n國外科技媒體Android Police 10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a>正準備在本周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電信業者使用中國大陸科技廠商的設備,而川普料將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25日召開前宣布這項決定。\n報導指出,川普政府官員主要針對華為與中興的網路基礎設施業務,向美國消費者銷售手機和平板電腦則可能不受影響。\n長久以來,美國一直懷疑並經常指責中國政府鼓勵盜竊商業機密,並以此作為建立自身產業的一種方式,而中國的這種做法促使美國政府採取激烈的措施。\n而繼蘋果工程師張曉浪之後,又有一名中國籍蘋果工程師Jizhong Chen在上月底遭控竊取無人車機密而遭美方逮捕。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2\/10\/realtime\/5907224.jpg&x=0&y=0&sw=0&sh=0&exp=3600\n" {"id":"8885415","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495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4956","normalized_crc32":"28052868","source":"4","created_at":"1549813691","last_fetch_at":"154989787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陌生人偷門口包裹遭顧家狗狂追 主人開箱笑歪:小偷看到會傻眼" "\/\/static.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641.jpg\n\r\n▲Zero是一個負責任的看家狗,連小偷拿走門口的小包裹,都被牠狂追。(圖/翻攝自Facebook/Whitney King Cahoon)\n\r\n寵物小組/綜合報導\n\r\n狗狗天性充滿正義感,只要是他認定的「家」,就會拚盡全力去守護,誰都不能從牠們的眼前拿走任何一樣東西,即使那只是一個小包裹。Zero是一隻9歲的拉布拉多犬,和主人一起住在美國猶他州,最近牠就完美示範何謂「看家狗」的本領。(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a>)\n\r\n就在上個周末,一名男子偷偷溜進Zero家的門廊,趁著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他抓住一個門口的包裹逃跑,接著就跳上一台接應他的汽車,準備溜之大吉,卻沒想到就在這時Zero突然冒出來狂吠,還緊追著他不放。\n\r\n\n\r\n \r\n\/\/static.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643.jpg\n\r\n▲小偷得手包裹後,卻冷不防被突然衝出來的看家狗狂追。\n\r\n小偷顯然嚇了一跳,無奈地把剛得手的包裹丟回院子裡跑掉了,Zero的叫聲引來女主人Whitney King Cahoon的注意,趕緊撿回包裹,不過等她打開,才發現Zero誓死捍衛的,其實只是一個售價約120元台幣的電燈開關。\n\r\n幸好小偷並不知道自己偷竊的是什麼東西,不過這段小插曲讓Whitney笑歪,「我沒想到Zero會去追那個小偷,我們為牠感到驕傲,因為牠贏了!」(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a>)\n\r\n \n" {"id":"8885416","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42139.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42139","normalized_crc32":"2878456615","source":"4","created_at":"1549813691","last_fetch_at":"154989787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佛系海豹「閉眼升天!」 網盯5秒笑爆:被耽誤的諧星" "\/\/cdn2.ettoday.net\/images\/3804\/d3804673.jpg\n\r\n▲海豹緩緩上升,就像在搭電梯。(圖/翻攝自微博/霓虹网友)\n\r\n生活中心/綜合報導\n\r\n「叮咚!3樓到了!」電梯服務員怎麼從小姐變海豹?微博用戶「霓虹網友」上傳一段5秒影片,有一隻海豹臉部表情安詳,一邊閉眼睡覺一邊任水壓漂浮,從水族管底部緩緩升起,表情絲毫沒有改變,讓網友笑慘「居然練成升天了」。\n\r\n一名網友在不公開社團「爆廢公社」分享海豹萌翻影片,畫面中,慵懶海豹正閉著眼睛睡覺,但底部的水壓仍無情將它往上推,就像在搭乘電梯一樣,但不管外界如何改變,它仍面不改色繼續睡覺,整個過程都被網友錄下PO網。\n\r\n\n\r\n \r\n開喜 在爆廢公社分享 叮咚 三樓到了 我在旭川動物園也有看到這隻 這隻根本是海豹界的諧星 當時候看他還故意游來我前面鼻子噴水給我看\n\r\n網友分享,她之前在旭川動物園就曾看過影片中的海豹,當時還故意游到面前用鼻子表演噴水,沒想到現在竟然練成升天絕技,「這隻根本是海豹界的諧星,阿彌陀佛,讚嘆seefood。」據了解,旭川動物園位於日本北海道,緊鄰旭山公園,由旭川市管理運營,是日本的動物園中位置最北的動物園。\n\r\n其他網友也紛紛在底下留言表示,「怪可怕的」、「我就這樣靜靜的看著他裝B」、「以下開放升天感想留言,哈哈」、「我看到一道聖光」、「工讀生…你還有多少技能還沒點?」、「他一臉很佛系」、「果然坐電梯比走路快」、「要不是生活在水裡,看到他以為它溺斃了。」\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04\/d3804684.jpg\n\r\n▲旭川動物園位於日本北海道。(圖/翻攝自維基百科)\n" {"id":"8885417","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5033.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5033","normalized_crc32":"2431713895","source":"4","created_at":"1549813691","last_fetch_at":"154989787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搭貢多拉船、朝聖世界最美咖啡館!威尼斯一日遊必去景點" "\/\/cdn2.ettoday.net\/images\/3767\/d3767963.jpg\n\r\n▲義大利威尼斯。\n\r\n記者蔡玟君/義大利報導、攝影\n\r\n浪漫的水都威尼斯,是全球旅人一生夢想至少去造訪一次的美麗世界遺產之都,隨著旅遊方式越來越多元,從飛機到遊輪,均能讓旅客輕易抵達,若你即將第一次前往這座擁有迷人歷史韻味的城市,以下就介紹到威尼斯必去的景點,包括搭貢多拉船,甚至朝聖世界最美咖啡館,都值得你一一體驗。\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95.jpg\n\r\n▲威尼斯雷雅托橋 Rialto。\n\r\n雷雅托橋 Rialto\n\r\n若想要欣賞威尼斯最代表的大運河風景,搭乘水上計程車在大運河的停靠站下船後,就可以徒步來到雷雅托橋。白色古樸的橋身,靜靜的連接運河兩側,供路人來往,這裡是欣賞大運河夕陽與夜景的觀賞點,因此也有許多攝影族會在這裡捕捉日夜不同的威尼斯風景。不過當地人也提醒,由於雷雅托橋已成為知名景點,許多扒手也可能混在人群中伺機而動,無論是前來拍照還是賞景,都必須顧好包包,不要輕易讓隨身行李離開自己的視線。\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02\/d3802081.jpg\n\r\n▲貢多拉船。\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01.jpg\n\r\n▲威尼斯貢多拉船能帶你更細緻欣賞這座城市風景。\n\r\n貢多拉船\n\r\n來到威尼斯,一定要體驗的就是搭乘貢多拉船,兩頭尖尖翹起的細長船身漆上黑色,當旅客做好後,船夫就會站在船尾慢慢划進運河中,帶領旅客穿梭在各個河道間,更細緻的品味威尼斯的城市風景,是只有在威尼斯才能享受的特色景點。\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97.jpg\n\r\n▲聖馬可廣場。\n\r\n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Basilica di San Marco)\n\r\n來到威尼斯沒有搭過貢多拉船沒關係,但來到威尼斯卻沒到聖馬可廣場,可能就不算來過威尼斯了。這座美麗廣場是在歷史上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節慶中心,見證威尼斯的發展過程,在歐洲更擁有重要歷史地位,也是當地慶典舉行的主要場域,因此來到威尼斯,就一定要到聖馬可廣場朝聖。\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99.jpg\n\r\n▲聖馬可大教堂。\n\r\n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n\r\n若你是《達文西密碼》的影迷,那想必你一定看過相關系列電影《天使與魔鬼》,其中故事發展與拍攝取景地就是在聖馬可大教堂。\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96.jpg\n\r\n▲近看聖馬可大教堂。\n\r\n位在聖馬可廣場上的聖馬可大教堂,是廣場最醒目的地標,這裡是為了安置聖人「聖馬可」而興建,但隨著威尼斯商業發展歷程中,與東方有緊密交流,同時也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因此從建築上即可看到洋蔥式圓頂和黃金馬賽克等,同時還有代表威尼斯的雕像「威尼斯飛獅」也都是必看重點。\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03.jpg\n\r\n▲有世界最美咖啡館之稱的弗洛里安花神咖啡館。\n\r\n弗洛里安花神咖啡館(Caffè Florian)\n\r\n無論你喜不喜歡喝咖啡,都一定要來弗洛里安花神咖啡館稍稍停留,點杯咖啡或紅茶,在這裡享受休息時光。弗洛里安花神咖啡館被外國媒體選為「世界最美咖啡館」第2名,同樣就位在聖馬可廣場上。\n\r\n弗洛里安花神咖啡館已有300年歷史,雖然目前台灣也有分店,但來到威尼斯喝得並不只是其代表飲品而已,還有感受300年歷史沉澱保留下來的韻味,以及店內的古董裝飾,都是來到威尼斯一定要造訪花神咖啡館的理由。\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04.jpg\n\r\n▲威尼斯嘆息橋。\n\r\n嘆息橋\n\r\n從聖馬可廣場往教堂走,接著經過總督宮後左轉,沿著提案一直行走,看到許多人會站在一座拱橋上,你就知道來到嘆息橋了。\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05.jpg\n\r\n▲也可以搭貢多拉船欣賞嘆息橋。\n\r\n嘆息橋連接總督宮與監獄,傳說,當重罪犯從總督宮一路穿過嘆息橋準備前往監獄時,都會忍不住嘆息,而因此讓這座小橋有了嘆息橋之名。想要欣賞嘆息橋也有許多方法,若想實際走一趟,旅客可以付費進入總督宮參觀,就能體驗走嘆息橋,或是搭乘貢多拉船,也有路線從嘆息橋下穿過,都是欣賞嘆息橋的方式。\n\r\n \n" {"id":"8885418","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57304.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57304","normalized_crc32":"4147634613","source":"4","created_at":"1549813691","last_fetch_at":"154989787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你已經很棒了」 信心喊話養成孩子玻璃心?!" "\/\/cdn2.ettoday.net\/images\/2776\/d2776177.jpg\n\r\n▲為了讓小孩有信心,有些家長只是一味的給予鼓勵或讚美,然而有時反倒會帶來反效果。(圖/達志/示意圖)\n\r\n文/蕭雅文\n\r\n如何培養高耐挫力的好草莓?\n\r\n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特別是孩子要面對的未來,是個更高壓力、更多挑戰的時代,怎麼做才能防患未然,避免讓孩子成為無助的一代;面對低耐挫力的孩子,又該如何幫助他,讓他越來越能體會失敗的價值,掌握成功的關鍵呢?\n\r\n\n\r\n \r\n其實,父母可以透過一些策略來提升孩子的耐挫力,讓孩子能好好地面對成長過程中大大小小的關卡與困境。當孩子發現失敗的經驗是下一次成功最佳的養分時,他也就能嚐到日漸成功的美好滋味。\n\r\nYes!家長可以這樣做!\n1.要強化成功經驗\n根據孩子目前的具體表現和行為事實,給予直接、正向的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很好,強化孩子的成就感。像是:\n\r\n「欸,我發現你這個城堡的地基蓋得很穩固,做得非常好喔!」、「你在萬聖節的蜘蛛人裝扮上,增加了藍芽耳機和無線電接收器,非常有創意耶!」具體描述加上肯定式的鼓勵,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發現,什麼樣的行動和嘗試,是有效、有價值的。\n\r\n當孩子嘗試了一些方法,卻都明顯無效,以至於孩子開始想要放棄時,我們可以試試這樣說:「嗯,你已經想了三種不同的辦法,目前還行不通,不過,我看到你已經開始試著把這個配件再放過去一點,再試試看,或許會不一樣喔!」透過家長的從旁觀察,針對困難的挑戰,給予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或者點出孩子已經在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了,鼓勵孩子再試試看,引導他突破眼前的難關,也是幫助孩子成功的好方法。\n\r\n不過,雖然在孩子面對困境時,父母可以適時提供實質的協助或建議,但一定要記得「孩子七分成功、家長三分力」的基本原則,讓孩子在修正的過程中體驗到,靠自己的力量,也有機會獲得成功的甜美果實。這樣的成功經驗對信心不足的孩子來說相當有意義,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累積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力與信心,他們就能累積面對下次挑戰的能量。\n\r\n2.要樂觀描述失敗\n\r\n當孩子幾度嘗試,仍然因為過於困難而停滯不前的時候,家長可以示範面對失敗的樂觀想法,例如:「這次真的試了很久還是卡關,或許我們可以暫停一下,想想剛剛發生什麼事情…」、「今天這一題難度比較高,真的讓人很挫折,要不我們試著找找其他資料,看看有沒有可以參考的答案…」等。\n\r\n這樣的討論,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是不是有什麼沒設想到,或者是還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達標。久而久之,孩子在碰到失敗的第一時間,先冒出來的想法就會是「只要我再…,或許就可以突破這道關卡」,而非「都是我不好、不對、很差勁,才無法成功闖關。」樂觀v.s.悲觀、積極v.s.消極,其實就藏在這些面對失敗時的日常對話裡。\n\r\n父母也可以示範另一種面對失敗結果的態度,叫做「山不轉路轉」,也就是接受自己目前無法突破這個困境,接受失敗也沒有關係的態度。生活裡總有一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會有成果的事情,還有一些受別人牽制、受機運影響的成敗;有些問題不一定要解決,還有一些問題真的無法解決。這時候,如果父母能真誠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告訴孩子:這個真的很難,有時候連大人都不一定能解決,或者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方法……孩子耳濡目染,慢慢的就會發展出接納困境的態度,學會調整面對困境的看法與感受。\n\r\n3.要陪伴孩子度過挫敗\n\r\n挫敗的感覺肯定不好受,即使耐挫力已經很不錯,在剛嘗到挫折的苦楚時,也可能會在情緒上灰心喪志,產生不想再繼續努力的念頭。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家長溫柔的支持,做他們難過傷心的倚靠,譬如說:「你對這個朋友已經很用心,但他好像還是不領情,這讓你覺得很難過、很挫折,也覺得很灰心。只要你需要,我可以陪你難過一陣子。」\n\r\n另外,面對人生比較重大的挫敗,孩子會需要一個可以抽離的空間和時間,讓自己恢復精神和力氣;此時,父母的淡定和耐心,對孩子是莫大的支持。當孩子可以在這個安全的避風港裡療傷止痛,在這個留白的時空裡沉澱負向情緒,他就有機會在沉潛之後,恢復理性的思考,重新檢視失敗挫折賦予的意義及挑戰。\n\r\nOops!爸媽千萬別這樣!\n1.不要跟別人比較\n\r\n有些家長以為跟孩子說「別人都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行?」可以激發孩子見賢思齊的動力;因此會拿兄弟姊妹、隔壁家的小明、朋友家的小華,甚至親戚家不很熟悉的甲乙等等,來和孩子比較。殊不知,「為什麼你不能像OOO那樣」、「OOO都可以…,你也應該要…」之類的說法,只會讓孩子越發挫折、更覺得自己不好,每次碰到被拿來比較的對象時,就馬上會想到自己比不上人家的地方。\n\r\n另外也有些家長習慣用激將法來激勵孩子,如:「我就不相信你會輸給隔壁小明,他為了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比賽,每天都花一小時半解數學題目哪!」事實上,對企圖心較強的孩子,激將法或許挺管用的,但這只限於具體明確的競爭、比賽以及需要爭取表現的狀態,而且也要付出過度好強、焦慮的代價。至於對挫敗很敏感的孩子,被激將法一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縮回自己最安心的舒適圈內,反而會讓他們更加逃避,無法面對挫折和挑戰。\n\r\n每個孩子天賦不同、起始點也不一樣,沒有什麼非要誰跟誰比。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務,別人也未必可以達到呢!鼓勵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只要有努力、有進步,就是大成功。\n\r\n2.不要一味地讚美\n\r\n當孩子失敗時,家長如果只是在一旁信心喊話「加油!再試試啊!」雖然誠意十足,卻未必能幫助孩子掌握成功的關鍵,找到突破難關的策略和技巧。越挫越勇固然不錯,但老是硬碰硬地胡亂嘗試,可能會導致「越勇越錯」的結果,結果不會比較順利,也無法讓孩子建立信心。\n\r\n至於「你已經很棒了!不要在意結果嘛,這樣已經很好了呀!」對於正在為失敗懊惱、難過的孩子,並無法發揮鼓舞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該怎麼找到更好的策略,才可以突破困境。此外,一味的稱讚會否定孩子內在的挫敗感,真實的難受感覺被否定、沒有出口、沒有宣洩的機會,也容易造成壓抑、否認負向情緒的習慣,對於突破困境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反而可能變成阻力。\n\r\n3.不要給予過高期待\n\r\n基於對父母的愛,孩子常會把家長對自己的期待,內化成自己努力的目標。適度、合理的高期待確實可以激發孩子的成就動機;但如果家長老是給孩子過高的期待,孩子會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家長的標準,因而產生既傷心又對自己失望的複雜感受。如果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能力發展,給予合理的期待,孩子知道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可以克服難關,也可以達到父母的期待,那麼他就會有為自己也為父母努力的強烈動機,更願意面對困難和挑戰。\n\r\n心理師小叮嚀\n\r\n孩子之所以喜歡打怪練功,是因為只要夠努力,就一定可以一層層往上升等。耐挫力的培養也一樣,要讓孩子看到只要每天練一點,功力一定會累加上去。在遊戲世界裡,有些關卡需要特殊的秘技、特別的法寶,但孩子的真實人生不能靠外掛、也無法靠代打。讓孩子在我們的溫柔支持、智慧陪伴下,一點點地累積功力、一天天地長大茁壯吧!\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59\/d3859791.jpg\n\r\n★本圖、文經尖端出版授權,摘自《讀懂孩子的情緒話:小孩不暴走、家長不失控的好EQ養成法》一書\n\r\n★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n" {"id":"888541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5039.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5039","normalized_crc32":"1881467769","source":"4","created_at":"1549813691","last_fetch_at":"1549897872","last_changed_at":"1549850312","error_count":"0"} "港版瑤瑤掀上衣…滿身紅疹網嚇傻! 生子4個月親吐「照顧寶寶陰暗面」" "記者陳芊秀/綜合報導\n\r\n香港女星林芊妤(Coffee)擁有「港版瑤瑤」的封號,2018年6月和圈外男友登記結婚,隨後10月生下兒子翟德彥。她淡出演藝圈改當瑜珈教練,產後速瘦還練出馬甲線,令人稱羨,不過10日透露「照顧寶寶的陰暗面」,震驚大批粉絲。\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10.jpg\n\r\n▲林芊妤生子後身材速瘦,令人稱羨的背後親吐陰暗面。(圖/翻攝自IG/林芊妤)\n\r\n林芊妤掀起上衣拍下照片,原來背部長了風癩(蕁麻疹),坦言老公曾提醒要放手讓姐姐(佣人)照顧嬰兒,但是想要盡量自己照顧,沒想到過了2個月沒怎麼睡,導致抵抗力變差,每晚都起疹子癢到不行,前晚寶寶發燒,為此又守了一夜沒睡,一早背部又長出紅疹。\n\r\n\n\r\n \r\n產後的林芊妤收到許多私信,內容是稱讚自己很厲害,工作和顧小孩都兼顧得很好,「我反而想跟所有媽媽說,其實我也經常一團亂的,並不是所有事都那麼美好,只是我凡事也盡量向好的方面想,所以你們也不要覺得氣餒,而且大家的身體一定要照顧好,否則我們只會有心無力。」\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909.jpg\n\r\n▲林芊妤掀起上衣拍照,原來全身長滿紅疹。(圖/翻攝自IG/林芊妤)\n\r\n林芊妤吐露真心話,以Hashtag比喻「照顧寶寶的陰暗面」,也吐槽老公只說風涼話,決定把孩子交給老公照顧看看,分享照片為自己打氣也鼓勵眾人。她的發文引發粉絲高度關注,更有許多媽媽回應「感同身受」,留言串湧入大批網友支持「媽咪的偉大,早日康復」、「媽媽加油!」\n\r\n【林芊妤IG全文】\n\r\n之前老公警戒我\n\r\n要嘗試放手讓姐姐去照顧嬰兒\n\r\n說我還要工作會令身體出現問題\n\r\n但其實姐姐煮食清潔已經很幫忙\n\r\nbb還小我想盡量自己照顧他\n\r\n而且我才是他的媽媽嘛\n\r\nBb睡了我還有3分1時間工作\n\r\n過了2個月沒怎麼睡覺\n\r\n抵抗力差了免疫系統失調\n\r\n每晚都風癩發作全身痕到不行\n\r\n一痕就痕幾小時\n\r\n昨天bb打完針整晚發燒\n\r\n我全晚沒睡在身邊量體溫\n\r\n現在連早上也出風癩\n\r\n我說這件事\n\r\n不是想投訴或埋怨\n\r\n主要因為很多媽媽發私信給我\n\r\n說我很厲害可以兼顧得那麼好\n\r\n但我反而想跟所有媽媽說\n\r\n其實我也經常一團亂的\n\r\n並不是所有事都那麼美好\n\r\n只係我凡事也盡量向好的方面想\n\r\n所以你們也不要覺得氣餒\n\r\n而且大家的身體一定要照顧好\n\r\n否則我們只會有心無力\n\r\n#我老公這時候又會說風涼話\n\r\n#今天決定把兒子交給他????\n\r\n#照顧寶寶的陰暗面\n\r\n#之前post過風癩的照片\n\r\n#好像很多媽媽都有這問題\n\r\n#大家加油啦\n\r\n#不夠睡也盡量放鬆點\n" {"id":"888542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43300.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43300","normalized_crc32":"1113103179","source":"4","created_at":"1549814222","last_fetch_at":"154989860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想和男友過耶誕!前一晚偷Line他主管「重感冒了」 公主下場慘" "\/\/cdn2.ettoday.net\/images\/3802\/d3802939.jpg\n\r\n▲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n\r\n網搜小組/綜合報導\n\r\n一名女網友因為想和男友共度耶誕節,於是在前一天晚上,趁對方睡著時,拿他手機傳訊息給主管,說是因重感冒掛急診,明天要臨時請病假。男友隔天發現後勃然大怒,除了照常到公司上班外,完全不理會女生的電話和訊息,而她也忍不住淚訴,「這是我出生到現在過最心碎的一個耶誕節。」\n\r\n由於男友耶誕節要上班,女網友便自作主張,趁對方熟睡時傳訊息給他主管,「因為重感冒很嚴重,現在凌晨要去掛急診,可能明天沒辦法上班了,抱歉!」\n\r\n\n\r\n \r\n原本以為這是個完美計畫,同時期待一早起來就能和男友過節,誰知另一半看到訊息後,對她破口大罵,怒喊這樣對公司不負責任,沒有人這樣的。\n\r\n\/\/cdn2.ettoday.net\/images\/3779\/d3779847.jpg\n\r\n▲耶誕節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賴文萱攝)\n\r\n覺得委屈的她在「靠北男友」po文抱怨,「人都不會生病 ?不會有突發狀況?還是你只在意你的全勤獎金,比我們過節日還重要?好不容易都規劃好行程,我的出發點也是為了你不要這麼辛苦,聖誕節還要上班,一定很忙,結果最後你還是跑去公司,那我的用心有什麼意義?」\n\r\n女網友還難過地說,「打給你也不接,賴也不讀不回,這是我出生到現在過最心碎的一個聖誕節,以後我再也不會奢望你能給我什麼了!」\n\r\n看完這篇po文,網友們一面倒不認同,紛紛回應「這裡是靠北男友,不是北七女友喔!」、「看到有人罵妳,我就安心了」、「妳比較需要掛急診」、「又一個公主癌末期」、「很自私欸!妳知道營運現場突然少一個人會有多忙嘛!!而且請病假要有證明,這是在害他」。\n\r\n►想看溫馨、搞笑、趣味滿滿的新聞,歡迎加入官方Line「ET酷搜」<\/a>\n" {"id":"8885421","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5041.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5041","normalized_crc32":"834598284","source":"4","created_at":"1549814222","last_fetch_at":"1549898603","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搶搭年後轉職潮 科技廠徵才春節假期後開跑" "\/\/cdn2.ettoday.net\/images\/3142\/d3142689.jpg\n\r\n▲科技業徵才提前開跑 。(圖/資料照)\n\r\n記者周康玉/台北報導\n\r\n儘管中美貿易戰火衝擊科技業景氣,但絲毫未影響到科技廠徵才的節奏,科技大廠迎接年後轉職潮,紛紛開出亮眼職缺。包括台積電、大立光、廣達等,外商包括美光、金士頓、艾斯摩爾(ASML)旗下漢微科等都積極徵才。\n\r\n台積電因正進行7奈米製程擴產、5奈米製程建廠、8吋晶圓建廠和3奈米研發等,積極廣徵IT人才,因此從去年12月就開始進行校園徵才,舉辦「2019台積IT徵才講座」,預期招募上千名的工程師將於今年第1季報到。\n\r\n\n\r\n \r\n大立光因為積極獵地擴廠持續徵才,在人力網站開出70多個職缺,以作業員、各類工程師為主,包括軟硬體、光學,和以往不同是,還多了AI演算法工程師,業界猜測和大立光旗下的新事業--大立雲康事業體有關;同時大立光也持續招募韓文採購專員及韓文業務專員,顯示大立光在韓系客戶開發上,已有增員的需求。\n\r\n廣達開拓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等新市場,不僅獵地蓋新廠,今年來也持續在人力網站徵才,徵才範圍從警衛、客服、軟體研發、硬體驗證工程師等都有;此外,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去年底法說會時透露,已正在籌備AI實驗室,廣達徵才訊息中,也特別開出人工智慧演算法工程師。\n\r\n美光同樣也是自去年底開始一連串的校園徵才,將招募先進製程、先進封裝研發、精準工程等IT人才,並開出大學新鮮人月薪46K起跳、碩士50K的薪資條件,預計到今年底,要再徵才1000人。\n\r\n美商記憶體廠金士頓則因為南科與竹科廠的人力需求,大舉招募機構、軟韌體測試、軟體設計、數位IC設計等工程師職務,並開出40K以上的月薪待遇。\n\r\n甫通過上市案的緯創旗下子公司緯穎(3231),由於雲端與資料中心市場需求量大,積極擴大人才招募;此外因其準備新蓋SMT廠,在南科廠還招募主管職。\n\r\n\/\/cdn2.ettoday.net\/images\/2373\/d2373180.jpg\n" {"id":"8885298","url":"https:\/\/udn.com\/news\/story\/7470\/3636615","normalized_id":"udn.com\/news\/7470\/3636615","normalized_crc32":"437093057","source":"8","created_at":"1549807606","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北愛動物園內黑猩猩 用樹枝造梯成功出逃" "2019-02-10 21:48聯合報 記者張江寧<\/a>╱即時報導\n北愛爾蘭<\/a>貝爾法斯特動物園<\/a>員工說,有一群黑猩猩撿拾暴風雨後折斷的樹枝,自行搭造出木梯,翻出展區圍牆。\n遊客9日在這座北愛爾蘭的動物園裡錄下影片,顯示有好幾隻黑猩猩爬上展區圍牆,高坐牆上,還有一隻在牆外晃來晃去。\n動物管理員凱恩表示,黑猩猩展區裡的樹枝最近因風雨吹打而斷裂,讓黑猩猩能折下樹枝,打造梯子翻牆。\n凱恩告訴BBC:「牠們可聰明了,知道自己不該跑出來,沒多久後就自動回到展區裡。」\n兩週前,才有一隻稀有的小熊貓趁著電圍欄故障,從同一座動物園逃脫。還好小熊貓隨即在附近住宅的車道上被抓回。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2\/10\/realtime\/5906886.jpg&x=0&y=0&sw=0&sh=0&exp=3600\n" {"id":"8885299","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860","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860","normalized_crc32":"3874107686","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聽說你在創業》:「公司規定」就是員工的磨砂紙、老闆自己的金箍圈" "文:林育聖(鍵人)\n 這是公司規定 每間公司,一開始都沒有什麼規定的,都是一次次發生事件後,才累加上去,成為了疑神疑鬼的組織。\n 我曾到一間公司拜訪,一進大門之後,就看到鞋櫃旁有張紙條:「請將鞋子擺放整齊,凌亂擺放者將丟至垃圾桶」於是我小心地把我的鞋子放好,擔心出來後鞋子就不見了。\n 在整個會議之中,我也看到四處都貼著告示、提醒、跟警告的語句。\n\n 走到茶水間時,看到飲水機貼著:「請勿倒泡麵水,如堵塞則罰掃廁所一禮拜。」\n 看到垃圾桶旁貼著:「請做好回收分類,未分類被發現者,罰倒垃圾一禮拜。」\n 看到洗手台上寫著:「請勿將水漬噴到台面上。」\n 走到會議時看到:「離開請將桌椅靠上,保持空間舒適。」\n\n 會議講台上貼著:「麥克筆使用後請收好。」\n 其他不勝枚舉的出現在印表機、樓梯間、櫃台、走道、看版……等,讓我感覺這真是一間充滿警示意味的公司啊。\n 我私底下詢問了該公司主管說:「你們公司好像蠻多規定的?」\n 「是啊,我們每一件事都有各種規定。」\n\n 「每一件事?像是什麼呢?」\n 「嗯⋯⋯像上下班,除了要打卡之外,還要在簽到表上簽名。」\n 「咦?為什麼呢?」\n 「為了防止有人代打卡。」\n 「那就直接用簽到代替打卡不就好了?」\n 「這樣就會擔心有人簽到時間亂寫。」\n 「那數位打卡呢?用手機。」\n 「怕有人還沒進公司就打卡,或是前一天拿給別人代打。」\n 「那……門禁打卡呢?我看你們進出都有門禁卡,我記得有門禁可以用指紋記錄打卡。」\n 「那種的話只要跟系統人員串通一下,就能修改了。老師其實你提的方式,我們幾乎都想過了,最後還是決定親自簽名跟打卡記錄時間是最簡單也保險的方式。」\n 「嗯……瞭解,那這樣感覺你們請假、或是日常上也很多這樣的規定囉?」\n 「對啊,因為之前都常有同事利用各種原因鑽漏洞,所以後來規定就越來越多了。」\n 這間公司是我看過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每一間公司都或多或少是這樣的。\n 一開始大家都是相信人的,公司小,大家距離近,有什麼事說一下即可,不論是請假或是生活細節上的配合。\n 但等到公司人越來越多後,就會有各種磨擦與配合上的失準,我們總容易誤會信任的界線,以致於發生「我以為你會知道」、「我以為沒差的」狀況。\n 小至茶水間的垃圾、廁所的衛生紙、文具的領取等生活習慣,大至請假、工作、零用金使用、對外客戶應對、危機處理等。\n 公司生活規定、工作規定、入職規定、加薪規定、升遷規定、離職規定……每一個規定,都是人定的,也是因人而定的。\n 你要說一個老闆,他自己知道能說出所有的規定嗎?老實說,很困難。\n 因為這些規定很多時候不是他規定的,而是由部們間討論出來的規定,老闆只是覺得:「如果這樣你們彼此間會比較好做事,那就這樣做吧。」像是會計出納規定、總務用品領取規定、物流寄貨交件規定等。\n 再者是老闆一般會被劃在規定之外,一些比較小的生活規定,老闆就算犯了也會被通融,當然比較嚴謹的老闆都會盡量遵守。像是老闆急用什麼文具,急著拿到錢做什麼付款、突然要請哪位廠商公關餐等等的。\n 以前都覺得,公司這些規定,都是老闆定的吧,自己定的規則自己還不遵守,真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啊。\n 但事實上老闆也被公司規定著,只是老闆比較多例外。這些例外,不過是老闆壓力下的一點小小特權而已。\n 公司規定之所以為規定,並不是要讓誰得到好處,而是我們在生活相處所約好的一些條件罷了,希望我們彼此都能更好做事,誰都不給誰帶來麻煩。\n 照規定的好處,就是我們有所依循,缺點就是規定是死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些時候自己的尖刺碰到規定時,難免覺得不太舒服。\n 畢竟長大了,出社會了,再也不能盡情揮舞自己的任性了,公司規定就是第一道磨砂紙,把你喜歡亂丟東西的尖刺磨去,東西必須歸位。\n 規定也像是老闆自己的金箍圈,綁住自己的傲慢與任性、刻上自己的權力與義務,必要時還會收緊神經讓你頭痛一下——薪資規定每月十號發薪水,請按規定準時支付。\n 沒有人喜歡被規定,這世界、這輩子永遠都是,我們都想自由自在的做自己,縱情恣意生活無所畏懼,如孩提時期,想哭就哭、想吃就吃、想脫就脫、想躺地上不起就是不起,雖買不起糖果餅乾,但胡鬧一下都還是可以的。\n 但長大活過,規定越來越多,讀書規定、結婚規定、工作規定、社會規定、法規規定……這世界真的越活越不自在啊,於是忍一忍,終於忍到老年,想重回任性一會兒,但已經沒有體力可以風騷了。\n 小公司時我們都任性,想開就開想睡就睡,享盡自由創業的一切想像。然後公司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也不自由了也不任性了,忍啊忍,這條路的規定越來越多,覺得創業是不是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n 最後是分岐路——成功發展與失敗收場,不論哪一條路,我們都被規定要付起責任。\n 公司越大規定越多,然後被規定綁死自己後,又有新公司什麼規定都沒有,久了又開始出現各種規定……這樣的輪迴,我們學到了什麼?\n 是對人性美好的幻想抵不過真實,還是我們弄錯了公司的本質?\n 過多的公司規定,不過是為了安制定者的心,彷彿規定一發出,就代表我們都認同這規定背後的意義,就好像我們遵守著什麼成功法則,就能夠邁向成功一般。\n 這條路我們都太害怕,找不到方向,因此只能透過一條條的規定,彷若什麼明燈,照著規定就不會有錯,照著規定,如果錯了,就不是我的錯。\n 一群人一起工作,來自於各自不同的背景與大腦。\n 那些規定,就成為我們能共同擁有的合約,劃分好彼此的領域。\n 等到我們分開到再也不認識彼此,尋找下一個領地為止。\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聽說你在創業<\/a>》,有方文化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林育聖(鍵人)\n 《每天來點負能量》《告別負能量》暢銷作者\n ——林育聖(鍵人)——最新力作!\n 這本書,寫給老闆、負責人、頭家、BOSS、主管,\n 也寫給夥伴、員工、職員、吃人頭路的每一個人。\n 這是一本有關創業的散文。\n 原來,這時代最被稱頌的創業精神,背後是這樣的故事。\n 這也是一本有關責任與煎熬的書。\n 讓你從此能更全然地觀看自己在工作與人生中的位置,不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n 卸下「每天來點負能量」七十萬粉絲團的光環,鍵人林育聖選擇回歸本業,經營文案公司,與公司夥伴一起為創業願景打拼。\n 這時代談了太多創業的美好與自由,理想與目標,也說了太多我們印象中的「慣」老闆,但真實的公司經營,卻比表面上更殘酷,那讓人又恨又妒的老闆背後,往往是血淚斑駁的道路。太多書談論如何當好老闆、如何當好員工、如何向上管理、如何當好領導者,卻沒有人說到,在職涯的歷程中,人的心境都是如何轉變的。\n 本書分為四個篇章——創業之初、與人之事、上班日常、身為老闆,以獨特角度記錄老闆不曾訴說的心境,從創業之初的雄心,到逐漸意識到身為老闆的責任,每天也在心中上演小劇場,還有不敢說出口的苦口婆心。書裡談被員工排拒在外的老闆心情、談一個人吃飯的老闆心態、談面對離職時老闆的內心波動、談成為老闆之後每日背負的壓力與責任,以及老闆們如何一步步變成鋼鐵心,做出狠心無情的決策。\n 老闆是職位,也是人生的選擇。書中的文字,來自作者自身創業經歷,也來作者身邊的老闆朋友訴說的故事。第一次,有這麼多老闆不再是老闆,而是一個「人」,說出自己的真心話。\n 這是一本,記錄責任背後心聲的書。\n 像翻開一本日記,讓我們看見那些不容易。\n 或許我們會更珍惜,那些生命中,願意承擔責任的人。\n 如果你要創業,那就該先翻開這本書,看看裡面斑駁的傷痕,寫著怎樣的創業人生。\n 如果你是老闆,那更應該看這本書,看見你那創業路上的心傷與苦,回顧這些日子,跟自己說聲辛苦了。\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xi92kuv1o1jh7kz9bk7jkl99w8r565.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潘柏翰\n 核稿編輯:翁世航\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0","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938","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938","normalized_crc32":"2491688806","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中華民國斷交史》:如果台灣最後一個邦交國都沒有,會發生什麼事?" "文:蔡孟翰\n 邦交國對於台灣真的不可或缺嗎? 近年來許多友邦國家與我國斷交,這三年來斷交的更是已交往多年的國家:2016年聖多美普林西比、2017年巴拿馬、2018年多明尼加,而模式也都是先與台灣分手後,選擇投向中共的懷抱。\n 每當類似的事件發生,總能挑起國內輿論,如批評政府砸重金給沒沒無聞小國的外交政策,或有見解指出台灣將面臨斷交的骨牌效應,更有人主張斷交潮是因為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或死守中華民國的框架兩種論點。\n 面臨台灣邦交問題,就法律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從「承認」以及「建交」兩個層面來討論,並進而探討,假若台灣到最後連一個友邦國家都沒有,會發生什麼事呢?\n\n 一個中國政策與「承認」問題 要談到台灣邦交,就勢必一定要談到「承認」。2016年,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話,震撼了國際社會,這是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次兩國的總統直接通話,川普事後也質疑為何美國須受到「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olicy)的拘束。\n 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涉及到國際法中的「政府承認」議題。政府承認,是指一個國家內部的政府發生非憲政性的更易後,其他國家承認應該由哪個政府能對外代表那個國家。「一個中國原則」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或許它的全名叫作中華民國、也或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兩者絕對不會並存,甚或同時存在於國際社會,否則就會有「兩個中國」的出現。\n 目前我國的友邦國家正是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中國,而北京中共政府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無法和我國的友邦國家有外交關係上的互動。同樣的,如果友邦國家想要和北京政府有更密切的往來,或許就會改承認中共才能代表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反而變成非法政權(如叛亂團體),也因此往往會和我國斷交、和中國建交。\n 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要其他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就等同要否定中共北京政府的地位;要否定中共這當今如此強大的實體存在事實,恐怕不是容易的事,這也是為何部分國內主張期待突破一個中國原則,變相改以「新國家」而非「中國代表政府」以爭取國際地位。\n\n 所謂「新國家」,就是在這個世界上除由中共所代表的中國外,再獨立多了一個新國家(就是大家常討論的,台獨或是華獨)。\n 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未必一定要中國或台灣二擇一,可直接單純以「國家承認」,承認新國家是一個合法有效的國家。不過中共北京政府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甚至否定「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存在的可能;而我國政府目前對外也是以「中華民國」自稱(脈絡自一九一二年建立、取代大清帝國的中國),並未宣稱自己是一個新的獨立國家,其他國也無法承認台灣是一個新的國家。\n 「建交」在國際法下的意義 不論是政府承認(承認誰能代表中國)或是國家承認(承認台灣是不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都是政治問題,其他國家可以任憑自己的政治利益和考量,選擇是否對政府或國家予以承認,並無義務去承認其他政府或國家。但「承認」卻會產生相當的法律效果。\n 若A國不承認B政府或國家,原則上B政府或國家在A國國內法律就不存在,當然也無法在A國享有只有國家(或政府)才能擁有的待遇,例如建交、外交豁免、設立使館、互簽條約等等。\n\n 國家之間建交其實也是政治意義大於法律意義,一國並沒有和其他國家建交的義務。兩國透過邦交,來表彰形式關係上友善的外觀。但是兩國之間有邦交關係,並非等同於實質上兩國真的確實友好。舉例而言,美國和俄羅斯兩國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建交、至今仍尚未斷交,但兩國之間常常發生衝突,最近一次在2018年春天,美國驅逐境內俄羅斯外交人員,但兩國依舊還是邦交國。\n 「建交」和「承認」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A國可以承認B政府或國家,但不和B政府或國家建交(我知道你確實是一個國家沒錯,但我還是不想和你當朋友)。不過兩者之間往往卻有緊密的關係。在外交實務上,經常會直接透過建交來承認政府或國家,例如友邦國與我國斷交後,進而和中共建交,就是等同於對中共予以政府承認。\n 國際邊緣人的外交關係 其他國家不承認我國、和我國斷交,那少了友邦會怎樣?說白了,就是沒有朋友會怎樣,沒有邦交國就差不多是那樣。\n 現今我國的友邦國家,縱使不是國力強盛的國家,但終究是聯合國會員國,而聯合國又是國際社會最大的平台,因此透過友邦國家可以協助我國在國際社會發聲。例如近年來我國常透過友邦在聯合國中提出讓台灣加入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如參與WHA)的請求。對於被排除參與國際事務的我國而言,具有一定的意義及必要性。畢竟在當今地球村的時代,國家很難關起門來孤獨生活。\n 除友邦國家,雖然台灣在其他不承認我國的國家國內法是不存在的,並在該國無設立大使館、領事館,但由於台灣在事實上還是一個政治獨立實體,官方和人民依舊可能和其他未承認我國地位的國家進行實質上的外交互動。\n 我國透過在國外以設立半官方的民間機構的代表處、辦事處,取代大使館、領事館的地位;而其他國家為了持續與台灣互動,也會在台灣設立類似的機構。\n 如台灣在許多國家設置「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其他國家在台灣設置非營利組織,如美國在台協會(AIT)、英國在台辦事處,近日日本對台窗口改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也是一例。透過如此,我國與其他國家在經貿、投資、文化、科技等交流合作,並且在當地享有部分的外交禮遇。\n 此外,我國也與其他國家簽訂了國際協定,雖並非如一般國際條約直接以國與國的名義簽約,而是透過上述的「協會」、「代表處」簽訂「準官方協定」,但仍代表台灣和未具有邦交關係的國家有所互動往來。\n 例如與美、菲、南非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議,甚或英國與台灣針對引渡林克穎案所簽訂的「瞭解備忘錄」;與日本、菲律賓簽訂漁業協定;與新加坡、紐西蘭、日本國簽訂經濟合作或投資協議等。曾經在國內吵得沸沸揚揚的進口美國牛肉事件,也是駐美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簽下議定書。\n 另外我國也積極以中華民國以外的其他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APEC)等,並爭取成為其他國際組織會員的機會,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n 要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仍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但是如何在短時間內爭取參與國際活動則是更迫切的事。除提升我國人民或國家整體在國際合作下的利益,更能藉由國際社會的積極參與,讓我國免於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可能。\n 結語 「台灣」或中華民國,當今並未受到太多國家承認、或與他國建交,但我們也不太可能和國際社會脫節。然而,未與他國建立邦交關係,並非代表台灣就無法在國際上生存(甚至有論者認為,如果所有國家都跟我國斷交了,或許反而是台灣能夠脫離「中國色彩」進而重新與國際社會往來的機會)。\n 不可否認的是,台灣在當今許多國際政治的角力場合上力量尚屬薄弱,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權較小,但台灣仍應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與他國加以互動,甚至將國內的法治與國際標準接軌(如將國際條約、國際人權水平內化)、創造能見度,讓更多國家認同台灣,以提升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n 未來何去何從 這些年來,隨著中華民國邦交國數字愈來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間的勢力愈來愈大,有人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沒有邦交國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到你怎麼看待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有些人擔心,從此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上因為不被承認,而難以參與國際事務,更加被邊緣化,危機重重。但也有專家主張,中華民國邦交國的不斷減少,是提醒了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台灣如何進入國際社會的框架。說不定脫離原本一個中國的框架後,反而能走出一條新的道路。\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斷交史<\/a>》,聯合文學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法律白話文運動、故事編輯部\n 「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決定自即日起終止與○○○○的外交關係……」\n 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遭逢1949年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被迫離開大陸落腳於台灣,並從此展開「中國代表權」的外交競爭。\n 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量持續探底,及至2018年終僅剩17國,有人氣急敗壞,有人憂心忡忡。儘管國際關係本來就是詭譎多變、分分合合,但綜觀歷史,要像中華民國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遭遇「被分手」的國家,恐怕還不太多。斷交經驗竟成了中華民國的一大特點: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n 地動天搖、樓起樓塌,從1912年到2018年,中華民國的斷交史歷經了哪些演變?在外交雪崩之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n 本書由「故事編輯部」企畫、「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集體書寫,透過十篇文章,用說故事的口吻,從歷史與法律的角度,剖析中華民國外交關係史上的曲折演變,並展望台灣主體性的未來方向。\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5lxuhu4thrvzammuzlx0g59a7f7eqn.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潘柏翰\n 核稿編輯:翁世航\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1","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86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865","normalized_crc32":"2525021609","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商業思維》:流量紅利消失的年代,企業如何轉往經營「流量池」?" "文:游舒帆Gipi\n 流量紅利消失的年代:流量紅利為何消失? 首先,從有互聯網女王之稱的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2018年發布的網路趨勢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數據:\n ❶ 2017年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度零成長的一年,而網路使用者的成長也開始降低,2017年只成長了7%,低於2016年的12%,我們可以解讀為「會購買智慧型手機的人,大多都買了」。\n ❷ 全球互聯網用戶的成長率,在2010至2011年達到高峰,接著開始衰退,在2016年有個反轉,緊接著在2017年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衰退,降到7%以下,我們可以解讀為「會上網的人,大致上都用了」。\n\n ❸ 全球的數位廣告的成長量大概以每年5-10%的速度在成長。而在台灣,這個數字大約是20%左右。\n 如果會買手機的人都買了,會上網的人也差不多都上網了,意味著網路流量的瓶頸大約就是40 億人往後每一年或許只有不到5000萬的成長,相較於2009-2017年間,每年以2至3億的成長速度來看,我們確實已經無法期望突然有一批龐大流量(用戶)湧入。\n 此外,當數位廣告的成長速度超過互聯網用户的成長速度,會出現什麼問題呢?\n 簡單的說,就是有更多的人來跟你競爭這40億流量,所以每家企業透過廣告能分到的流量或用户注意力都會減少,廣告效益降低,營收自然會受到影響,如果你要維持相同的業績表現,你在廣告投入的心力與成本就會上升,所以便會有廣告越來越貴的感覺,而流量紅利也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宣告死亡了。\n\n 當然了,你也可以選擇把廣告投的更好,素材做的更有吸引力,在同一個池塘裡比其他人更有效的收割流量,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個大池塘再也很難一次湧入大量的流量了。\n 存量與增量 在互聯網流量增速大於數位廣告增速時,透過廣告來獲取新客戶是相對容易的,但隨著流量紅利的消失,要獲取新流量、新客戶(增量)已經不再容易,所以有專家建議企業,若要穩固企業的銷售數字與經營,就要把重心放到既有流量、既有客戶(存量)的經營上。\n 為何強調存量? 存量,意味著舊流量、舊客戶,這些人對企業有一定認識與信任感,算起來是比較靠近自家池塘的那些魚,別人要搶相對沒那麼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讓還沒成交的成交,讓成交的繼續回購與推薦,並進一步讓客單價上升,千萬記得一個數字,新客戶取得成本,一般是舊客戶的6到10倍。\n 增量呢,難道就不重要了?\n\n 當然不是,不管你多會做CRM,服務做的多好,客戶每年仍然會以一定的比例流失,所以若你放棄經營新客戶,那總體客戶數量就會逐年下降,你最終還是會面臨衰退問題,因此增量市場也一樣要經營,但要把重點從廣告移往其他地方,諸如品牌、SEO、內容行銷等,簡單的說付費媒體(paid media),如付費廣告的經營力道會放輕,而自有媒體(owned media),如官網、LINE 官方帳號,跟贏得媒體(earned media),如客戶口碑的經營力道則要加重。\n 付費廣告,是一種必然要經營的獲客方式,因為它會讓你觸及到過去沒接觸過的潛在客戶,但它同時也是一種高度競爭的獲客方式,除了競價外,還有可能被壟斷,因此不能過度依賴。\n 我認為,增量與存量市場需要齊頭並進,但增量市場的重點應該平均一些,不該過度偏重在付費廣告上。\n 從經營流量轉往經營流量池 從上述的增量與存量市場的經營,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出舊流量與舊客戶的經營在過去並不受重視,雖然CRM與會員經濟這個概念談了這麼多年,但互聯網興起的這些年,大家已經嘗遍了增量紅利,所以壓根兒不是那麼在意這件事。\n 有人說這叫「流量經營」,也就是傳統的銷售漏斗,屬於一次性的過程,相關概念可以參考下圖。\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a0tfgtmigx7kmwxu1wsh5nxc8r8j85.png?auto=compress&q=80&w=500\n在流量思維下,企業對提振業績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流量與提高轉化率,這觀念本質上沒有錯,但它們錯就錯在以下四點:\n (X)❶ 達成業績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入口流量,而加大流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廣告。\n (X)❷ 流量進來若沒有成功轉化成訂單的,未曾思考過如何讓這些轉化到一半的流量再次被激活轉化,有高達八成的企業,沒有試圖留下那些未成交流量者的名單資訊(包含email、電話、FB 帳號、LINE 帳號……),所以基本上無法再次利用。\n (X)❸ 對於手邊的名單,唯一的操作方式就是發eDM,而且是不問對象的全面發送,所以得到的成效都極差。他們告訴我:「eDM發出去能成交的都算賺到,正常來說能有個位數訂單就不錯了。」此外,對這些名單就沒有其它運營手法了。\n (X)❹ 對於已經成交的客戶,未做有效的運營,無法讓客戶開始使用,持續使用,獲得成效後發生回購與推薦。也未曾思考對客戶做交叉銷售或up-selling來提高客戶單價。\n 那流量池經營又是什麼概念呢?我想用下圖來表示:\n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lagpsu1r8y27w88sic3bnl8qxewe2y.png?auto=compress&q=80&w=500\n(O)❶ 對新流量獲取的重視度下降,尤其是付費的流量,更多的把焦點放在既有流量上。\n (O)❷ 運用數據與技術手法來持續提高轉化率,不論是改善用戶體驗或用a\/b testing 等手法,全面性思考產品、行銷、網站、文案、素材等各層面,而不會單單思考文案或廣告素材。\n (O)❸ 對於那些未成功轉化成訂單的流量持續運營與開發,不斷努力讓這些流量往漏斗的下個階段轉化,直到成為訂單為止。要做到這件事,其中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要能掌握這些流量,我們必須盡可能讓客戶留下名單,因為有了名單才有機會與這些潛客做進一步接觸。\n (O)❹ 對於已經成交的客戶,要不斷提高他的終生價值(LTV),企業必須持續運營,確保他們對產品與服務滿意,對品牌抱持正面觀感,並主動去創造回購與推薦,而非被動等待客戶自然回購、推薦。而我認為核心的關鍵就是讓客戶在用產品的過程中得到他想要的,偏離這點,客戶的留存就會出問題,也別期待他會回購與推薦了。\n 花了一些篇幅解釋流量紅利消失的原因,以及何謂流量池經營,相信各位讀者已經清楚,為何客戶的運營在近兩年逐漸成為顯學,因為這是企業一個不得不努力的方向。\n 客戶生命週期——認知、訴求、詢問、行動、倡議 一個人從潛在客戶成為客戶,並持續為企業貢獻營收,不斷累積客戶終身價值,最終離去的這段期間,我們泛稱為客戶生命週期(Customer Life Cycle)。在《行銷4.0》這本書中,行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將客戶生命週期劃分成五個階段,合稱5A,分別是:\n Aware:認知階段,客戶藉由廣告、行銷或他人推薦的方式對品牌或產品有了基本的認識。 \tAppeal:訴求階段,客戶認知到幾個品牌後,會對少數幾個品牌留下深刻印象,此時正是品牌運用一些運營手法或產品體驗增加客戶印象的機會。 \tAsk:詢問階段,基於好奇心,客戶會開始積極上網查詢、主動電話詢問,或者透過朋友來獲取品牌的進一步訊息,可能會開始進行多項產品的比較,甚至到店試用產品。 \tAct:行動階段,意味著客戶通過了漫長的銷售階段,最終成為品牌的客戶。 \tAdvocate:倡議階段,或稱推薦,當客戶在使用產品後獲得期望的效果,對服務與產品都感到滿意,並且願意將品牌推薦給其他朋友。 其實這個架構與成長駭客的AARRR模型以及日本電通所提出的AISAS模型有諸多相似之處,三個模型都不僅僅著眼於成交,更強調成交後是否發生推薦與分享行為,我們可以說,近年來幾個針對客戶的重要行銷理論,最終殊途同歸走在一塊了。\n 而我,更喜歡使用《行銷4.0》的5A結合我個人對運營的理解,最終形成下圖的客戶運營生命週期。\n 客戶運營生命週期主要分成三個階段:客戶獲取(Acqui sition)、客戶留存(Retention)、客戶忠誠(Loyalty)。\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oqfovcdpw8phy85e0aghuel88hbcn.png?auto=compress&q=80&w=500\n客戶獲取 即5A架構的前4個A,從觸及客戶、誘發興趣直到客戶購買為止,如下圖。\n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pyqfzrj6cy8hs2xjf1roxyirevt2hm.png?auto=compress&q=80&w=500\n客戶留存 這是整個生命週期中較為複雜之處,在客戶購買產品後,通常會有首次使用,這個動作我稱之為on-boarding,這是留存的關鍵動作,若客戶沒有開始使用,往後的其他行為都不會發生了,相關的細節我將在下個小節中深入說明。\n 留存階段一般就是成交後到客戶使用了產品,並獲得它期待的效果後,繼續產生往下的回購與推薦行為。\n 客戶忠誠 客戶忠誠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第一,他自己持續回購會續訂產品或服務;第二,他為我們推薦其他客戶,或者將我們推薦給他人。\n 運營的工作,其實就是在每個客戶階段,都為客戶設計好主動與被動的互動點,讓客戶一步步按著我們的期待前進。\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職涯躍進的唯一解!一次搞懂企業如何高效運轉!<\/a>》,時報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游舒帆Gipi\n 含金量最高,可系統化解構商學院核心知識,\n 一本讓你全方位理解商業行為的書!\n 一間企業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它要創造的價值或商業目的,圍繞這些商業目的衍生的知識與思維就是「商業思維」。亦即數據、運營、策略、敏捷四力,掌握數字背後的意義、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策略形成的價值、多元環境的應變能力,你,就是下一位主管接班人!!\n 公司的收入怎麼來的?主要的支出花在哪? \t若既有的運營方法有了明顯問題,無法達成目標時該怎麼辦? \t你希望數據能幫上什麼忙? \t如何維持客戶的忠誠度? \t你每天在做的事,和公司經營有什麼關係? \t如何確保市場與老闆的需求不會改變? 以上問題,你有想過嗎?即使想過,你找到解答了嗎?\n 透過掌握關鍵數據的實際表現來掌握當下的數據表現,而當下的數據表現是源自於當下的運營方法。若我們希望提升關鍵數據的表現,必得有新的策略規劃。為了確保策略能穩健的落實,還要確保目標能達成預期成效,傳統的瀑布式專案管理方法已不足夠,企業需要引入更多的敏捷觀念。\n 閱讀本書,讓你輕鬆搞懂企業經營是怎麼一回事!\n 商業思維四力\n 數據力:掌握公司現況的關鍵利器。\n 告訴你公司經營都看哪些數據,而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為何?數據的脈絡是什麼?日常又該觀看那些數據才能有效掌握現況?\n 運營力: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n 有效的與客戶互動,讓產品與通路高效運轉,讓客戶快速增長,讓客戶高度黏著?\n 策略力:讓你做的每件事都有價值。\n 策略是如何形成的?策略又是如何一步步變成員工的日常工作與專案。\n 敏捷力:面對多變環境的必備能力。\n 以年或季為單位的計畫早已難以應付多變的環境,如何借力敏捷,讓企業具備更強的因應能力將是勝出關鍵。\n 商業思維的基本概念,是要讓員工更熟悉公司運作、企業經營的本質,以及公司策略,藉此弭平基層與經營層之間因為組織位階造成的差距;同時也讓同仁跨越部門的邊界,更深入接觸其他部門,包含流程、制度、日常工作,甚至開始要求他們學習企業經營所需的業務、行銷與服務相關的知識,藉此縮短彼此的專業領域差距。\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9vzysqym87np29w2wqg8qz2ixt7wyc.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潘柏翰\n 核稿編輯:翁世航\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2","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659","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659","normalized_crc32":"3196450635","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讓告別成為禮物》:如何留下你的數位遺跡?臨終與死亡的網路禮節" "文:凱西・科特斯-米勒(Kathy Kortes-Miller)\n 死亡禮節和網路禮節 我們對於在網路上談臨終、死亡、悲痛與失去,仍然在試水溫的階段,如何能做得更適當呢?我們在「真實世界」(這不是雙關語,譯者註:作者不是要暗指網路就是虛擬世界)所用的標準,經常也適用於社群媒體,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n 正視失去的事實。一般來說,在死亡或生病的發文下留言是可以的,若有人願意在網路上公布對他很重要的人過世了,那你應該正視這則訊息。理想上,你可以留言安慰他,請他節哀順變。舉例來說,你可以寫:「蘇實在是個活力充沛的人,我們的讀書會一定會想念她,我致上我的敬意,請知道我一直把你放在心裡。」\n 如果不知道要說什麼,也是OK的。當得知有人去世的消息時,許多的我們經常會一時語塞,不知該說什麼。情況如排山倒海一般的來,我們會感覺無法言語,所以承認你自己辭不達意是很正常的。舉個例子,你可以寫:「我聽說你爸的事了,我很遺憾,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可是我想讓你知道,我在想著你,我的愛與你同在。」這種回應讓對方知道,你很想在他身旁陪伴他,你也很關心發生在他周遭的重要大事。坦承自己不知道該說什麼,總比一些常用的隻字片語,甚至是接近陳年老套的話語來得好。像是「至少他已經安詳了」,或是「你的孩子太完美了,上帝想要把他帶在身邊」。\n\n 如果你還是詞窮,你可以選用某些臉書最近提供的表情符號,包括讚、紅心、微笑、驚訝、哭泣或生氣。\n 許多的我們對於死亡的貼文可能不想(也不該)按讚,因此選用其他的表情符號可能比較有幫助。這些符號傳達的意義當然見仁見智,但多數人應該會選擇哭泣的臉來表達自己的哀傷。其他人會選用紅心,來向死者或公布死亡消息的人傳遞關愛。\n 後續。根據你和死者的關係,或你和發文者的關係,你可以考慮直接傳簡訊給他們。分享一些你的回憶,或提出支援的意願。例如:探訪他們,參加喪禮,或帶些食物過去。很重要的,請記得你的網路留言,無論是私人或公開的,都應該跟實際面對面的接觸一樣,遵守共同原則。例如,當你聽到你好友的父母過世時,你會想要給他一個擁抱,你在網路上也可以這麼表示,可以很簡單地這麼寫:「聽說你母親的事了,我想要給你一個我的擁抱,希望很快能見到你。」\n 你不是主角。當你想要留言回應某人的貼文時,記得你不是在凸顯自己。若你強調自己震驚不已,甚至崩潰到無法工作,這可能對發文者一點用都沒有。也請你盡量避免提及,你知道的某個人也正遭逢巨變。悲傷是很個人的,雖然你自己可能經歷過喪親之痛,但你想要幫助的人有他自己的獨特經驗感受。一開始請把你的經驗留給自己——直到別人請你分享為止。\n\n 不是你的貼文,先別分享。如果某人剛過世,先看看與他最親近的人如何發布這個消息,讓他們選擇是否要在社群媒體上公開,並尊重他們的選擇。若他們已經在網路發文了,你還是要徵詢他們的同意,是否讓你轉貼在自己的臉書上。\n 請用「死」這個字,更為直接了當。不用拐彎抹角,或試圖沖淡氣氛,像是——過期了,流逝了,或消失了,想要故意忽略死亡的真實。我冰箱裡的牛奶過期了,跟某人死去了——完全是兩碼子事,不要害怕用死這個字——死亡、死去、死了。尤其是你想用貼文或推特溝通時,這些平台需要清楚簡短,甚至看起來近乎生硬冰冷。請用直接的語言來形容事實,你不會帶給哀傷者更多的苦痛,相反的,這是一種尊重。\n 用社群網路來強化支援,不是取代支援。對有些人來說,透過社群媒體來面對死亡和悲傷,比生活中實際互動容易得多。臉書、推特和其他網路平台,允許他們在比較控制得住的環境裡,分享資訊和獲取支持,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有些悲傷中的人,感覺不到網路社群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援,或許是他們未能得到預期的回應,或許是回覆的文字看起來不如面對面一般的關切。\n 尤其是跟你親近的朋友和家人,別讓社群網路平台取代了我們需要的真實接觸與對話。想想若是你自己失去所愛的人,你會期待什麼,渴望什麼,然後你就知道該如何給予。\n\n 喪禮與告別式 在悲傷的過程裡,我們會想保有跟死者之間持續的連結。現今的科技提供我們很多的選擇,可以在虛擬世界裡進行。\n 舉例而言,現在禮儀公司幾乎很普遍的會舉行喪禮的現場直播,讓不能到場的人也可參與影音致敬、網路簽到簿,以及網路告別式等,給人們很多機會來表示哀悼。這些網路空間讓人們隨時可以分享故事,照片及影片等,幾乎不花錢,還能經常更新。它也讓我們只要按下滑鼠,隨時可以捐錢,它是一種新的象形文字,一種壁上的寫作,讓我們能訴說死者的傳奇。\n 如果科技已經改變我們聚集與追憶死者的方式,它也反映出我們悲傷的儀式,經過不同時間和文化的洗鍊,已有些轉變。舉例來說,在墨西哥,祭台上放些烤好的甜點和死者喜愛的物品是一種尊敬的習俗。\n 這就像臉友在臉書上分享跟死者之間的珍貴照片,故事、和回憶等。讓我們用新科技來擴大我們的儀式,延續與死者的連結,並允許自己悲傷。但請記得,對多數人來說,科技仍無法取代人與人的實際接觸與關心。\n 你的數位遺跡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無預警的去世了。在事情發生的一個星期後,他的個人網頁成為朋友、同事、和認識的人得知消息的媒介。他們在上面表達支持和關愛,朋友死後,這個網頁也成為大家分享回憶、故事,互相安慰,並討論喪禮的地方。\n 今天,當我再度造訪朋友的臉書時,我看到朋友們留言紀念他逝世週年,在原本應是他生日的那一天。大家溫馨地問候朋友太太,有個人甚至提到他很想分享自己最近的一點成就,以慰死者在天之靈。雖然朋友的臉書已經不再更新了,我也不常上去瀏覽,但我偶爾會想再看看他的照片,讀讀他以前的貼文,想著他、念著他,我不知道為何朋友太太尚未關閉朋友的臉書,但我很感謝還有機會讓我回顧一番。\n 即便某人死後,維持他的臉書、推特、IG和其他社群媒體帳號活躍,可能有諸多好處。這些帳號可以成為一種紀念或紀錄,它們就像虛擬剪貼簿一樣,集結了回憶、人生重要大事,及朋友間的往來互動。\n 對很多的我們來說,這種虛擬紀念站,比真正的墓園方便得多。不需要開車長途跋涉,只要有台電腦,動動手指,朋友微笑的模樣就近在眼前。\n 有些人認為,當某人過世後,不應再留著他們的個人網頁,因為網頁偶爾會出現在「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功能選單上;死者的朋友還會收到生日快到了的提醒,這種提醒對他們有點難受,甚至是詭異——好像是死者發給他們的一樣。還不知道朋友死訊的人,可能想試著聯絡,或送上生日祝福,這種情況不只是很尷尬,有時候還讓人很受傷。\n 許多住在北美地區的人,還沒開始想,當他們死後,或病重到無法管理自己的社群媒體帳號時該怎麼辦。少數的我們已經有計畫委託我們的愛人來刪除、管理,或紀念我們的帳號。不論什麼理由,我們都可以開始思考自己的和所愛的人的數位遺跡。當你死後,你希望如何處理你的個人網頁?你的網路遺跡會是什麼?就像我們開始考慮自己的資產,擁有物品該如何處理一樣,我們也該想到我們的網路足跡。\n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可以做幾件事,讓負責清算我們遺物的人容易一點。首先,給執行者一些方向,寫下你所有的社群媒體帳號及密碼,詳述你死後希望如何處理每一個帳號。你也許希望你愛的人或你信任的朋友、同事,以你的名義發出最後一則推特,或者你想要請人幫你把LinkedIn帳號改成「永遠退休」的狀態。\n 臉書現在可讓用戶選擇讓帳號「被懷念」或永遠刪除,臉友生前可以透過「遺跡聯絡」功能來指定某人來管理自己的帳號。\n 我們的網路身分一直在改變中,有些討論區、平台現在比較流行,而有些則已銷聲匿跡(還有誰在用Myspace嗎?)經常更新你的清單,讓你的負責人確知你比較活躍的地方。\n 想一想你怎麼在數位世界裡道別,就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生前計畫葬禮和紀念會,寫自己的訃文一樣。人們也可以把自己在社群媒體的道別內容或死訊先寫好,這些以後應該都會是很普遍的事。漸漸的,人們會習慣在這些平台上揭露自己不久於世的消息,並跟大家預先告別。\n 當你開始思考自己的數位遺跡時,以下的問題或許可以幫助你,跟你所愛的人開始對話:\n 若你的愛人在你的生命結束前後,在社群媒體上貼文公布你的訊息,你感覺如何?你希望他們紀錄你的臨終過程嗎?你覺得貼上你在醫院的照片,或家人的照片是OK的嗎? \t你希望在網路上提供有關你的喪禮或告別式的資訊嗎?你的訃文呢? \t在你死後,你希望維持你的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帳號嗎?如果有這個選項,希望把網頁轉成紀念頁嗎?還是徹底刪除?誰能夠使用這些帳號? 當我們在數位平台上分享越來越多自己的訊息時,我們更要努力想想如何在這些平台上溝通臨終和死亡。讓我們再次承認,臨終和死亡是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它在我們的臉書上、推特上,也都應有個位置,就如新生兒的喜訊和度假照片一樣。讓我們互相扶持,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會貼文或推特有關我們愛人去世的消息,我們也會期待回應和關愛,讓我們向凱特.格蘭傑看齊,繼續讓網路的世界成為一個安全且開放的地方,我們才能在其中學習生病、臨終、死亡和悲傷這些功課,並支持彼此。\n 相關書摘 ►《讓告別成為禮物》:別對孩子說「他長眠了」或「離開了」,好好解釋死亡<\/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告別成為禮物:思索並學習與生命說再見<\/a>》,健行文化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凱西・科特斯-米勒(Kathy Kortes-Miller)\n 譯者:田若雯\n 現今,國人的平均壽命為八十歲,醫藥和現代科技擁有延長生命的能力,甚至有時候讓人以為,死亡的過程,比死亡還要恐怖。因此,我們需要面對新的挑戰,誰有權力決定我們怎麼死,何時死,現在都是問題。所以,在自己或所愛的人生病前,在悲傷、懼怕、否認將我們淹沒前,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練習面對死亡這門功課。\n 當面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時刻,我們就可以開啟跟所愛的人的對話,談談臨終時,什麼對我們是重要的。讓我們有機會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去完成任何心中遺願,例如好好說再見,說聲我愛你。\n 這本書不是什麼處方單,也不是要我們完成一份死前必做的事項清單,更不是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或者需要做什麼決定。而是在進行這樣的深思熟慮後,會讓我們更完整地擁抱生命,比較不會害怕與不安,死亡不僅只是一個醫療過程,人生這最後一程也需要擁抱情感及意義。\n 本書作者邀請你找回生命的主權,以下問題會幫助你開啟這個過程:\n 為自已和親人爭取先進的照護政策 \t如何與親人討論臨終遺願 \t如何與孩子討論死亡 \t如何打造富同情心的職場 \t為同事打氣的實用策略 \t如何與照護人員溝通 \t親人過世後如何安度家中的改變 \t醫療協助臨終(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MAID)的具體內容 這些對話一點也不可怕,而且還充滿人生意義——以及了解自己和親人想要的是什麼所獲得的解脫。讓告別成為禮物,由此而學習的信心和方法,來適應人生必經的歷程,並從中成長。\n 本書特色\n 安寧療護教育家兼研究者凱西.科特斯-米勒告訴讀者如何以幽默及悲憫認識並改變對死有限的既有認知。 \t直面仍被許多人視為禁忌的死亡話題,並探討應該如何公開、坦誠地談論這個話題。 \t教導讀者如何以有意義的對話討論死亡及臨終,以確保生命最後一段時日的生活品質。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fupie7czxfrqftkuok317hd79aixy9.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潘柏翰\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3","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658","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658","normalized_crc32":"3380791261","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讓告別成為禮物》:別對孩子說「他長眠了」或「離開了」,好好解釋死亡" "文:凱西・科特斯-米勒(Kathy Kortes-Miller)\n 以年齡來看孩童對死亡的理解 我曾經在研討會上遇見悲傷和死亡哲學家湯瑪斯.艾提格(Thomas Attig),當時他正好在研討會主講悲傷的學習。他分享了一句話:「如果你長大到懂得去愛,你就懂得悲傷。」這句話對大人小孩都適用。一個不到兩歲的小孩,不會真的了解死亡代表著什麼,但他們仍然受到死亡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一歲半的小孩,失去了其中一位父母,他們不知道其中一位已經死了,但他們會知道他或她不見了,他們很想她/他。在這個時期,他們會需要回到日常生活,並且有其他對他們很重要的大人,依然在他們身旁。而大人們需要有耐心,讓孩子們安心,知道自己仍會被好好呵護,好好愛著。\n 當孩子到三、四歲的時候,他們開始懂得,死亡代表著有重要的事發生在人的身上,改變了人的生活。通常他們還不理解死亡就是終點,他們以為人死了只是暫時離開,還會再回來的。這種信念多半歸因於大人,大人常告訴孩子說「阿嬤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明白人終將一死,他們以為死是個不小心發生的事情,是可以預防或避免的。我的小姪子尼克似乎了解祖爺已經死了,可是他也仍然覺得,他還會再見到祖爺,雖然這種信念,是因為家中的宗教信仰,認為我們還會在天堂相見,但這也是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不能認知到,死就是結束。尼克的爸爸需要跟他解釋很多遍,祖爺不是在睡覺,祖爺也不會出現在聖誕節或其他家族聚會,祖爺沒有去旅行,他就是身體已經不行了,他已經死了。\n 到了五、六歲時,一個小孩對於死亡的完整概念,已經可以掌握到大部分,包含死亡就是終點,就是結束。他們知道一個人死後,是不會再回來了。雖然他們可能明白,死是永久的,但他們卻覺得那只會發生在別人的身上,舉例來說,他們的祖父母,因為阿公阿嬤們已經很老很老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曉得,每個人都會死,包括他們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他們需要一位對他們很重要的大人,來回答他們許許多多的問題,讓他們覺得安全。\n\n 當孩子長大到九歲與十二歲之間,他們對死亡的所有面向,應該都有完整的理解了。他們知道死亡是一切的結束,也知道死亡不可避免。而且,他們所愛的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對臨終的生理變化,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而且也會對死後的身體何去何從,感到興趣。他可能會喜歡閱讀一些有關臨終的書,也想要有機會跟醫護人員聊聊,人死的時候究竟會發生哪些事情。\n 當一個人進入青少年時期,他們體認到有一天,他們自己也會死。也許是一種防禦機制,也許是一種叛逆的表現,他們會裝成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還會做出一些荒唐或危險的舉動。青少年有時候會對死亡進行理性的探討或將死亡浪漫化。當跟他親近的人去世時,他為了保護自己,常常故意表現得不在乎,雖然他們完全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但要經過很多年,他們才會深刻明白臨終和死亡對他們的意義,以及他們在生命裡終將扮演的角色。青少年會想辦法將他們與死亡接觸的經驗正常化,在朋友團體中也反應良好,父母可能應該另外尋找一位值得信賴的、非權威性的大人,來跟青少年進行對話。\n 拆解迷思 關於孩童對臨終和死亡的理解,我們的社會充滿了迷思和誤解,我們需要一一拆解:\n • 小孩什麼都不懂:孩童其實很仔細的觀察,他們信賴和親愛的大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他們學習的方法。他們會感覺到,周遭的大人有些改變。他們會開始發揮想像力,依他們的年齡而有所不同,而且他們想到的畫面可能比實際的更可怕或更有害心靈,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想像力更豐富。\n\n • 孩子還太小:孩童其實很早就在學習臨終和死亡,我們需要依照他們的年齡和成熟度來跟他們對話,但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問題和好奇心,例如:當小鳥死掉的時候,就是一個教學良機,讓我們就地取材,討論這個主題。\n • 如果小孩子不提,我們就不講:有時候家長和大人想要保護孩子,不想讓他們傷心,而孩童對於老人,心態也是一樣。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是在等待大人的允許,來說出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他們也想確認,爸爸媽媽是願意討論這個話題的。大一點的孩子,尤其如此。他們已經觀察大人的世界很久了,他們知道在家人臨終和死亡時該說什麼、該做什麼。\n 孩子們可能有很多問題,也可能只有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圍繞著三個主題:原因、避免之道和照顧。他們會想知道,是不是他們本身或他們做了什麼事,才造成死亡。在五、六歲的年紀,他們會很擔心,是他們的行為,讓他們惹了「麻煩」。一直到九歲或十歲,他們經常煩惱自己也會「得到」之前死者的死因,然後也死掉。他們會想要被再三保證,自己是安全的。\n 而最後,他們也會問問題,想了解別人的死亡對自己會有什麼影響。孩子想要覺得安穩,不管是誰去世了,都還會有人照顧他們,大人會繼續支持他們、扶養他們。\n\n • 與其說錯話,還不如什麼都不說得好:當我們用愛與尊重跟孩子說話,其實是很少會說「錯」話的。沉默不說話對小孩來說,也是一種溝通傳達。當我們打開心胸,談論臨終和死亡時,我們會讓小孩知道,談這主題是OK的,孩子可以覺得很安全,來跟我們聊一聊。\n • 有一天自然會是「對」的時候:這些對話,從來都不是容易的、直接了當的,如果正好可以機會教育的時候,請好好把握。但有時候我們不能等到孩子自然發生好奇心,我們必須主動開始。\n • 孩子經常在睡覺前才問大問題:對某些孩子來說,這是拖延戰術,但對其他孩子,他們覺得躺在床上既安心又舒服,所以這是他們問問題的好時機。\n 當然,也有孩子什麼都不問的,他們會等信賴的大人先開始說。睡前的確是個聊天的好機會,因為感覺溫暖又安全,可靠的大人可以開始這麼說:「最近家裡發生很多事,你可能有很多疑問,有沒有什麼要問我的呢?」如果小孩默不作聲,你可以用正常的口吻,說出自己預期小孩會有的感受。「當我看到你媽媽生病,我真的很難過……」\n • 小孩不應出現在臨終者的床邊:小孩子邊看邊學,我們如果正常地看待臨終和死亡,讓孩子探望我們所愛的臨終者,陪在旁邊,他們甚至可以做一些細膩的呵護工作,例如朗讀,或帶些心愛的東西來陪伴臨終者。\n 當然,很重要的,第一次探訪前我們要做好準備工作,大人要跟小孩解釋,等一下會看到、聽到,和聞到的東西,他們該怎麼表現,如果別人家庭或安寧病房/醫院有「規矩」的話,要如何遵守。\n • 我們需要保護小孩:我們若不跟小孩談臨終和死亡,我們不是在保護他們,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保護,是用溫柔關愛的方式,給他們誠實的訊息,讓他們安心的問問題,並表達情感。\n • 最好等到確定要死的時候再說:如果我們一直拖延,有可能會來不及了,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機會,碰到適合的時間就可以開始對話。\n • 小孩會迷上死亡:小孩會問很多問題,直到他們能開始有些理解。然而孩童也很容易被生活或其他正在進行的事物吸引而分心,他們能夠比大人更容易且不中斷地把臨終和死亡跟日常生活接軌,我們有很多的地方要跟他們學。\n 我們會有這些誤解,是因為我們想保護他們,我們有機會讓下一個世代,比我們更能安然的面對死亡,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他們會比大多數的我們,準備得更完善。\n 注意我們使用的語言 有時候,雖然我們出發點很好,但我們講得很失敗。我們出錯的其中一點就是我們的用字遣詞。我們用委婉的、而非直接和坦白的方式說話,來隱藏我們的不安,小孩聽了經常很困惑,我們也等於教他這是個禁忌的主題,大人想要保護孩子是很正常的,我們不想要他們悲傷,也不想讓他們經歷臨終和死亡的困難時期。然而委婉隱喻反而更模糊了我們的焦點,讓小孩子感覺到你想隱藏祕密,其實對他們沒什麼幫助。\n 請花點時間想想你過去可能用過的委婉詞語來形容死亡,甚至回想一下你父母跟你說過的話——「回老家了」、「走了」、「不在了」、「去上帝那裡(或其他宗教人物)安眠了」、「越過彩虹橋了」(通常用在形容家中寵物),也許是我們想隱藏自己的害怕,我們以為自己在保護孩子,讓他們免於面對生命中殘酷的事實——生命總會結束。然而我們必需克服自己的不情願,應該要以清楚和誠實的方式跟孩子解釋,直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他們的想法都是具體的、黑白分明的,他們需要我們直接了當,即便我們覺得很冷酷尖銳。\n 以下是一些我們常用的字語,讓我們得以與殘酷的現實保持距離。我們自己知道這些委婉說詞的弦外之音,但孩子卻會覺得模糊不清:\n • 走了:這個詞最常被用來代替「死了」,它被廣泛的使用,包括在學校裡或教會裡。大多數的成人當然懂得意思,但小孩子可能常常聽不懂。\n • 她去更好的地方了:大人用這句話是出於善意,它代表說的人相信死者到天堂了或死後轉世了,也意指死者不再痛苦或難受。但對小孩而言,他們會覺得死了是去一個更酷的地方,那誰不想去「更酷」、「更棒」的地方呢?即便孩子能理解天堂和死後的概念,他們可能還是不明白或不能想像,有個地方比他們現在的地球好,勝過他們現在的家庭、朋友,和玩具。\n • 「他只是在睡覺」或「他長眠了」:有些小孩本來就很難入睡,他們不需要善良的大人再告訴他們,那個死去的人只是睡著了。孩子在晚上睡前,期待自己明早還會醒來,繼續平常的生活。如果我們跟小孩說,那個死去的人只是在睡覺,他們可能因此相信死去的人還會醒來,這是我們要承擔的風險,或是他們會害怕萬一自己睡著的話,就再也醒不過來了。\n • 她離開了: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告訴小孩,當他們很愛的大人死的時候,只是離開了。這樣會導致他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懷疑自己可能是死者離開的原因,或一直煩惱/擔心死者為什麼要離開/或希望有一天死者還會再回來。無論小孩對這句立意良善的話反應如何,小孩子可能總是想不懂或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才讓死者離開,他們也永遠會想著,死者何時會再回來。\n 相關書摘 ►《讓告別成為禮物》:如何留下你的數位遺跡?臨終與死亡的網路禮節<\/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告別成為禮物:思索並學習與生命說再見<\/a>》,健行文化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凱西・科特斯-米勒(Kathy Kortes-Miller)\n 譯者:田若雯\n 現今,國人的平均壽命為八十歲,醫藥和現代科技擁有延長生命的能力,甚至有時候讓人以為,死亡的過程,比死亡還要恐怖。因此,我們需要面對新的挑戰,誰有權力決定我們怎麼死,何時死,現在都是問題。所以,在自己或所愛的人生病前,在悲傷、懼怕、否認將我們淹沒前,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練習面對死亡這門功課。\n 當面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時刻,我們就可以開啟跟所愛的人的對話,談談臨終時,什麼對我們是重要的。讓我們有機會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去完成任何心中遺願,例如好好說再見,說聲我愛你。\n 這本書不是什麼處方單,也不是要我們完成一份死前必做的事項清單,更不是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或者需要做什麼決定。而是在進行這樣的深思熟慮後,會讓我們更完整地擁抱生命,比較不會害怕與不安,死亡不僅只是一個醫療過程,人生這最後一程也需要擁抱情感及意義。\n 本書作者邀請你找回生命的主權,以下問題會幫助你開啟這個過程:\n 為自已和親人爭取先進的照護政策 \t如何與親人討論臨終遺願 \t如何與孩子討論死亡 \t如何打造富同情心的職場 \t為同事打氣的實用策略 \t如何與照護人員溝通 \t親人過世後如何安度家中的改變 \t醫療協助臨終(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MAID)的具體內容 這些對話一點也不可怕,而且還充滿人生意義——以及了解自己和親人想要的是什麼所獲得的解脫。讓告別成為禮物,由此而學習的信心和方法,來適應人生必經的歷程,並從中成長。\n 本書特色\n 安寧療護教育家兼研究者凱西.科特斯-米勒告訴讀者如何以幽默及悲憫認識並改變對死有限的既有認知。 \t直面仍被許多人視為禁忌的死亡話題,並探討應該如何公開、坦誠地談論這個話題。 \t教導讀者如何以有意義的對話討論死亡及臨終,以確保生命最後一段時日的生活品質。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fupie7czxfrqftkuok317hd79aixy9.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潘柏翰\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019","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019","normalized_crc32":"1725442456","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大夢兩千天》:為什麼人天生懼怕蛇,對更危險的汽車卻沒有類似的恐懼感?" "文: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n 原型的象徵符號 每種心理表達都是一個象徵符號,如果我們假設它申述或表示的意思是比它本身還多的,且一時不為我們所知的。——榮格\n 象徵符號是否來自原型,要看它能否將普遍的與特殊的調和一致。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人人的指紋都有共同特徵,我們才會一見就知道那是指紋。同理,一個原型模式可以有極多樣的不同象徵形態。所以象徵符號的比較研究非常重要,沒有收集研究大量象徵符號之前,不可能看出其中隱含的原型。達爾文曾經證實,生理形態學的研究結果顯示,表面上多樣的結構之中存在為數甚少的基本形態。文學的情節發展和夢裡的象徵符號也是如此。\n 象徵意義是用類比方式表現的:黎明趕走黑暗,所以英雄破鯨魚腹而出,自我擺脫潛意識,男孩脫離母親的牽絆。太陽到升到頭頂正中,所以英雄獲得公主與王位,青年男子要成家立業。人們認為這些類比有意義,因為其中含有平行的概念,能符合瑟勞特所說的「充分同一性的原則」。不同的意象相符,「顯示它們懷有同一個本質」。即便實體存在上各異,象徵意義上卻合一;客觀的「相異」變成主觀的「相合」,這種統一可以釋出一股心靈能量,可以啟發頓悟。難怪亞里斯多德說,最能洞悉相似性的人才是最上乘的解夢者。\n 集體潛意識不斷重複接觸新近的事實,所以能永遠不停地創造新的象徵符號。原型的骨架有了象徵符號為肉,才能轉世再生。再抽象的原型指令也可藉此變得有形有狀,不拘是人形、獸形,甚或是無生命的一個方形、一個圓圈或一座橋。因此,陽剛與陰柔成分的原型關係可以用率直的男女交媾的圖像為象徵,或用劍與鞘相合、太陽照亮月亮的畫面象徵。正邪對立、光明與黑暗衝突呈現於無所不在的英雄戰妖龍的故事中,結果妖龍不是被斬就是被馴。人類生命史的過程用太陽初升、日正當中、夕陽西下代表。人生的考驗與磨難用通過險路或走出迷宮來代表。\n\n 民族誌學者記錄的神話、傳奇、童話故事之中,處處可見這種意象。不但如此,現代的男女老幼的夢境中也充斥這類意象,兒童的夢中尤其多。象徵符號是原型意圖和需求的寓言故事和隱喻表達。每一個人、家庭、社群、國家都會產生適合各自處境的象徵符號。但不論外表看來如何多樣,都是以一模一樣的構型為基礎。例如,男性陽剛的原型必然充滿可以突顯男子氣慨的特徵(如好衝鋒、侵略、好競爭、武斷個性、生殖力強、愛保護人),或典型的男性行為模式(如追求異性、覓求伴侶、製作工具與武器、保衛領土、執法、爭勝、狩獵、打仗)。\n 這些傾向與行為模式都有相關的象徵物,男性原型在神話、夢、傳奇故事之中便是藉這些象徵物表達:也許是集體共識的象徵物,如印度教的男性生殖器塑像、奧西里斯的陰莖柱、長矛、公牛、犁具、武士、國王、耶和華;也許是個人認同的象徵物,如男性可能有的筆、小刀、足球、靴子;或是一些令人聯想到兄弟、父親、男老師、軍中長官的特質。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用這些集體的、個人的資源,組成他自己的一套象徵符號的點石成金術,把自己的身分與男性陽剛綜合。女孩子也要以類似方式開發自己的安尼姆斯(animus)。\n 象徵符號是一種工具手段,我們用它把意義編成密碼,化入有形事實的世界。象徵符號是我們可以感知的表述式樣,背後藏著有目的的意圖。解析象徵的竅門是把表述式樣背後的用意猜出來,把它轉換成文字。不過文字只能繞著意思走,不能把它抓牢。文字可以以解釋說明,象徵符號卻能挑起暗示、可能性、情緒,這都是文字的能力所不及的。所以我們要在想像中把玩、塗染、捏塑、舞動象徵符號,讓它們物盡其用,不要無端被文字榨乾了。唯有如此,才可能體會它們起死回生的能力。\n 原型的蛇 再也沒有比非洲充斥危險野獸更甚的地方了。——達爾文\n 蛇會成為一個原型意象,緣於蛇是各地都有之物,而且會引起驚愕、著迷、恐懼等情緒。現代都市的居民既沒有理由懼怕蛇,也不曾有與蛇接觸的經驗,為什麼在動物園裡看見蛇會不寒而慄,而且會夢到蛇,產生蛇的夢魘?生活在常有蛇出沒地區的狩獵採集者對蛇這麼敏感是情有可原的,一個生活在紐約曼哈頓區的銀行職員怎會如此?顯然有種系發展的因素在作祟。\n\n 我們為什麼從老祖先那兒遺傳到對蛇的意象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也許是因為人類進化起源的非洲曾經是——如今仍是——可能為害的蛇類的棲居地。見了蛇就意識到危險,這是遠古時代就在人類基因中確立的印象。它顯然一直以原型潛能的形態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以致我們現在仍然懼怕蛇(其實牠已不足以構成危險),但對於汽車(其實是相當可能構成危險的)卻沒有類似的恐懼感。這種原型傾向是如何養成又流傳下來的?榮格認為是數千年人類生存史中不斷重複「刻印」在心靈上所致,其實應是自然淘汰過程確立的儀式促成的。後代繼承的不是蛇本身的原型意象,而是看見似蛇的特徵——長長的、彎曲的、滑動的、有毒牙的、有分叉舌尖的——就體認到危險的原型稟性。\n 每個物種自有其典型的進化環境,並且會在生存過程中面臨各種典型的處境。物種的個體可能由於基因突變(此乃自發且隨機的現象),而得到比其他個體更能適應典型環境的條件,如對蛇狀物特別警覺就是這種條件。有這個條件的個體多半能倖免淘汰,從而把新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使下一代佔得生存競爭的優勢,也更有機會再繁衍後代。因此,新的條件就成為這個物種的基因結構之中的標準成分。\n 我們的原型意向就是這樣被納入了遠古生存環境中的典型處境。經過幾千代數十萬年重複淘汰偶發的突變,才有了現在人類的屬型——也就是原型架構。這個屬型既會表露在人體的構造上,當然也會表露在人的心靈結構中。\n 因此故,我們因先置的意向而準備好了要面對原型的人物(如母親、子女、父親、伴侶),原型的事情(如出生、死亡、離開父母、追求伴侶),以及原型的東西(如水、太陽、魚、掠食性動物、蛇)。這些都是進化賦予我們的整套條件的一部分,用意在於使我能夠適應遠古的生存環境。而這每一部分都在夢境、行為、神話中藉心靈而表露。榮格以他一貫缺乏生物學確切度的方式作了以下的概括之論:「集體潛意識是耗時千萬年才形成的宇宙圖像。在這個圖像裡,某些特點,即原型或優勢型(dominants),結晶到時序之外。它們乃是統御的勢力。」\n\n 我們繼承了對蛇狀結構生出情緒反應的意向,而且會在夢裡創造似蛇的意象,可見我們的大腦裡已經帶著識別分類的秉賦。除了識別「蛇」的傾向——這是靈長目動物顯然都有的——之外,還有其他類似的分類能力,例如,嬰兒早在能認出最親近的人的面孔之前,就能辨識「臉」這個類項。如今也有證據顯示,大腦皮質確實有「覺察臉孔」的細胞。我們在將入睡的似醒非醒狀態中,能看清夢象中人物的臉孔細處和性格,多少與這些細胞有關。而這些細胞很可能也是「覺察蛇」的細胞。\n 這原是為保護遠古人類不受蛇害而安排的警報系統,為什麼又被普遍化而形成以毒蛇為中心的整套象徵符號呢?一個象徵符號竟能表達這麼多不同的意思,一定是因為這個彎曲的、滑動的圖式易受其他原型圖式——如與性、邪惡、療病有關者——的感染。內在的「本我」會用現成的圖式來組構意象,正如畫家會用不同的顏料調色。以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的經驗為例:與性有關的夢魘出現,在他而言是常有的事。一八六八年三月九日,他夢到自己令一位年輕的表親瓊恩看一條蛇,還教她摸蛇的鱗。「然後她又要我摸牠,牠就變成又肥又大,好像水蛭般黏住我的雙手,我簡直甩脫不開。」這個夢裡的蛇顯然是陰莖的象徵,表達了罪惡感、嫌惡、恐懼,以及性慾。凱庫勒夢中躍動的蛇幫他解開疑竇。伊甸樂園中的蛇卻象徵性的誘惑、邪惡、違抗上帝旨意的念頭。以上諸例都在基本的長而彎的特徵之外再添加了其他含意。\n 總之,毒蛇象徵存於我們內在與外界的陰暗而最原始的能量。蛇的典型構形雖然與人類的腦幹和脊柱相似,卻代表人類進化的爬蟲階段。沈睡在潛意識裡那條頭尾相連的蛇,悟道的生命力上升之路最下面這一層蜷曲,即是仍然躲在神經系統中央的爬蟲生命。按修練瑜珈的人士所說,藉著心靈修持,可以誘使這條蛇伸直,從尾椎向上,經過六層圓輪(chakras,即生命之輪),到達位於額頭的第七層(即濕婆神的第三隻眼)。這又是個體化過程的另一個隱喻,心靈能量和潛力從最低處的起點達於最高層次的表現。有趣的是,階段的數目普遍是七——古巴比倫神塔有七層,美索不達米亞墳墓階梯為七格,波斯密特拉教(Mithraism)儀式的七種金屬,煉金術溶浴前的七步驟等等。七的象徵意義也可與七行星和基督教的七大罪連上關係(另外尚有七美德可將七大罪抵償)。此外,神話和傳奇故事之中的妖怪常常是有七個頭的,斬掉六個頭等於克服命運中的惡力。七的重要地位似乎與它是一個三和一個四加起來大有關係,不過這個由來仍有待進一步探討。\n 另有一個與個體化過程的符號與蛇也有密切關係,即是宇宙之樹(Cosmic Tree)。這棵樹會代表個體化發展與意識增顯,不可能與遠古人類爬樹瞭望的行為無關。不過其中的象徵意義也相當複雜。樹可說是似陰莖的、直立的、男性的,盤在樹上的蛇則是彎曲的、依附的、女性的。按這個意義來看,蛇成了莉莉絲(Lilith,古巴比倫的夜女神,或指猶太傳說中亞當的第一位妻子),引誘亞當和夏娃犯罪,而夏娃也與古代腓尼基的陰間女神有關。原型意向慣將事物二分為對立的,這些象徵符號也不例外:樹是善的生命之樹,上面盤著邪惡本質的蛇。蛇的本身也被二分:希臘醫藥神阿斯克列比歐的法杖被疾病與療癒圍繞,信使神赫米斯的手杖上盤著兩條交纏的蛇,象徵善與惡、健康與生病。蛇在許多醫療文化中都有神聖意義:它能害命也能治病。順勢療法也遵循這個原則,致病的原因本身就可以把病治好。\n 所有的原型象徵符號的意義都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各異,蛇的象徵亦然。希伯萊文化中的蛇代表邪惡、誘惑、性的激情,印度教的蛇卻代表沙克蒂(Shakti,性力女神)、宇宙力量、大自然。不過,蛇在每個群居社會裡都是能引發敬畏、恐懼、警戒之物,其蛻舊皮生新皮的特性也普遍引起復活、永生、生命延續的聯想。\n 此外,許多神話都有蛇龍和半人形的食人魔,可見這一定是最早徘徊於人類想像之中的動物。例如,鳩加梅士和安基杜殺死的洪巴巴(Humbaba),牛頭人身的米諾陶(Minotaur,每七年要吃一頓七少男、七少女的大餐),被太陽神阿波羅制服的巨蟒(Python),蛇髮女妖梅都薩(Medusa),把守冥府的塞柏勒斯(Cerberus,生著三個狗頭,喉部有毒蛇),都可以把我們帶回遠古的源頭。瑟勞特認為:「這些都暗指形成人類精神地質最底層的基本力量。」它們的天敵是神話中的英雄,從人類物種發展史的觀點看,英雄與妖怪的搏鬥代表人類遠祖與兇猛的掠食獸類爭奪大地資源之鬥。智能與語言的進化,加上人類學會製作武器,使我們有了在搏鬥中獲勝必需的「神奇力量」。\n 伏魔之戰在我們的夢境中重演,因為這妖魔是「內在的妖魔」,是人類陰暗情結深處藏著的肆虐破壞的掠食者與褻瀆者。每一代必須締造自己的英雄伏魔勝績,因為唯有這個勝績能擔保這一代人的生存與延續。所以各個時代都有自製的妖魔。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卡力班(Caliban)、薩德(Marquis de Sade, 1740-1814)描寫《索多瑪一二○天》(120 Days of Sodom)之中的縱慾者,雪萊夫人(Mary Shelley, 1797-1851)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史托克(Bram Stoker, 1847-1912)的《吸血鬼》(Dracula),哈里斯(Norman Harris)的《沈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全都是按著原型的掠食、恐懼、英雄奮鬥的基調彈出來的新曲,引起我們共鳴的效能也從不衰減。像《大白鯊》和《侏儸紀公園》之類的電影,同樣是在玩妖魔或掠食者與征服者的原型遊戲。\n 蛇是值得重視的象徵,因為它連接了物種發展史與符號學,不但為榮格的原型假說找到一個支點,也使原型的作用模式成為易懂而且可以運用到釋夢研究上。按神經醫學的觀點,象徵意義可以保持新皮質與邊緣系統之間的交流暢通活絡,促成意識與潛意識機能之間的對話。\n 古老的大腦構造不會使用語言,只得用象徵符號達意,創迼新舊大腦都能懂的「世界語」。前腦能用語言、會說故事,它把這些象徵符號的訊息轉換成為敘事體,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夢。\n 相關書摘 ▶《大夢兩千天》:睡眠時不能防禦、覓食、繁衍,為何動物仍需要睡眠與做夢?<\/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夢兩千天: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a>》,立緒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n 譯者:薛絢\n 「我們每天夜晚進入一個神話的疆域,一個原始的迷宮,那兒居住著我們先祖的鬼魂和神祇,我們從那兒擷取人類的古老智慧。」\n 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七十五歲來算,一個人的一生至少會做五萬個小時的夢,等於兩千天或六年的時間。你花這麼多時間做夢,怎能不認識它呢?\n 人類似乎從懂得使用文字之初就開始記錄夢了。公元第二世紀時,羅馬占卜者阿提米多羅(Artemidorus)走遍當時的文明世界,為的是收集他的鉅著《夢之解析》(Oneirocritica)所需的材料。他在尼尼微(Nineveh)的圖書館之中也找到夢的紀錄,是刻在泥字版上的。如今考古學家已知這些泥字板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之物。阿提米多羅就是有系統的,專志研究夢的第一人。\n 阿提米多羅可以說是弗洛依德和榮格的先驅,弗洛依德將自己的鉅著按阿提米多羅的這一代表作命名為《夢的解析》,乃是要表達自己受惠於先賢之意。而弗洛依德於1899年完成的這本著作,支配了整個20世紀的夢理論發展。\n 本書作者從夢的研究歷史,從史書記載最早的夢境講起,到與夢相關的問題,如科學、創造力、藝術、靈魂、人類學、宗教……等等一應俱全,檢討夢的研究,並列舉希特勒、笛卡兒、弗洛依德、榮格等名人的夢,對於政治、藝術和科學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充滿閱讀趣味的研究。\n 這位研究「夢」長達二十餘年的榮格學派學者,他遵循榮格的路線,認為夢的學問浩瀚,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無數,若比喻作一隻象,有的人只摸到象鼻、象腿或象尾,而弗洛依德摸到的顯然是象的生殖器;相較之下,榮格以集體潛意識的觀點切入,視野更為客觀且周全。\n 認識夢的語言和句法,傾聽我們的夢——那內在原型的聲音,重新評估這私我神話的價值,將能回復個人生命的平衡。\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8xktzfge082u405vrdigb0r62iwaud.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潘柏翰\n 核稿編輯:翁世航\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018","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018","normalized_crc32":"299833614","source":"17","created_at":"1549807629","last_fetch_at":"154989224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大夢兩千天》:睡眠時不能防禦、覓食、繁衍,為何動物仍需要睡眠與做夢?" "文: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n 夢的生物學 心靈的進化層次在夢裡比在意識清楚的腦中還容易辨識明白。在夢裡,心靈用意象說話,流露從本性最原始層發源的本能。——榮格\n 假如睡眠和做夢沒有極重要的生物性功能可執行,這兩件事可就是自然界最笨的安排,無謂浪費的時間最多。睡眠中的動物不能防禦掠食者的襲擊,不能覓食,不能繁衍後代,不能保護自己的領域和子女。可是,生物界經歷一億三千萬年的進化改變之後,極多的物種依舊保留睡眠與做夢的習慣。\n 每個二十四小時的時段裡,所有的動物都會有活動與休息的晝夜節律。有些動物——如貓頭鷹、蝙蝠、嚙齒動物——是晝伏夜出的,有些動物——如人類、猩猩、狗——則是白晝活動夜晚休止的。睡眠的生物學上的好處是:可保存體力,靜止不動的狀態也迫使動物待在安全的巢、地洞、家之中,不會遭到危險。\n 大約一億八千萬年前,溫血的哺乳動物從冷血的爬蟲動物祖先演化出來,那時便有非快速眼動睡眠了。快速眼動睡眠的演化卻要等到五千萬年以後。這時候的哺乳動物還是單孔目動物,和爬蟲類、鳥類一樣,以產卵的方式繁殖。哺乳動物開始胎生的時候,快速眼動睡眠才登上進化舞台。安靜的非快速眼動睡眠和活躍做夢的睡眠,為什麼都巧遇重要的進化發展呢?\n\n 比較合理的原因是:爬蟲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新陳代謝需求不同,胎生動物的幼崽成長也較慢。爬蟲類是冷血的,可以輕易從陽光取得能量。夜晚這個能量來源消失,也是爬蟲類特別不易抵禦襲擊的時候。反觀溫血的哺乳類,因為已有維持體溫恆定的本領,比較不受天候和晝夜變化的影響。但為了維持體溫,哺乳動物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能量,把新陳代謝的鍋爐燒得熱熱的。因此故,保存能量的有效方法——包括長時間的睡眠——顯然成為哺乳類動物適應生存競爭的重要機制。\n 做夢的睡眠的功用又在哪裡呢?我們還是得從胎生動物的幼崽著眼。鳥兒和蜥蜴破蛋殼而出的那一刻都已發育得相當完全,胎生動物出生後卻要度過一段相當長的學習成長期(大腦的發展尤其慢),才能夠獨立求生。一般認為,快速眼動睡眠有助於嬰兒腦部發育,能起動中樞神經運轉,使嬰兒開始懂得依戀母親、探索環境、遊戲。\n 有這麼多種類的動物會有快速眼動睡眠,此種睡眠在上億年的進化中未被淘汰,可知其對於哺乳類動物的生存必有極重要的意義。基於這個推論,研究哺乳動物睡眠的人士都鎖定發現夢的含意、目的、功用為目標。\n 動物的夢 既有過去四十多年的研究證據在,除了最狂熱的人類中心行為論者,不會有人想要否認動物會做夢的事實。我們可能曉得動物夢些什麼嗎?可能的。分別觀察健全動物與利用外科手術破壞其機能的動物的快速眼動睡眠行為,並且按完全清醒的動物做出求生必須行動時的腦電圖儀記錄推斷,都已獲得證據。提出相關證據的人是里昂大學的朱維(Michel Jouvet)和洛克斐勒大學的溫森(Jonathan Winson)。\n\n 朱維的兩項重要觀察發現是:\n 夢從大腦中具有古老生物演進史背景的部分產生的活動而爆發。 \t負責抑制睡眠者行動的大腦中樞部位的功能若被阻斷,睡著的動物和人都會以實際行動把夢的內容表演出來。例如,做夢的貓(其抑制行動的下行神經纖維已被切除)會起身去「追蹤」牠幻想中的獵物,「猛撲」過去「殺死」獵物,再把獵物「吃掉」。 溫森的研究以快速眼動睡眠與記憶的關係為主。已經找到的儲存記憶的神經中樞是一個叫作「海馬迴」的邊緣系統,以及此系統與大腦新皮質相連的部位。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的葛林(John D. Green)和阿杜伊尼(Arnaldo A. Arduini)於一九五四年間的實驗發現,兔子的海馬迴每秒有六個週期規則訊號的記錄。他們稱此種訊號為θ節奏。\n 再用清醒狀態的其他動物——包括鼩鼱、鼴鼠、老鼠、貓——作觀察實驗,發現這些動物在做出攸關生存的行為時也有θ節奏。如貓的捕食行為、兔子被捕獵的行為、老鼠的探索行為,都與θ節奏有關聯。而這些行為正好都與這些動物的存亡大有關係。以挨餓的老鼠為例,一定先把周遭環境查看一遍,才會安頓下來吃放在牠面前的食物。\n 一九六九年間,西安大略大學的范德沃夫(Case H. Vanderwolf)終於發現,他所研究的所有動物都會在做一個行為之時出現海馬迴的θ節奏,這個行為即是快速眼動睡眠。 因此可以確知,作夢、記憶儲存、攸關存亡的行為都與θ節奏有關。溫森因而作成一項非常重要的結論:「θ節奏顯示一種神經中樞的作用,對某種動物生存極重要的資訊(是在白晝時收集的)藉這個作用過程於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再收納到記憶之中。」\n\n 由於溫森將觀察所見解釋得合情合理,一般的反應都很熱烈。大家普遍同意,動物可能在藉做夢更新其求生策略,在夢中把過去形成且試驗過的策略套用到現在的經驗上。動物在睡眠中做這件事,因為只有睡覺時可以把外界的干擾擱下而專心從事這個要緊的活動——就好像銀行放下鐵捲門以後行員才好專心算帳。\n 記憶處理儲存的關鍵要素「海馬迴」位於大腦兩側的顳葉中。海馬迴和下丘腦、丘腦都屬於與情緒經驗和記憶儲存相關的邊緣系統。海馬迴經由扣帶迴(cingulate gyrus)接收來自大腦皮質的資訊,再經由腦弓傳至下丘腦,經過下丘腦乳突管再到丘腦,然後回到皮質的前葉。\n 短期的記憶行為絕對少不了海馬迴。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的患者正是因為海馬迴失靈而記不得前一刻還在腦中的事,但長遠期的記憶卻比較不受影響——起碼病發初期是如此。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在剛用過餐後忘記自己才吃了些什麼,卻能記得幼時學的兒歌和上學的地點。根據觀察研究,有海馬迴機能障礙的病人,需要將近三年的時間才能夠使短期的記憶「進駐」長期的記憶之列。病人的海馬迴如果受了嚴重損傷,就完全記不得受傷之前三年中發生的事。事情一旦進到長期記憶,就極不容易忘記。\n 短期記憶如何經選擇而轉移到長期記憶之中儲存,仍無法確知。但這顯然與做夢有關,也與溫森稱為「神經原柵門」(neuronal gating)的機制相關。具化學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能否進入大腦的某個部位,是由神經原柵門決定的。動物醒著的時候,守護海馬迴的神經原柵門是關閉的。等到動物入睡後,柵門漸漸打開,讓適切的神經傳導物質進入,把影響傳到邊緣系統的其他部位。睡眠進快速眼動階段後,所有的柵門都大開,θ節奏於是出現。\n 溫森認為,較低等哺乳動物有的現象,靈長目動物也會有,人類也不例外。他於一九九○年發表的〈夢的含意〉(The Meaning of Dreams)之中說:「夢顯示人類的記憶處理過程可能是從較低等動物進化來的。在這過程中,關係求生的重要資訊可在快速眼動睡眠時進行後期處理。潛意識的主要部分即是由這些資訊構成。」以動物和人作的實驗都可看出,做夢和記憶是相關的,缺乏快速眼動睡眠會損害記憶日常事務的能力。\n 因此,短期記憶若要轉入長期儲存,必須花三年時間藉做夢進到「記憶線路」之中。觀察動物的實驗證明,構成這個線路的神經原及其突觸的連接點會生長成為固定的交通道路,類似經常有人走的林間小徑。一件記憶必須「踩過」這條路進入邊緣系統,才能成為永久儲存的記憶,而關鍵的參考資料都存在大腦新皮質裡。\n 新皮質雖有數十億個細胞,體積卻不是無限大增長的。如果要把所有事物和經歷都放進長期記憶的永久記錄裡,新皮質可能大到必須另備一個手推車才能載運呢。可見儲入永久記憶之前必須經過一番分類整理,選出重要的、「值得記憶的」,淘汰不重要的、可拋棄的。夢是否也參與這個過程?柯里克和米契森的回答是「是」,但他倆強調的是夢將已知的事忘記的「拋棄」功能。其他研究者大多認為,挑選保留重要記憶的過程中,夢也脫不了關係。要點在於是憑什麼標準而挑選,怎麼樣決定某個經驗是否重要得足以儲入永久記憶,以便哺乳動物日常隨時取用?溫森的回答是:由該種動物集體的「種族發展記憶」來決定。換言之,做夢是一種有選擇功用的處理方法,時時將最近的記憶與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裡的化為密碼的資訊對照監控。這套密碼化的資訊是數百萬年進化過程中辛苦累積成的,提供一套必要的規則,作為記憶取捨的根據。\n 溫森講到大腦體積、記憶儲存、做夢的作用,舉針鼴為例來證實他的論點。針鼴為食蟻動物的一種,是少數僅存的單孔目動物之一,也是一億八千萬年前從爬蟲類進化而來的卵生哺乳動物。按我們的觀點,針鼴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牠體積雖小,大腦新皮質卻非常大(竟然和人類的一樣大),而且沒有快速眼動睡眠。由於針鼴不會做夢,牠必須有特大的大腦皮質來裝載一生中收集的全部資訊。\n 物種進化到了這個階段似乎就停止了。但幾百萬年後又出現了胎生的哺乳動物,極不平常的新現象也發生了。這是因為頭的體積不能無限度地擴大(因為大腦皮質在不斷擴大),否則初生兒就無法順利通過母親的骨盆而存活了。為了兼顧頭顱大小和大腦功能,大自然煞費苦心,好不容易才想到一個空前新穎的法子:快速眼動睡眠。\n 我們若將有關動物與人類做夢的研究結果比較一下,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動物的夢顯然比我們的夢更與物種發展的考量相關。我們的夢雖然會表述人類生活的原型主題,卻不是每夢皆然。實驗中的動物以行動表演的夢境卻必然涉及生存的大問題。這無疑顯示,我們當初與哺乳類遠祖分道揚鑣的時候已另有進化發展——如學會用語言和符號。因為有這一步發展,人類的意識比較不會甩不脫原型的影子。我們能根據個人過去的經驗估量眼前的資訊,不至於一再回溯到集體潛意識的古老物種發展程式上去。因此,人類的個體學習過程遠比其他靈長目動物和哺乳類動物都更有效率。我們要從我們的夢和文化行為中找這個優勢的端倪,並不是異想天開。\n 溫森認為「記憶處理構造」即是潛意識。按他的看法,弗洛依德說夢有意義且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乃是正確的,但把潛意識比為一鍋沸騰的各式慾望就錯了,把夢解釋為這些慾望的偽裝版也是不對的。然而,溫森幾乎不提榮格,頗令人扼腕。因為他與朱維提出的假說正好和榮格的想法(夢訴諸集體潛意識的原型成分以促進個人對生活的適應,故而彌補意識自我不足之處)相似,而且正是榮格理論換上了現代生物學的衣裝。弗洛依德說對了一部分就得到溫森的稱讚,榮格顯然全部說對了,溫森和朱維卻都沒什麼表示,實在是一大諷刺。\n 夢過即忘 「大衛,我這記性忘起事來可快了。」——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 1850-1894)《綁架》(Kidnapped)\n 既然夢這麼重要,又和記憶儲存的關係如此密切,為什麼絕大多數人記不得自己做過的夢?這是我們不得不說明的矛盾點。可能的原因有二:\n 假設柯里克和米契森的「逆向學習」論點是對的,把夢記住就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夢的本意是要我們忘記。不過這個假設很難找到支持助力。有些人習慣記得自己的夢,他們並不曾因而有心智受損的狀況,反倒似乎能從中獲益。 \t學會分辨夢中的經歷與清醒時的真實經歷,是我們必經的過程。所以,這可能是自然界為我們方便而作的安排。夢做過就忘,可以保護那些沒有能力分辨真假的做夢者——動物和兒童。例如,一隻兔子如果連著幾晚夢到有一群獵犬在牠的洞穴外守著,而牠醒後如果還記著這個夢,並且把夢當成事實,牠可能因為不敢出洞覓食而餓死。因此,兔子能把夢忘了,同時因為受夢的刺激而提高警覺,才是對牠有益的。既然做夢是經歷長期進化過程的適應機制,健忘的特性當然可能是機能系統固有的部分。 夢對於哺乳類所有其他動物有什麼作用,對我們也有同樣作用。我們若是因同樣的緣故做了夢即忘,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動物如果記住夢不忘,而且把夢當真,等於完全抹煞做夢的用意,因為夢導致牠的行為對環境適應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種行為也會顯得牠已經精神錯亂了。人類不會因為不忘夢境而陷入精神錯亂,要點在於人能夠分辨夢與真實。\n 以上兩種解釋,自然是第二種較為可取。\n 相關書摘 ▶《大夢兩千天》:為什麼人天生懼怕蛇,對更危險的汽車卻沒有類似的恐懼感?<\/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夢兩千天: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a>》,立緒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n 譯者:薛絢\n 「我們每天夜晚進入一個神話的疆域,一個原始的迷宮,那兒居住著我們先祖的鬼魂和神祇,我們從那兒擷取人類的古老智慧。」\n 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七十五歲來算,一個人的一生至少會做五萬個小時的夢,等於兩千天或六年的時間。你花這麼多時間做夢,怎能不認識它呢?\n 人類似乎從懂得使用文字之初就開始記錄夢了。公元第二世紀時,羅馬占卜者阿提米多羅(Artemidorus)走遍當時的文明世界,為的是收集他的鉅著《夢之解析》(Oneirocritica)所需的材料。他在尼尼微(Nineveh)的圖書館之中也找到夢的紀錄,是刻在泥字版上的。如今考古學家已知這些泥字板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之物。阿提米多羅就是有系統的,專志研究夢的第一人。\n 阿提米多羅可以說是弗洛依德和榮格的先驅,弗洛依德將自己的鉅著按阿提米多羅的這一代表作命名為《夢的解析》,乃是要表達自己受惠於先賢之意。而弗洛依德於1899年完成的這本著作,支配了整個20世紀的夢理論發展。\n 本書作者從夢的研究歷史,從史書記載最早的夢境講起,到與夢相關的問題,如科學、創造力、藝術、靈魂、人類學、宗教……等等一應俱全,檢討夢的研究,並列舉希特勒、笛卡兒、弗洛依德、榮格等名人的夢,對於政治、藝術和科學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充滿閱讀趣味的研究。\n 這位研究「夢」長達二十餘年的榮格學派學者,他遵循榮格的路線,認為夢的學問浩瀚,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無數,若比喻作一隻象,有的人只摸到象鼻、象腿或象尾,而弗洛依德摸到的顯然是象的生殖器;相較之下,榮格以集體潛意識的觀點切入,視野更為客觀且周全。\n 認識夢的語言和句法,傾聽我們的夢——那內在原型的聲音,重新評估這私我神話的價值,將能回復個人生命的平衡。\n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8xktzfge082u405vrdigb0r62iwaud.jpeg?auto=compress&q=80&w=500\n責任編輯:潘柏翰\n 核稿編輯:翁世航\n\n https:\/\/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9\/1\/l4x7r4k8ry9mrfzkmipc0k5n4brj42.png\n" {"id":"8885306","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636549","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66\/3636549","normalized_crc32":"417815553","source":"8","created_at":"1549808162","last_fetch_at":"1549893164","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彰化花壇大排再現豬屍 防疫所將採樣化驗" "2019-02-10 20:53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a>╱即時報導\n這次「真的是死豬!」彰化縣花壇鄉斑鳩路大排水溝今天下午被居民發現竟有一頭被丟棄的死豬,彰化縣動物防疫所所長董孟治表示,豬屍會由水資處負責打撈上岸後,動防所採樣送驗,並將豬屍送焚化。\n非洲豬瘟<\/a>疫情<\/a>人人聞之色變,在防堵非洲豬瘟之際,各地不斷傳出有死豬被亂丟棄,不過經常是其他死羊、死狗被誤認,但花壇鄉斑鳩路大排水溝今天下午真的被一名陳姓居民發現有死豬,甚至不遠處還有數袋疑似動物內臟漂在大排中,讓附近居民罵聲連連,並趕緊通報相關單位。\n董孟治表示,目前還無法斷定是不是病死豬,還需採樣送驗,也呼籲民眾千萬不要隨意棄置死豬,否則若經查獲將會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元到6000元罰鍰,若丟棄的是病死豬等,後來造成傳染疫情,再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開罰,最高可罰100萬元。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2\/10\/realtime\/5906806.jpg&x=0&y=0&sw=0&sh=0&exp=3600\n" {"id":"8885307","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09\/3636629","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09\/3636629","normalized_crc32":"3881234083","source":"8","created_at":"1549808164","last_fetch_at":"1549893164","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中國擠下南韓 首度躍全球最大LCD電視製造國" "2019-02-10 22:00經濟日報 記者鍾詠翔<\/a>╱即時報導\n市調機構IHS Markit 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 去年前九個月中國在全球液晶顯示器(LCD)電視市場的市占率為31.9%,高於南韓<\/a>的30.6%,為中國首度躍全球最大LCD電視製造國。\n韓聯社報導,這是中國首度市占率勇奪第一,南韓將穩坐七年的寶座拱手讓給中國。南韓在2017年的市占率為32.4%,遠高於中國的27.2%。\nIHS Markit表示,中國在全球電視機市場衝到第一、挑戰韓廠只是時間的問題。專家則指出,原因還包括韓廠的重心轉往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量子發光二極體(QLED)螢幕等高階產品。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2\/10\/realtime\/5906900.jpg&x=0&y=0&sw=0&sh=0&exp=3600\n" {"id":"8885308","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49153.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49153","normalized_crc32":"3391031998","source":"4","created_at":"1549808168","last_fetch_at":"154989263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遊戲實況主靠「吃雞」大賺3億 一年工時超過4000小時" "\/\/cdn2.ettoday.net\/images\/3817\/d3817023.jpg\n\r\n▲遊戲實況主Ninja在2018年進帳台幣3億元。(圖/翻攝自Facebook/Ninja)\n\r\n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n\r\n27歲的遊戲實況主布萊文斯(Tyler Blevins),也可以叫他「忍者」(Ninja),他在2013年透過玩《要塞英雄》(Fortnite)這款線上遊戲,賺進約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這位實況主在YouTube上擁有2000萬個訂戶,在遊戲直播平台Twitch有1250萬個訂閱戶,甚至在今年的紐約時代廣場跨年活動的其中一個舞台上直播遊戲實況,最高達26萬人線上觀看。\n\r\n27歲的遊戲實況主布萊文斯,也可以叫他「忍者」(Ninja),他在2013年透過玩《要塞英雄》(Fortnite)這款線上遊戲,賺進約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這位實況主在YouTube上擁有2000萬個訂戶,在遊戲直播平台Twitch有1250萬個訂閱戶,甚至在今年的紐約時代廣場跨年活動的其中一個舞台上直播遊戲實況,最高達26萬人線上觀看。\n\r\n布萊文斯(Tyler Blevins)2018年和知名饒舌歌手Drake直播玩《要塞英雄》,吸引超過60萬人同時在線觀看,打破最多人同時線上觀看紀錄。布萊文斯在YouTube上擁有2000萬個訂戶,在遊戲直播平台Twitch有1250萬個訂閱戶,他也是Twitch第一個千萬訂閱的直播主。2018年9月「忍者」更成為首位登上運動雜誌《ESPN》的電競選手。\n\r\n布萊文斯形容他的頻道就像是一間咖啡廳,「如果你今天沒開,客人就會跑去其他間,所以你必須一直在那裡。」據估計,他每天花至少12小時在直播上,今年光是玩《要塞英雄》就超過4000小時。布萊文斯說,每次直播結束就會和妻子檢討這次流失了多少訂閱數。僅管每天都會留時間給彼此,但布萊文斯坦言,「我和我太太最後一次旅行是在8年前的蜜月旅行。」\n\r\n據CNN報導,2018年布萊文斯進帳近100萬美元(約台幣3億元),70%來自直播平台Twitch與Youtube的廣告與訂閱,剩餘的30%則是三星、Uber Eats與紅牛等贊助商。\n" {"id":"888530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57728.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57728","normalized_crc32":"3418253248","source":"4","created_at":"1549808168","last_fetch_at":"1549892632","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貝佐斯離婚後網友仍追殺 列10招要消費者豬年別再依賴亞馬遜" "\/\/cdn2.ettoday.net\/images\/3583\/d3583318.jpg\n\r\n▲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圖/路透)\n\r\n財經中心/綜合報導\n\r\n亞瑪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靠著亞馬遜(Amazon)一度成為世界首富,在他與前妻麥肯齊(MacKenzie Bezos)離婚後讓出這個寶座,但亞馬遜依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科技公司,該公司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但有人認為這家公司已經過於強大,並揚言要抵制亞馬遜。\n\r\n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亞馬遜發展快速,但是醜聞也隨之而來,先前美國參議員Bernie Sanders就曾針對亞馬遜苛刻的工作環境和低薪提出抨擊,他也曾在抨擊中提到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驚人財富。亞馬遜已在去年將美國員工的時薪提升為15美元,但低薪並不是外界抨擊亞馬遜的唯一原因,許多實體商店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崛起的電子商務壓縮得喘不過氣。\n\r\n\n\r\n \r\n因此,有人揚言要抵制亞馬遜,《Business Insider》也整理出幾項能替代亞馬遜的服務或是設備:\n\r\n1.貨比三家\n\r\n在網路上購物前請先停看聽,因為亞馬遜雖然聲譽不錯,但它不一定是最優惠的電商,其他像是沃爾瑪、Target這些競爭對手,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趕上,他們也有低價促銷等優惠。\n\r\n2.選擇其他天然食品品牌\n\r\n亞馬遜旗下的Whole Foods無疑是美國最大的有機食品和在地食品經銷商,但其實其他品牌,像是Sprouts Farmers Market也是美國知名的有機食品連鎖店,15個州裡擁有280家商店。\n\r\n3.棄Twitch轉投YouTube Gaming\n\r\nTwitch是亞馬遜旗下的遊戲串流媒體平台,雖然在業界佔有一席之地,但YouTube現在也有推出提供類似服務的YouTube Gaming。\n\r\n4.使用Spotify Premium\n\r\n目前亞馬遜有兩種音樂串流服務,分別是Prime Music和Music Unlimited,其中Prime Music服務,一般人要訂閱需付每月9.99美元,但也可跟Prime會員綁在一起,這樣則只需要支付7.99美元。\n\r\n而訂閱Spotify Premium每月則須支付9.99美元,其服務與亞馬遜的串流音樂服務大致相同,甚至還具有更廣泛的功能。\n\r\n5.選擇Google語音智慧助理而非Alexa\n\r\n目前亞馬遜的智慧語音助理Alexa已經逐漸擴展至許多設備,未來將結合更多的智慧家具,打造智慧生活。但也不是只有Alexa辦的到,其實Google語音智慧助理也有類似功能,民眾也可以考慮。\n\r\n6.逛逛本地書店吧\n\r\n亞馬遜的連鎖書店Amazon Books的擴店計畫並沒有停歇,它甚至能利用大數據來推斷顧客的喜好,但若你是希望和他人不同的閱讀體驗,去逛逛所在地的書店,或許會有更好的選擇。\n\r\n7.使用Roku的設備\n\r\nFire TV是亞馬遜推出的智慧電視,其他品牌,例如Roku也有推出類似設備,Roku更是最受歡迎的網路電視服務,遠遠領先排名第二的亞馬遜。\n\r\n8.使用Netflix\n\r\n亞馬遜有推出自己的影片串流服務「Prime Video」,還能與Prime綁在一起,競爭對手Netflix也與其相同,提供了精選的節目和電影,但Netflix還有其自己原創的影音內容可以觀賞。\n\r\n9.嘗試使用Instacart\n\r\n美國的主要城市現在幾乎都有亞馬遜的Prime Now服務,標榜能在一小時內就能取得商品,除了提供亞馬遜自己的商品外,還提供來自Whole Foods的雜貨。\n\r\n而Instacart能提供更多的商店選擇,包括Whole Foods,甚至連Costco都在名單裡,雖然因為它不像亞馬遜有Prime的會員制度,所以會有一些相關衍生費用,但據《Business Insider》先前報導,它的服務較亞馬遜來說好一點。\n\r\n10.放棄Kindle,改用iPad\n\r\n報導指出,其實電子閱讀器的市場並不大,且正在逐漸下滑,雖然Kindle的電子墨水螢幕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若只是要在電子設備上閱讀電子書,iPad搭配Apple Books也能達成相同的目的。\n\r\n▼外媒建議可以放棄Kindle,改用iPad。(圖/記者邱倢芯攝)\n\r\n\/\/cdn2.ettoday.net\/images\/3778\/d3778136.jpg\n" {"id":"888531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90210\/1375018.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375018","normalized_crc32":"890616173","source":"4","created_at":"1549808168","last_fetch_at":"1549892632","last_changed_at":"1549811981","error_count":"0"}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 冬日賞芒花夜看捕鰻苗" "\/\/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46.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日賞芒花,冬夜可以看溪口漁民補鰻苗。(圖/新北市漁業處提供,下同)\n\r\n記者郭世賢/新北報導\n\r\n春節年假快結束了,正在思考去哪消耗囤積的脂肪,舒展舒展僵硬的筋骨嗎?親朋好友約一約,呼吸初春的氣息,新北市農業局推薦東北角看山望海的好秘境,帶民眾一起去尋找貢寮區「澳仔」與「龍門」兩處隱藏版的神祕小漁港,絕對是一趟尋找桃花源的沉澱之旅!\n\r\n新北市貢寮區澳仔及龍門2座神秘小漁港,都位在省道台2線以東的海邊,龍門漁港緊臨貢寮區水流最豐沛河面,最寬闊的雙溪,要到達需穿過龍門里,抵達雙溪河邊後,順著河往下游走,過龍門吊橋右手邊就是龍門漁港,走到路底就是福隆沙嘴;而澳仔漁港則需穿過尖山腳街抵達石碇溪口停車場,橫越小橋沿著溪邊步行前往即可到達。\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50.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澳仔漁港水色清澄。\n\r\n漁業處指出,臨近漁港的雙溪口與石碇溪口,對於「有練過」的在地人來說,可都是打拚貼補家用的寶地,每逢冬季夜晚漲潮時分,海邊可是像夜市一般萬家燈火,一波波的潮水,帶著鰻金泳向溪口,風越大天越冷夜越深,人打哆嗦才是熱鬧時分。\n\r\n漁業處建議,民眾們白天先漫步穿過尖山腳街,觀賞石碇溪口與澳仔漁港風光,看看漁民就地取材搭建防寒的組合屋,探查夜間觀看撈鰻線的安全動線,傍晚時分,早些前往澳底海產街或福隆海鮮店補充熱能備戰,天黑後,做好防風保暖前往溪口,帶點熱飲自用,也方便跟捕鰻人搏暖閒聊,看看有撈到什麼,至於想待多晚,就看自己能頂多久囉!\n\r\n在這個季節,貢寮海濱芒花雖近季末但仍壯觀,雙溪與石碇溪流域一帶老鷹數量很多,在這2座神秘漁港,都可以看到乘風盤旋的鷹姿,甚至俯衝覓食或成對嬉戲,不妨來趟貢寮神秘小港輕旅行,除了可欣賞海天一色的清透湛藍,還可瞭解當地純樸的漁村文化,感受大自然的春氣勃勃,用充足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年!\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48.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路上的腳印指示海邊。\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49.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福隆沙嘴上的避寒小屋。\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52.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龍門漁港常常可見老鷹盤旋。\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47.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坐粽待鰻金。\n\r\n\/\/cdn2.ettoday.net\/images\/3887\/d3887851.jpg\n\r\n▲ 東北角隱藏版2神秘漁港,龍門街吊橋下富古味的洗滌池。\n" {"id":"8885311","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0002526-260417","normalized_id":"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0002526\/260417","normalized_crc32":"925470811","source":"2","created_at":"1549808236","last_fetch_at":"1549892804","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加拿大選擇英國26型巡防艦為下一代軍艦" "影》桃園貨運公司驚傳大火 6人受困消防灌救中\r\n \r\n \r\n \r\n 加拿大要禁華為 只剩時間與手法問題\r\n \r\n \r\n \r\n 30年前買的百元戒指 婦人變賣才知竟值3千萬!\r\n \r\n \r\n \r\n 加拿大航空推環保!捐1.3萬件羽絨被 不提供塑膠攪拌棒\r\n \r\n \r\n \r\n 「另類」大豆牌攻勢 陸對加國出重招速戰華為案?" {"id":"8885312","url":"https:\/\/news.ftv.com.tw\/news\/detail\/2019210W0013","normalized_id":"news.ftv.com.tw\/2019210W0013","normalized_crc32":"2794743884","source":"14","created_at":"1549808822","last_fetch_at":"1549893214","last_changed_at":"0","error_count":"0"} "華航罷工/勞資二度協商確定 明下午5點交通部舉行" "

華航今日晚上再公布明天取消26航班,再創新高,影響人數預估將近5000人。<\/p>

據《蘋果日報》報導,交通部於今(10)晚表示,對於華航機師罷工事件,希望華航勞資雙方明天下午五點可以重回談判桌。
而機師工會理事長李信燕也說,勞資雙方隨時都可以談,如果交通部希望明天談,那麼明天就可以重啟協商。<\/p>

機師工會理事長 李信燕<\/figcaption><\/figure><\/figure><\/figure>

至於交通部和華航提出的「機師飛行時間若達6到8小時的航班採逐一檢視」,以及「涉及飛安疑慮航班則派3名機師」的方案,將待明日二度協商時再來討論,現不願對此方案作出回應。<\/p>

據了解,交通部明天上午9時半召開第三次應變會議,華航勞資協商會議也已確定會在下午5點舉行,而地點將位於交通部。<\/p>

(民視新聞網報導)<\/p>

延伸閱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