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7408206","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12\/2882521","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12\/2882521","normalized_crc32":"3801342377","source":"8","created_at":"1513609290","last_fetch_at":"1513693647","last_changed_at":"1513613245","error_count":"0"} "2歲夏綠蒂小公主 明年一月將上幼兒園" "2017-12-18 22:55聯合報 記者陳韋廷<\/a>╱即時報導\n英國<\/a>威廉王子與妻子劍橋<\/a>公爵夫人凱特18日宣布,他們的2歲女兒夏綠蒂公主自明年1月起,將上倫敦的威爾考克斯幼兒園<\/a>(Willcocks Nursery School)。\n英國電訊報報導,這家幼兒園鄰近劍橋公爵夫婦的肯辛頓宮住家,全為女性員工,早班學費為每年9150英鎊(約台幣36.83萬元)。\n該幼兒園在網站上說,夏綠蒂公主最初將被邀請與公爵夫婦一起進行短暫的「逗留和玩耍」活動,隨後這對夫婦將被要求離開,好看看自己女兒是否樂意留在那裏。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739.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221","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75.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75","normalized_crc32":"2594732751","source":"4","created_at":"1513609342","last_fetch_at":"1513693849","last_changed_at":"1513616694","error_count":"0"} "快訊/SM證實鐘鉉自殺死訊:他離開了,我們很悲痛" "2017年12月18日 22:50\n\n \n\r\n記者蕭采薇/綜合報導\n\r\n南韓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2月初才舉辦個人演唱會,但18日驚傳死訊,據韓媒報導,他在清潭洞一間酒店式公寓被發現,旁邊有燃燒中的煤炭,最終在送醫途中過世,得年27歲。他所屬的經紀公司SM娛樂也終於在首爾時間晚間11點40分發聲明證實死訊:「鐘鉉離開我們了,他熱愛音樂,是舞台上的藝術家,這對SM娛樂的藝人和員工都非常悲痛。」\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自殺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6.jpg\n\r\n\n\r\n \r\n▲SM娛樂發聲明,哀慟的證實鐘鉉的死訊。(圖/翻攝自IG)\n\r\nSHINee鐘鉉在晚間爆出令人震驚的死訊,隨後警方也證實鐘鉉的姊姊在下午4點42分向警方報案,先是說弟弟失蹤,並表示「鐘鉉好像自殺了。」但由於姊姊第一時間也不知道鐘鉉確切的位置,警方在5點45分找到他,當時他在清潭洞的一間酒店式公寓,旁邊的平底鍋中有燃燒的煤炭,警方曾在現場施行CPR,但仍在緊急送醫途中不治,得年27歲。\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06.jpg\n\r\n▲鐘鉉的獨特嗓音是SHINee歌曲中的靈魂,然而已成為絕響。(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不過鐘鉉所屬的SM娛樂卻始終沒有正式聲明,讓粉絲還存有一絲希望。但到了首爾時間晚間11點40分,SM娛樂發表聲明證實死訊,哀傷寫道「鐘鉉離開了」,並表示:「SHINee的成員、還有全體SM藝人和員工都相當悲痛。鐘鉉熱愛音樂,也是總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舞台上的藝術家,我們非常心痛。」\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3.jpg\n\r\n▲不少粉絲仍在期待SHINee回歸歌壇,如今卻永遠等不到主唱了。(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SM娛樂出面證實了噩耗,並表示「尊重家屬意願,鐘鉉的喪禮會低調進行。」證實已經在準備喪禮,但並未進一步透露鐘鉉身後事的相關消息。而從新聞傳出開始,便有大批粉絲聚集在鐘鉉送醫的首爾建國大學醫院守候,希望能等到好消息,然而結果卻是令人心碎。SHINee成員至今都尚未露面,而團員KEY前一日已經因為海外行程前往葡萄牙,並不在南韓。\n\r\n【SM娛樂聲明全文】\n\r\n에스엠 엔터테인먼트입니다\n\r\n我是們SM娛樂\n\r\n너무나 가슴 아프고 비통한 소식을 전하게 되어 죄송합니다.\n\r\n很抱歉要告訴大家,這件令人心疼又悲痛的消息。\n\r\n12월 18일 샤이니 멤버 종현이 갑작스럽게 우리의 곁을 떠났습니다.\n\r\n12月18日 SHINee成員鐘鉉驟然地離開了我們。\n\r\n고인은 서울 청담동의 한 레지던스에서 쓰러진 채 발견, 인근 대학병원으로 이송되었으나, 18일 저녁 사망판정을 받았습니다.\n\r\n鐘鉉在清潭洞一間公寓式酒店被發現,發現當下是昏迷狀態,緊急移送到附近的大學醫院,18日晚間被判定死亡。\n\r\n사랑하는 아들과 동생을 떠나 보낸 유가족들의 슬픔과는 비교할 수 없지만 오랜 시간 함께해온 샤이니 멤버들과 저희 에스엠 엔터테인먼트 동료 아티스트들 및 임직원 모두 너무나 큰 충격과 슬픔 속에 고인을 애도하고 있습니다.\n\r\n雖然我們的悲傷,無法和失去愛兒與弟弟的家人相比,但長久相伴的SHINee成員們,以及SM娛樂職員和職員,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也陷入極度的悲傷,我們會問已逝者哀悼。\n\r\n종현은 누구보다도 음악을 사랑하고 항상 최선을 다해 무대를 보여주는 최고의 아티스트였습니다.\n\r\n鐘鉉是比任何人都還愛音樂,總是做到最好、呈現最完美舞台的藝人。\n\r\n종현에게 아낌없는 사랑을 보내주신 팬 여러분께 슬픈 소식을 전하게 되어 더욱더 가슴이 아픕니다.\n\r\n無所保留地愛著鐘鉉的粉絲朋友,要傳遞這樣悲傷的消息給你們,我們更是感到心痛。\n\r\n갑작스러운 비보에 큰 슬픔에 빠진 유가족들이 고인을 경건하게 추모할 수 있도록 루머나 추측성 보도는 자제해 주시길 간곡히 부탁드립니다.\n\r\n家屬聽聞如此突然的悲報,陷入極大的非傷,為了讓他們能夠堅強地追悼故人,懇請外界不要散布謠言,以及做推測性的報導。\n\r\n유가족들의 뜻에 따라 장례는 가족 친지들과 회사 동료들이 참석하여 최대한 조용하게 치를 예정입니다\n\r\n依照家屬的意思,葬禮僅會讓親戚及公司同仁參加,希望能盡量低調進行。\n\r\n다시 한번 고인의 마지막 가는 길에 깊은 애도를 보냅니다.\n\r\n再次為已逝者踏上最後的道路哀悼。\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221","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75.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75","normalized_crc32":"2594732751","source":"4","created_at":"1513609342","last_fetch_at":"1513693849","last_changed_at":"1513616694","error_count":"0"} "快訊/SM證實鐘鉉自殺死訊:他離開了,我們很悲痛" "2017年12月18日 22:50\n\n \n\r\n記者蕭采薇/綜合報導\n\r\n南韓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2月初才舉辦個人演唱會,但18日驚傳死訊,據韓媒報導,他在清潭洞一間酒店式公寓被發現,旁邊有燃燒中的煤炭,最終在送醫途中過世,得年27歲。他所屬的經紀公司SM娛樂也終於在首爾時間晚間11點40分發聲明證實死訊:「鐘鉉離開我們了,他熱愛音樂,是舞台上的藝術家,這對SM娛樂的藝人和員工都非常悲痛。」\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自殺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6.jpg\n\r\n\n\r\n \r\n▲SM娛樂發聲明,哀慟的證實鐘鉉的死訊。(圖/翻攝自IG)\n\r\nSHINee鐘鉉在晚間爆出令人震驚的死訊,隨後警方也證實鐘鉉的姊姊在下午4點42分向警方報案,先是說弟弟失蹤,並表示「鐘鉉好像自殺了。」但由於姊姊第一時間也不知道鐘鉉確切的位置,警方在5點45分找到他,當時他在清潭洞的一間酒店式公寓,旁邊的平底鍋中有燃燒的煤炭,警方曾在現場施行CPR,但仍在緊急送醫途中不治,得年27歲。\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06.jpg\n\r\n▲鐘鉉的獨特嗓音是SHINee歌曲中的靈魂,然而已成為絕響。(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不過鐘鉉所屬的SM娛樂卻始終沒有正式聲明,讓粉絲還存有一絲希望。但到了首爾時間晚間11點40分,SM娛樂發表聲明證實死訊,哀傷寫道「鐘鉉離開了」,並表示:「SHINee的成員、還有全體SM藝人和員工都相當悲痛。鐘鉉熱愛音樂,也是總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舞台上的藝術家,我們非常心痛。」\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3.jpg\n\r\n▲不少粉絲仍在期待SHINee回歸歌壇,如今卻永遠等不到主唱了。(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SM娛樂出面證實了噩耗,並表示「尊重家屬意願,鐘鉉的喪禮會低調進行。」證實已經在準備喪禮,但並未進一步透露鐘鉉身後事的相關消息。而從新聞傳出開始,便有大批粉絲聚集在鐘鉉送醫的首爾建國大學醫院守候,希望能等到好消息,然而結果卻是令人心碎。SHINee成員至今都尚未露面,而團員KEY前一日已經因為海外行程前往葡萄牙,並不在南韓。\n\r\n【SM娛樂聲明全文】\n\r\n에스엠 엔터테인먼트입니다\n\r\n我是們SM娛樂\n\r\n너무나 가슴 아프고 비통한 소식을 전하게 되어 죄송합니다.\n\r\n很抱歉要告訴大家,這件令人心疼又悲痛的消息。\n\r\n12월 18일 샤이니 멤버 종현이 갑작스럽게 우리의 곁을 떠났습니다.\n\r\n12月18日 SHINee成員鐘鉉驟然地離開了我們。\n\r\n고인은 서울 청담동의 한 레지던스에서 쓰러진 채 발견, 인근 대학병원으로 이송되었으나, 18일 저녁 사망판정을 받았습니다.\n\r\n鐘鉉在清潭洞一間公寓式酒店被發現,發現當下是昏迷狀態,緊急移送到附近的大學醫院,18日晚間被判定死亡。\n\r\n사랑하는 아들과 동생을 떠나 보낸 유가족들의 슬픔과는 비교할 수 없지만 오랜 시간 함께해온 샤이니 멤버들과 저희 에스엠 엔터테인먼트 동료 아티스트들 및 임직원 모두 너무나 큰 충격과 슬픔 속에 고인을 애도하고 있습니다.\n\r\n雖然我們的悲傷,無法和失去愛兒與弟弟的家人相比,但長久相伴的SHINee成員們,以及SM娛樂職員和藝人,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也陷入極度的悲傷,我們會為已逝者哀悼。\n\r\n종현은 누구보다도 음악을 사랑하고 항상 최선을 다해 무대를 보여주는 최고의 아티스트였습니다.\n\r\n鐘鉉是比任何人都還愛音樂,總是做到最好、呈現最完美舞台的藝人。\n\r\n종현에게 아낌없는 사랑을 보내주신 팬 여러분께 슬픈 소식을 전하게 되어 더욱더 가슴이 아픕니다.\n\r\n無所保留地愛著鐘鉉的粉絲朋友,要傳遞這樣悲傷的消息給你們,我們更是感到心痛。\n\r\n갑작스러운 비보에 큰 슬픔에 빠진 유가족들이 고인을 경건하게 추모할 수 있도록 루머나 추측성 보도는 자제해 주시길 간곡히 부탁드립니다.\n\r\n家屬聽聞如此突然的悲報,陷入極大的悲傷,為了讓他們能夠堅強地追悼故人,懇請外界不要散布謠言,以及做推測性的報導。\n\r\n유가족들의 뜻에 따라 장례는 가족 친지들과 회사 동료들이 참석하여 최대한 조용하게 치를 예정입니다\n\r\n依照家屬的意思,葬禮僅會讓親戚及公司同仁參加,希望能盡量低調進行。\n\r\n다시 한번 고인의 마지막 가는 길에 깊은 애도를 보냅니다.\n\r\n再次為已逝者踏上最後的道路哀悼。\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23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64.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64","normalized_crc32":"4105468696","source":"4","created_at":"1513609875","last_fetch_at":"1513694398","last_changed_at":"1513617245","error_count":"0"} "太妍簽名會臨時取消! 官方回應「不得已情況下」" "2017年12月18日 23:09\n\n \n\r\n記者高菱璝/綜合報導\n\r\n南韓人氣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8日下午驚傳自殺,在送院途中已經不幸死亡的消息,而同門師姊少女時代太妍19日簽名會,因此臨時取消,官方表示「不得已的情況下」。而SM娛樂在事情爆發後近4小時後,發聲明認了「鐘鉉已經離開我們」。\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2997599.jpg\n\r\n\n\r\n \r\n▲鐘鉉18日驚傳自殺,太妍19日簽名會臨時取消。(圖/翻攝自太妍IG)\n\r\n太妍原定19日出席化妝品品牌的簽名會,然而18日驚傳師弟鐘鉉自殺消息後,晚上突然宣布活動喊卡,據該品牌透露「太妍的簽名會,因為不得已的情況下取消了」。\n\r\n事實上,鐘鉉與太妍不只只是同公司同事、前後輩關係,私下感情也很好,兩人曾一起合唱《Breath》的歌,而在鐘鉉4月推出的《Story Op.2》個人專輯中,太妍也跨刀參與《Lonely》錄製。\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2997597.jpg\n\r\n▲太妍、鐘鉉私下感情很好,曾一起合唱過《Breath》、《Lonely》。(圖/翻攝自太妍IG)\n\r\n據警方透露,南韓當地時間下午4時42分收到鐘鉉親姊姊的報案,「鐘鉉好像自殺了」,警方下午6點發現鐘鉉於江南清潭洞公寓式酒店中,已呈現昏迷狀態,雖然緊急送醫,卻在運送途中死亡。另外,警方在鐘鉉昏迷的地點,發現有平底鍋正在燃燒,雖然目前正在調查詳細情形,不過警方認為,他應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鐘鉉所屬的SM娛樂目前還未有任何回應。\n\r\nSM娛樂晚間11時(南韓當地時間)發表聲明表示,「12月18日SHINee鐘鉉突然離開我們的身邊」,鐘鉉被發現倒在清潭洞的公寓式酒店,緊急送往醫院,在晚間被判定身亡。而按照家屬們的意思,葬禮將在家人、朋友和公司同事的參加下,低調舉行。\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232","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2180343-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43-1","normalized_crc32":"2086461158","source":"3","created_at":"1513609884","last_fetch_at":"1513693969","last_changed_at":"1513642814","error_count":"0"} "長崎原爆生還者爭取官方承認 確定敗訴" "發稿時間:2017\/12\/18 22:55\n最新更新:2017\/12\/19 07:49\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62127860.jpg\n日本長崎原子彈爆炸的一群生還者因未獲官方認定為受害者,向日本法院提出告訴,18日遭最高法院判定敗訴。(共同社提供)\n(中央社東京18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長崎原子彈爆炸的一群生還者因未獲官方認定為受害者,向日本法院提出告訴,今天遭最高法院判定敗訴。這群人在爆炸時接近原爆點,但不在日本政府劃定的災區內。\n\n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和最高法院發言人的說法,提起訴訟的387人在1945年8月長崎(Nagasaki)遭到原子彈攻擊時,身處距離原爆點(ground zero)12公里的範圍內,但不在日本政府承認的受災區內。日本最高法院審判長今天駁回他們的上訴。\n\n法新社報導,日本政府正式承認的原爆受災區,是長12公里寬7公里的橢圓形區域。\n\n長崎縣政府官員表示,這些位在距原爆點12公里之內卻在認定災區之外的人士,只有因原爆引發的精神疾病和相關併發症能夠獲得免費治療。\n\n帶頭提出訴訟的81歲生還者岩永千代子(Chiyoko Iwanaga)表示:「我感到失望。我不知道如何向那些快付不出醫藥費和住院的人解釋。」\n\n長崎縣官員指出,這類生還者共有6278位,他們必須居住在長崎才能獲得免費醫療。「另一方面,官方承認的生還者無論住在哪裡,幾乎所有疾病都能獲得免費治療。」(譯者:中央社張正芊)1061218\n" {"id":"7408235","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882543","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09\/2882543","normalized_crc32":"928043744","source":"8","created_at":"1513609909","last_fetch_at":"1513694542","last_changed_at":"1513614203","error_count":"0"} "1人試圖駕車闖入英國米爾登霍美軍基地被捕" "2017-12-18 23:02聯合報 記者王麗娟<\/a>╱即時報導\n英國<\/a>警方18日逮捕1人,表示此人試圖駕車闖進米爾登霍美軍<\/a>基地。米爾登霍基地位於英格蘭中部,目前已解除封鎖。\n發言人說:「他們剛解除封鎖,釋放我們。」\n英國國防部表示對發生的事故並不知情,而案件正由警察<\/a>負責調查。美國大使館拒絕就此事置評。\n【中央社/倫敦18日綜合外電報導】\n英國警方逮捕一名試圖強行闖入英格蘭中部美國空軍基地的男子。\n路透社報導,英格蘭中部索夫克(Suffolk)的米爾登霍(Mildenhall)基地發言人表示:「他們剛剛解除封鎖。」\n英國國防部表示,他們知道這起事件,目前由警方帶頭處理這起事件。美國大使館拒絕立即置評。\n" {"id":"7408249","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7014","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7014","normalized_crc32":"2599460960","source":"15","created_at":"1513610492","last_fetch_at":"1513694889","last_changed_at":"1513654536","error_count":"0"} "鐘鉉自殺前曾和家人吵架 離家後自曝為憂鬱症所苦"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韓團「SHINee」27歲成員鐘鉉驚傳在租屋處自殺身亡,由於生前情緒十分低落,曾傳簡訊給姊姊表達自己一直以來都很苦,加上一個月也曾在IG上寫道「希望你不要生病」,充滿負面情緒,而現在更驚爆,他是在和家人吵架後離家。\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13-XXL.jpg\n▲鐘鉉驚傳和家人吵架後離家自殺。(圖/翻攝自IG)\n根據《日刊體育報》報導,鐘鉉的朋友表示,鐘鉉今天早上和家人吵架後,獨自開著車離家,當時外頭下著大雪,家人還試圖阻止希望他不要離開,\n但鐘鉉還是執意離開,接著就跑到清潭洞的公寓租屋,並發簡訊給姊姊後,選擇自殺。\n據了解,鐘鉉在自殺前兩天,曾經傳簡訊給姊姊表達自己因為憂鬱症,情緒很低落,沒想到這次和家人吵架後,獨自離家,在傳訊給姊姊表達自己一直以來都很累,希望能「放他走」,甚至說這是最後的問候訊息等後燒炭尋短。\n" {"id":"7408251","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882559","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09\/2882559","normalized_crc32":"3466463935","source":"8","created_at":"1513610514","last_fetch_at":"1513694560","last_changed_at":"1513614207","error_count":"0"} "台籍男子攜58張銀聯卡入泰 遭泰警逮捕" "2017-12-18 23:20中央社 曼谷18日專電\n泰國<\/a>警方今天在曼谷蘇凡納布國際機場<\/a>逮捕一名台灣籍王姓男子,在他身上搜出58張銀聯卡,警方懷疑涉及電信詐騙<\/a>案,正在擴大追查中。\n泰國警方指出,20歲的王姓男子疑似受雇運送58張中國銀聯卡和11張SIM卡入境泰國,調查發現王男是在上午搭乘泰國航空TG637班機自台北出發,在抵達曼谷國際機場後,行跡可疑遭到泰國海關查驗出上述物品,通報警方調查。\n中華民國駐泰國經濟文化辦事處接獲泰國警方通報後協助調查,經查涉案王姓男子並無前科,正與泰國警方聯手調查王男攜帶銀聯卡和SIM卡來泰國的目的。\n泰國警方懷疑,全案可能涉及電信詐騙或非法洗錢,將深入追查。\n" {"id":"7408260","url":"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712180348-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48-1","normalized_crc32":"1879650567","source":"3","created_at":"1513611096","last_fetch_at":"1513695067","last_changed_at":"1513643910","error_count":"0"} "BIGBANG太陽明年2月與演員閔孝琳結婚" "發稿時間:2017\/12\/18 23:16\n最新更新:2017\/12\/19 07:42\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39659577.jpg\n南韓偶像男子組合BIGBANG成員太陽(左)18日表示,將與女友閔孝琳(右)於明年2月完婚。(圖取自太陽Instagram網頁www.instagram.com\/__youngbae__)\n(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18日專電)南韓偶像男子組合BIGBANG成員太陽今天在自己的Instagram發文,公布與女友閔孝琳的婚訊。太陽於明年2月完婚後,將隨即入伍服兵役。\n\n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太陽說:「我想告訴大家在我人生中最重要和最幸福的承諾。我發誓將和相戀4年共同走來、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閔孝琳共度餘生。無論再苦再累,她都堅定不移地信任我,我想和她共建家庭。」\n\n太陽還感謝經紀公司員工和BIGBANG成員,希望大家能給予祝福。\n\n南韓著名經紀公司YG娛樂今天表示,旗下男團BIGBANG成員太陽與女演員閔孝琳將於明年2月成婚,婚禮日期和場所決定後再公布。\n\n閔孝琳所屬經紀公司Plum actor表示,希望大家衷心祝福兩人擁有美好未來,支援兩人今後的活動。\n\n報導指出,太陽在辦完婚禮後將入伍服兵役。太陽和閔孝琳2014年起開始交往,2015年6月公開戀情,如今終於修成正果。\n\n今年8月,太陽發表個人第3張正規專輯WHITE NIGHT後,有傳聞稱兩人分手,但太陽在記者會上澄清表示,閔孝琳是賦予他音樂靈感的繆斯。\n\n太陽2006年作為BIGBANG成員出道,打造了「眼鼻嘴」、Wedding Dress等多支熱曲,最近還出演綜藝節目「我獨自生活」,深受觀眾喜愛。\n\n閔孝琳2006年作為廣告模特出道,出演「陽光姐妹淘」、「隨風而逝」、「百折不撓具海拉」等多部影視作品,還出演了著名綜藝節目「姐姐們的Slam Dunk」等。1061218\n안녕하세요. 태양입니다. 오늘 제 인생에 있어 가장 중요하고 행복한 약속을 여러분들께 알리려고 합니다. 4년이라는 오랜시간동안 늘 한결같이 제 곁을 지켜준 민효린씨와 앞으로의 여생을 함께 하기로 맹세했습니다. 힘들 때나 좋을 때나 언제나 변치않고 저를 믿어준 사람이기에 이제는 그녀와 함께 아름다운 가정을 꾸리고 싶습니다. 그동안 서로 마주보며 다져온 사랑을, 앞으로도 둘이 같이 한곳을 바라보며 걸어가겠습니다. 저를 가족처럼 아껴주신 모든 팬분들과 빅뱅 멤버들 그리고 YG 식구들, 관계자 분들 진심으로 감사드립니다. 앞으로 더욱 책임감있고 겸손한 모습으로 살아가겠습니다. 태양과 민효린 저희 두 사람이 마주할 앞 날을 축복해 주시면 감사하겠습니다. Hello everyone, this is Taeyang. Today,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guys about the most important and joyful promise I have made in my life. I have pledged to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with Min Hyorin, the one who has always stuck by me for the past four years. Through all the good times and the bad times, she has always believed in me and now I look forward to making a beautiful life together. To all the fans who always treated me as if I was family, to all of my Big Bang members, to all of my YG family, to everyone I’ve ever had the pleasure to work with and meet,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I will continue to live my life with responsibility and humility. My hope is that you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us and give your blessings for our future ahead as a couple.<\/a>\n TAEYANG<\/a>(@__youngbae__)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2月 月 18 1:07上午 PST 張貼\n" {"id":"740827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6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66","normalized_crc32":"448404020","source":"4","created_at":"1513611699","last_fetch_at":"1513696242","last_changed_at":"1513615413","error_count":"0"} "爆米花/南市黃逸鑫封鎖合庫 崇越掃20安打痛擊綺麗" "\/\/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40.jpg\n\r\n▲崇越黃義坤。(圖/中華棒協提供)\n\r\n體育中心/綜合報導\n\r\n爆米花聯盟18日在斗六進行2場比賽,臺南市靠黃逸鑫先發7局領銜,以7比0完封強敵合作金庫。崇越隼鷹對戰綺麗珊瑚在比賽後段反咬分數,崇越全場20安打技壓綺麗,13比5取勝。\n\r\n臺南市黃逸鑫今天先發7局用了111球,賞給聯盟排名首位的合庫7次三振,搭配陳勁維後援2局也沒有失分,合力完封對手。隊友火力在第3局就首開紀錄,5局上又用5安打、1保送灌進4分,7局上再添2保險分。\n\r\n\n\r\n \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47.jpg\n\r\n▲台南市黃逸鑫。(圖/中華棒協提供)\n\r\n崇越遭遇綺麗在1局上就進帳2分,綺麗反在2、3局搶分取得4比2領先,崇越打完5局仍處於落後。崇越在關鍵7局上把握對手換投契機,製造3安打及3次保送灌進5分逆轉比數,8、9局再趕3分,終場以13比5痛擊綺麗。\n\r\n崇越有多人擊出3支以上安打,包括王仁豪、姜建銘、黃義坤以及森育彬,其中王仁豪僅差全壘打就可締造完全打擊,並包辦3分打點,黃義坤5支4、2打點也非常出色。\n\r\n崇越成功挑戰綺麗,奪勝後取得13勝11敗戰績,排名晉升到第4名,綺麗雖然尚有10勝10敗的5成勝率,然而排名跌落到第6名,明天持續出戰崇越形成一場勝率保衛戰。\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39.jpg\n\r\n▲崇越王仁豪。(圖/中華棒協提供)\n" {"id":"740828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93.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93","normalized_crc32":"3980980852","source":"4","created_at":"1513612390","last_fetch_at":"1513697151","last_changed_at":"1513616146","error_count":"0"} "諸羅山盃/在香港當小孩難 蔡本山看鑽石王牌了解棒球" "\/\/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45.jpg\n\r\n▲香港深水埗社區少棒球會,蔡本山與媽媽。(圖/記者劉峻誠攝)\n\r\n記者劉峻誠/嘉義報導\n\r\n香港深水埗社區連續3年來台參加諸羅山盃少棒賽,今年參加低年級組的賽事,雖然首戰在18早上10點結束,以1比11不敵六家國小,但他們仍留在比賽場地玩球,教練劉芷芊帶領小朋友玩許多棒球遊戲,讓他們從玩樂中找到對棒球的樂趣。\n\r\n在香港棒球是冷門運動,但卻有一群孩子接觸棒球,蔡本山透過日本漫畫鑽石王牌認識棒球,也由身為壘球球員的媽媽更了解規則。\n\r\n\n\r\n \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44.jpg\n\r\n▲蔡本山。(圖/記者劉峻誠攝)\n\r\n蔡本山的媽媽表示,香港並沒有這麼大的比賽,也沒有很多小朋友在打棒球,能夠來到嘉義諸羅山盃,是個相當難得的經驗,可以讓他們更知道台灣的孩子是怎麼訓練的,也可以做交流。\n\r\n而在香港打棒球相當不容易,因為根本沒有場地,也沒有太多的人一起打球,去年來到台灣參加比賽的小球員,今年大多沒有再來到台灣,教練劉芷芊提到,因為在香港,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就要準備升國中的考試,所以必須認真讀書,在香港不只打棒球不容易,她說:「在香港當小朋友也很不容易。」\n\r\n蔡本山很喜歡打棒球,媽媽透露原因,是因為他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坐在教室內,這次能夠到嘉義比賽,讓蔡本山相當開心。\n" {"id":"7408281","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89.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89","normalized_crc32":"344336939","source":"4","created_at":"1513612391","last_fetch_at":"1513697151","last_changed_at":"1513616146","error_count":"0"} "SM聲明全文!鐘鉉驟逝... SHINee十周年「無法一起過」" "2017年12月18日 23:45\n\n \n\r\n記者楊奇/綜合報導\n\r\n南韓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2月初才舉辦個人演唱會,但18日驚傳死訊,據韓媒報導,他在清潭洞一間酒店式公寓被發現,旁邊有燃燒中的煤炭,最終在送醫途中過世,得年27歲。他所屬的經紀公司SM娛樂,經過近4小時沉默,證實他的死訊,並發布聲明坦言,SHINee成員們也陷入極大悲傷。\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自殺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3.jpg\n\r\n\n\r\n \r\n▲SHINee將於2018年5月迎來10周年,可惜在18日傳出鐘鉉死訊,讓粉絲難以置信。(圖/翻攝自官網)\n\r\nSHINee鐘鉉在晚間爆出令人震驚的死訊,隨後警方也證實鐘鉉的姊姊在下午4點42分向警方報案,表明聯絡不上弟弟,並表示「鐘鉉好像自殺了。」但由於姊姊第一時間也不知道他確切的位置,警方在5點45分找到人,當時他在清潭洞的一間酒店式公寓,旁邊的平底鍋中有燃燒的煤炭,隨後雖緊急送醫,仍在途中不治,得年27歲。 \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7.jpg\n\r\n▲SM娛樂18日晚間發布聲明,證實鐘鉉死訊。(圖/翻攝自鐘鉉IG)\n\r\nSHINee於2008年5月25日出道,再過半年將迎來出道十周年,沒想到卻在此時爆出主唱鐘鉉的死訊,粉絲震驚不敢相信,一度傳聞是烏龍死訊,無奈最後所屬公司SM娛樂發布聲明,證實此消息,並表示公司所有職員,以及SHINee成員「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也陷入極度的悲傷」,言詞間盡顯驚訝以及哀悼之情。\n\r\n【SM娛樂聲明全文】\n\r\n에스엠 엔터테인먼트입니다\n\r\n我是們SM娛樂\n\r\n너무나 가슴 아프고 비통한 소식을 전하게 되어 죄송합니다.\n\r\n很抱歉要告訴大家,這件令人心疼又悲痛的消息。\n\r\n12월 18일 샤이니 멤버 종현이 갑작스럽게 우리의 곁을 떠났습니다.\n\r\n12月18日 SHINee成員鐘鉉驟然地離開了我們。\n\r\n고인은 서울 청담동의 한 레지던스에서 쓰러진 채 발견, 인근 대학병원으로 이송되었으나, 18일 저녁 사망판정을 받았습니다.\n\r\n鐘鉉在清潭洞一間公寓式酒店被發現,發現當下是昏迷狀態,緊急移送到附近的大學醫院,18日晚間被判定死亡。\n\r\n사랑하는 아들과 동생을 떠나 보낸 유가족들의 슬픔과는 비교할 수 없지만 오랜 시간 함께해온 샤이니 멤버들과 저희 에스엠 엔터테인먼트 동료 아티스트들 및 임직원 모두 너무나 큰 충격과 슬픔 속에 고인을 애도하고 있습니다.\n\r\n雖然我們的悲傷,無法和失去愛兒與弟弟的家人相比,但長久相伴的SHINee成員們,以及SM娛樂職員和藝人,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也陷入極度的悲傷,我們會為已逝者哀悼。\n\r\n종현은 누구보다도 음악을 사랑하고 항상 최선을 다해 무대를 보여주는 최고의 아티스트였습니다.\n\r\n鐘鉉是比任何人都還愛音樂,總是做到最好、呈現最完美舞台的藝人。\n\r\n종현에게 아낌없는 사랑을 보내주신 팬 여러분께 슬픈 소식을 전하게 되어 더욱더 가슴이 아픕니다.\n\r\n無所保留地愛著鐘鉉的粉絲朋友,要傳遞這樣悲傷的消息給你們,我們更是感到心痛。\n\r\n갑작스러운 비보에 큰 슬픔에 빠진 유가족들이 고인을 경건하게 추모할 수 있도록 루머나 추측성 보도는 자제해 주시길 간곡히 부탁드립니다.\n\r\n家屬聽聞如此突然的悲報,陷入極大的悲傷,為了讓他們能夠堅強地追悼故人,懇請外界不要散布謠言,以及做推測性的報導。\n\r\n유가족들의 뜻에 따라 장례는 가족 친지들과 회사 동료들이 참석하여 최대한 조용하게 치를 예정입니다\n\r\n依照家屬的意思,葬禮僅會讓親戚及公司同仁參加,希望能盡量低調進行。\n\r\n다시 한번 고인의 마지막 가는 길에 깊은 애도를 보냅니다.\n\r\n再次為已逝者踏上最後的道路哀悼。\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282","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83.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83","normalized_crc32":"4099130165","source":"4","created_at":"1513612391","last_fetch_at":"1513697151","last_changed_at":"1513616146","error_count":"0"} "來不及讓鐘鉉看到LED許願牆 粉絲崩潰:站在101前面大哭" "2017年12月18日 23:44\n\n \n\r\n記者吳孟庭/綜合報導\n\r\n南韓偶像團體SHINee的成員鐘鉉18日驚傳自殺,經紀公司SM娛樂終於在晚間10點(台灣時間)發表聲明證實死訊,消息突如其來,讓粉絲都無法接受,有人回憶他曾經帶給粉絲的美好,非常謝謝他,但也有人才在台北101的LED許願牆上面留言給偶像,沒想到本人都還沒看到,卻等到這樣的噩耗,讓粉絲崩潰在大樓前面哭泣。\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30.jpg\n\r\n▲SHINee鐘鉉證實離開人世。(圖/翻攝自SM NOW)\n\r\n\n\r\n \r\n鐘鉉自殺的消息傳回台灣,PTT韓星版「藍爆」、SHINee版也「紅爆」,因為SHINee出道9年來,即使不是他們的粉絲,只要追蹤韓星新聞的人,也都一定聽過他們的名字,使得相關版面湧入大批網友討論,緊追韓網與台灣媒體的消息。\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死亡】相關新聞<\/a>\n\r\n而就在台灣時間接近11點,SM經紀公司終於發表聲明,證實了鐘鉉離世的消息,讓原本還在幫忙集氣的粉絲心碎。就有粉絲在SHINee版上表示,才投稿「台北101」的LED許願牆標語,今天寫下「讓我們一起 閃耀全世界」的字句,希望每天都可以被選上,然而現在看著終於放上去的字樣「我卻只能站在101前面一直大哭」。\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31.jpg\n\r\n▲SHINee鐘鉉的消息讓粉絲都心碎了。(圖/翻攝自PTT SHINee版)\n\r\n網友May曾經看過鐘鉉本人,回憶當年「還記得在MCD第一個看別團預錄的就是你們,那時候你總笑得很燦爛,休息時也都待在台上。Mnet《20's Choice》時對著花道、和不論是不是你的粉絲,都一一握手和微笑,我還記得旁邊有個妹妹,她聲嘶力竭叫著你的名字,你轉過頭來揮了揮手,下台時特意朝她走過來說:『下次再見喔!』」\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674.jpg\n\r\n▲粉絲在101的留言,來不及讓鐘鉉看到。(圖/網友授權提供)\n\r\nPTT版友也紛紛謝謝鐘鉉帶來的美好,「謝謝你曾經為失去自信跟方向的我帶來了勇氣,這輩子辛苦你了,希望你下輩子都可以快快樂樂的活著」、「一直以來都辛苦了..不是飯但還是爆哭,真的很喜歡你的聲音」以及「鐘鉉辛苦了,一直以來覺得可以喜歡你身為你的飯很幸福,在另一個世界呢,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唱歌表演」。\n\r\nSHINee鐘鉉在18日下午接獲姐姐報案疑似輕生,在警方找到人並移送醫院時已無生命跡象,消息傳出時僅有警方說法,而經紀公司SM娛樂則在晚間發表聲明,證實了鐘鉉離開大家的消息,並將低調舉行葬禮。\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105","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63.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63","normalized_crc32":"1792077499","source":"4","created_at":"1513606820","last_fetch_at":"1513691413","last_changed_at":"1513618038","error_count":"0"} "精選全台8家人氣滷味 吃到撐也不用花到900元" "旅遊中心/綜合報導\n\r\n屏東墾丁大街的千元滷味引發爭議,話題也持續延燒,甚至連其他業者被國稅局抓到漏開發票,不過,滷味一向就是台灣各地都有的平民小吃,不管是乾滷味或是溼滷味,有時就是路邊的一攤就是許多人的宵夜最佳選擇。《ETtoday新聞雲》在這裡列出了全台8家人氣滷味店家,讓大家參考看看,不過,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的口袋名單,在肚子餓時就會自動過去買滷味。\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048\/d2048797.jpg\n\n▲醇醇滷味。(網友@ron.shih<\/a>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n\r\n醇醇滷味\n\r\n醇醇滷味是大鍋滷,口味較鹹也較甜,如果平常口味吃比較清淡,可以請老闆額外包醬料,不用加在裡面。由於這間滷味每天都是現滷好就直接出攤,食材新鮮,甚至要提前2小時來排隊才吃得到,而這樣的盛況也吸引美食節目「食尚玩家」來拍攝,想吃的可要早點出門來拿號碼牌!老闆每天晚上8到9點間,會在社團中公告今天是否營業,所以出門排隊前記得先留意老闆今天有沒有開門,以免撲空。\n\r\n地址:新北市樹林區博愛街121號\n\r\n營業時間:約01:00AM-04:00AM\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549\/d2549284.jpg\n\n▲傳承滷味。(圖/虎麗笑嗨嗨<\/a>)\n\r\n傳承滷味\n\r\n提供獨門熱滷味,原名五福廣東真滷味(燈籠滷味)曾經開在南都戲院旁,是人氣滷味,現移至友愛街靠近國華街商圈,2016年由第三代接手更名為傳承滷味。早期台灣都是冷滷味為主,這家是第一間熱滷味的創始店,以16種中藥食材加上水果特製獨門醬汁,香醇濃郁會回甘,搭配80多種食材,豐富選擇滿足愛吃熱滷味的吃貨們。建議搭配獨家辣粉加滷汁,香麻辣很過癮,配一份泡麵更飽足。(文/虎麗笑嗨嗨<\/a>)\n\r\n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193號\n\r\n電話:06-2209938\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397.jpg\n\n▲辣媽滷味。(圖/黃士原攝)\n\r\n辣媽滷味\n\r\n關於華山市場美食,網路上有流傳「上有阜杭,下有辣媽」,可見位於一樓的辣媽滷味也是有著高知名度。辣媽滷味是屬於溼滷,其最大特色就是滷汁是可以喝的,招牌滷味湯汁不重鹹又帶些甘純,若再加點麻辣,口感更是辣的過癮,而熟客外帶總不忘請老闆娘多加湯,回家後還能當湯底再利用。而配料中,素肚、鴨血、滷蛋、貢丸等很受客人歡迎。\n\r\n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08號\n\r\n電話:02 3393 8334\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1634\/d1634894.jpg\n\n▲招牌口香糖(鴨腸腱)。(圖/橘子狗愛吃糖)\n\r\n大溝頂阿囉哈滷味\n\r\n說到滷味,高雄的朋友一定會推薦已經開業70年的阿囉哈滷味,這裡能吃到在地人才知的樓梯(蘭花干)、口香糖(鴨腱腸),獨特嚼勁帶點脆感的鴨腱腸十分受到歡迎。整個滷味檯就是擺得滿滿的非常豐盛,總計品項也有超過30種。\n\r\n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仁路158號\n\r\n電話:07-5616611\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1965\/d1965753.jpg\n\n▲大木櫥滷味。(圖/影子<\/a>)\n\n大木櫥滷味\n\r\n大木櫥滷味憑著口碑成為高雄人氣滷味店家,大部分的品項都是在20元、10元以下,其中10元的品項超過20項,而30元的品項不到10項,200元就可以吃到好飽。\n\r\n地址:高雄市新興區六合路132號\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5.jpg\n\n▲詹記鷄腳翅。(圖/朱璟柔攝)\n\r\n詹記雞腳翅\n\r\n就在喧囂的寧夏夜市對街,連鎖服飾店門口旁,有一攤滷味攤,推車上擺滿數十種滷味,在燈光的照射下閃爍焦糖色的光澤,而排隊買滷味的人潮不曾斷絕,所以小小一個攤位,卻有2到3人在幫忙,當買完想確認價格,這家詹記雞腳翅已經傳承到第三代,招牌就是雞腳與雞翅。\n\r\n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231號\n\r\n電話:02-2557-0394\n\r\n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47.jpg\n\n▲侯家滷味。(圖/資料照)\n\r\n侯家滷味\n\r\n創業至今已56個年頭,位於屏東市的侯家滷味,一到用餐時間客人絡繹不絕,老闆侯信仁堅持親自熬煮,為的就是要讓客人吃到最好吃的滷味,直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客人來吃。侯家滷味招牌是鹹水鴨,一口咬下,可嚐到鴨肉的扎實口感,鹹味也立刻在口中散開,爽口的鹹味配上新鮮嫩鴨肉,風味十足。\n\r\n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中正路169號\n\r\n電話:08-7324037\n\r\n方櫃仔滷味\n位於嘉義市文化路戲院旁滷味攤並不大,但卻是許多人到嘉義玩的必吃銅板美食,也是許多人在嘉義念書時回憶。方櫃仔滷味屬於冷滷味,多數時攤位前都有人在排隊。招牌商品就是甜不辣、百頁,同時價格也很便宜,很多人點了一大袋也才100多元。\n\n地址:嘉義市東區文化路134號\n\r\n電話:0918 420 021\n\n曾氏幸福\n這家滷味在台中地區算是平價又好吃,不過因為大受歡迎,只要是用餐時間都會出現排隊人潮。雖然曾氏幸福是賣魷魚羹麵、羊肉羹麵,但滷味更勝羹麵,來這裡一定要點滷味,每一種都滷到很入味。\n\n\r\n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8號\n\r\n電話:04 2372 5518\n" {"id":"7408106","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2423","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66\/2882423","normalized_crc32":"3412440108","source":"8","created_at":"1513606854","last_fetch_at":"1513690693","last_changed_at":"1513610555","error_count":"0"} "藥品運送明年起須符合GDP認證 藥價恐再漲2至3成" "2017-12-18 22:20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a>╱即時報導\n國人常用的綠油精、普拿疼痠痛藥布、國安感冒液、明通治痛單液等藥品,傳出明年起將調漲售價。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開業藥師沈采穎分析,藥價上漲除與原物料成本增加、一例一休增加人事成本等因素有關,最主要的還是受到衛福部<\/a>推動的藥品優良運銷作業規範影響;由於明年元旦起,所有藥品運送都須符合GDP標準,成本壓力使得藥價一觸即發,據了解明年陸續還會有藥品往上調價,漲幅至少二至三成。\n沈采穎指出,根據藥品優良運銷作業規範,藥品運送須保持攝氏廿五度恆溫,也就是包括物流的倉儲、運送,都須有恆溫機制,而國內取得GDP認證的物流業者只有少數幾家,加上恆溫規定大幅增加了運送成本,日前就有多家藥廠私下透露,光是因應GDP規範,成本就增加了二至三成,預料明年將有更多藥品陸續提高售價。\n針對痠痛貼布漲價,沈采穎提醒,很多人因身體痠痛,貼布一貼就一整天或好幾天,貼太久恐造成皮膚過敏,最好在貼上之後六小時內就要拿掉;使用時也須注意劑量,原則上大片貼布一天僅用一片,小片貼布一天最多三片,切忌肩膀也貼、背也貼,全身上下貼了一堆,可能會對肝腎造成負擔。\n此外,有些人也會使用貼布同時,還會吃口服止痛藥,或是使用痠痛藥膏等,也可能會超過劑量安全範圍,提醒民眾,若在使用上有問題,務必要諮詢醫師或藥師,免得對健康造成衝擊。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60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120","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2180330-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firstnews\/201712180330-1","normalized_crc32":"1680006859","source":"3","created_at":"1513606910","last_fetch_at":"1513691101","last_changed_at":"1513610594","error_count":"0"} "防空污行動方案 政院盼中鋼台電帶頭減排" "發稿時間:2017\/12\/18 22:04\n最新更新:2017\/12\/18 22:22\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50318232.jpg\n環保團體17日在台中及高雄兩地同步舉辦反空污抗暖化大遊行,行政院長賴清德(前中)18日表示,希望這星期的行政院會,由環保署提出行動方案,作為中央與地方合作、民眾參與的共同解決目標,讓台灣空污問題能逐步改善。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顧荃、韋樞、廖禹揚台北18日電)空污問題引發關注,與會人士今天表示,行政院已盤點30大污染源,希望由中鋼、台電等國營事業帶頭訂減少空污排放量期程,在21日行政院院會防空污行動方案中提出。\n\n與會人士表示,行政院長賴清德要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出防制空污行動方案,環保署長李應元下午向賴清德報告初步方案,預定在21日行政院院會通過。\n\n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政府重視空污問題,行政院已盤點全國前30大污染源,主要為國營事業等鋼鐵、電力與石化業者,應列為優先評估可再減量對象。\n\n與會人士說,環保署列出各種空氣污染物的前30大來源,發現主要為鋼鐵、電力或石化業者,又多以國營事業為主,如PM2.5排放量前5名分別是中鋼、台中火力電廠、興達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及亞洲水泥花蓮製造廠;粒狀污染物前5名為中鋼、台中火力電廠、興達火力發電廠、亞洲水泥花蓮製造廠和中龍鋼鐵。\n\n與會人士說,行政院希望防空污能由國營事業帶頭,21日提到院會的防空污行動方案,預計將公布國營事業空氣污染排放量數據,並訂改善排放量時程和更新設施等具體做法。\n\n此外,21日提出的行動方案,預計將納入地方意見,更新行政院已推出的清淨空氣行動「14+N」,如靠岸船舶須使用岸電、稻草與樹枝將採用益生菌化為堆肥等。\n\n台電表示,台中火力電廠及興達火力電廠空污問題已有短中長期規畫,包括現有機組防污設備改善、室內煤廠興建及以燃氣機組替代老舊燃煤機組等,其中新燃氣機組上線時程都已因應地方政府要求提前;待中央政府提具體時程與做法,台電會再配合實施。\n\n中鋼表示,從今年12月到明年2月執行的短期計畫,安排主要製程降載及生產設備歲修,做法包括煉鐵廠的3號高爐大修、3號及4號燒結工場及煉焦爐等5個製程減產;煉鋼廠、汽電共生三部鍋爐、下游軋鋼製程等諸多線歲修、停產、維修,共減少粒狀物排放量446公噸、硫氧化物713.73公噸、氮氧化物681.81公噸。\n\n中鋼說,中期減排計畫早已在執行,今年、明年中鋼再投資新台幣26.67億元進行鍋爐脫硫、燒結脫硫、脫硝及原料儲存場南側防塵網等後續空污改善設備,每年將再減少粒狀物220公噸、硫氧化物1419公噸、氮氧化物925公噸。\n\n另外,長程減排計畫預計明年3月提出完整可行計畫。1061218\n\n延伸閱讀》防空污行動方案再增加 船舶改用低硫油、進港減速<\/a>\n\n延伸閱讀》反空污遊行數千人上街 環保署長李應元這樣回應<\/a>\n" {"id":"7408131","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882369","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41\/2882369","normalized_crc32":"705114951","source":"8","created_at":"1513607417","last_fetch_at":"1513690720","last_changed_at":"1513611205","error_count":"0"} "滴滴出行進軍台灣!宣布召募司機 交部:嚴查" "2017-12-18 22:08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05\/09\/4\/349480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大陸最大分享叫車平台「滴滴出行<\/a>」將進軍台灣!滴滴出行昨在臉書「滴滴台灣」以「滴滴計程車<\/a>」名義召募台灣司機,並註明「只是媒合平台」,媒合乘客與司機的載客業務,若產生糾紛不承擔責任、也不對損失負責,不過國內法規陸資不得經營計程車業,滴滴透過科技公司「代理」業務,遊走法律邊緣,交通部表示將深入掌握。\n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a>表示,依據法規計程車客運服務業不得有陸資,並先通過經濟部投審會審查,且若要在台經營計程車業也必須經過申請,符合「納稅、納管、納保」規定,接受交通部管理;不過滴滴若是透過科技公司「代理」業務,究竟是否為陸資及其後續經營模式為何,詳細情形需再了解。\n滴滴計程車昨在臉書公告「全球最大的叫車平台「滴滴出行」召募司機啦!」加入條件是台灣合法計程車司機,擁有台灣身分證、職業駕駛執照、職業計程車執業登記證、職業小客車行照,車齡在9年內。\n內容則指,「樂迪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商標及應用程式授權,在台灣獨家推廣滴滴出行平台,「提供台灣的司機、乘客一流的出行媒合服務。」並召募台灣北部首批合作夥伴,根據官網,北中南東及澎湖都是服務範圍。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63.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61.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62.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137","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97","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97","normalized_crc32":"2085431096","source":"15","created_at":"1513607445","last_fetch_at":"1513691465","last_changed_at":"1513647693","error_count":"0"} "合體陳小春扮亡命鴛鴦!張惠妹一秒變粉 自爆超愛小小春"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天后張惠妹在上週推出最新專輯《偷故事的人》,並預告10首歌曲都會拍MV,讓所有歌迷相當期待。繼歌曲《連名帶姓》請Selina(任家萱)主演後,新歌《你說了算》則邀來實力派演員陳小春擔綱男主角,與張惠妹共同飆戲。而在見到陳小春後,張惠妹也秒從天后變粉絲,對於能與陳小春合作,坦言「既開心又緊張」。\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1050-XXL.jpg\n▲▼張惠妹新歌《你說了算》MV找來陳小春擔綱男主角。(圖/EMI提供)\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1052-XXL.jpg\n在《你說了算》中,張惠妹要與陳小春演出「亡命鴛鴦」,為此張惠妹腦洞大開,像導演要求要濃妝豔抹,還KUSO超多種版本的結局,笑說:「大哥女人不是都要這樣!」而此次能與「螢幕裡的人物」陳小春合作,張惠妹既緊張又興奮,拍攝MV過程中一度「戲胞」全開,演技大爆發,還自封「惠妹紅」,要經紀人幫她接演「血觀音」第2集。\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1049-XXL.jpg\n▲▼陳小春在拍攝過程中敬業精神滿分。(圖/EMI提供)\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1057-XXL.jpg\n至於能合作張惠妹,陳小春直呼:「其實我也很緊張!這麼大的咖啊…」不料拍攝當天遇低溫與及寒流特報,凌晨開工的他不僅淋了一個上午的雨,全身也夾雜汗水、泥土、血漬,但他仍賣力演出,讓張惠妹直呼:「太辛苦!太感謝了!」陳小春則表示:「拍妳的MV很輕鬆,不用對嘴,直接就演很輕鬆。」唯一令他擔心的地方是,前一晚才聽到《你說了算》這首歌,所幸聽了1、2遍後便朗朗上口,笑說:「我真的很喜歡這首歌,不說假話!」\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1054-XXL.jpg\n▲張惠妹首次合作陳小春坦言心情緊張又興奮。(圖/EMI提供)\n此外,張惠妹也透露最近跟風收看陸綜《爸爸去哪兒5》,表示十分好奇整個拍攝過程,陳小春卻坦言相當辛苦,不過能和兒子有這次難忘的經驗,也讓他相當珍惜。至於面對Jasper可能比爸爸還紅的窘境,他則霸氣直呼:「無所謂,他已經拍完退出娛樂圈了。」2人合作《你說了算》MV,將在12月19日晚首播。\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790-XXL.jpg\n▲陳小春因帶著兒子小小春參加《爸爸去哪兒5》爆紅。(圖/翻攝自爸爸去哪兒微博)\n" {"id":"7408140","url":"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1218\/2664759","normalized_id":"www.nownews.com\/2664759","normalized_crc32":"1901571136","source":"7","created_at":"1513607483","last_fetch_at":"1513692582","last_changed_at":"1513611203","error_count":"0"} "鐘鉉生前唯一認愛申世景 公開8個月便分手"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2017\/12\/18 21:52\nSHINee的27歲成員鐘鉉,疑似燒炭自殺送院搶救不治,震驚粉絲。有粉絲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往建國大學醫院,於門外激動掩面痛哭,難以接受偶像突然去世的消息,據悉現場聚集近百名粉絲。\n\r\n\r\n鐘鉉身為偶像,生前的戀情也極受注目,他明年就出道10年,但多年來公開認愛的,只有韓劇《黑騎士》裡的申世景(27歲),二人於2010年被拍到在三成洞附近甜蜜貼身拍拖,隨後承認戀情,只不過戀情才公開8個月,就似乎因不堪壓力宣布分手。\n\n雖然2014年,鐘鉉又被爆跟韓劇《愛上皮諾丘》的女星李侑菲拍拖,但鐘鉉立即否認戀情,並指二人只是好朋友,自此之後,鐘鉉再也沒有公開戀情過。\n\r\n\r\n \n\r\n\r\n※【 NOWnews 今日新聞 】<\/a> 提醒您:\n\r\n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n\r\n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n\r\n※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n\r\n※ 張老師專線:1980\n\r\n※ 生命線專線:1995\n" {"id":"7408142","url":"http:\/\/www.cna.com.tw\/news\/aspt\/201712180334-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34-1","normalized_crc32":"3838111962","source":"3","created_at":"1513607488","last_fetch_at":"1513691651","last_changed_at":"1513644155","error_count":"0"} "迎接平昌冬奧 江原道醫院準備好" "發稿時間:2017\/12\/18 22:11\n最新更新:2017\/12\/19 08:14\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21670209.jpg\n韓國延世大學原州分校的原州Severance基督醫院外傷中心醫師金光敏,向首爾外籍記者說明平昌冬奧醫療支援狀況。中央社記者姜遠珍江原道原州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18日專電)韓國平昌冬季奧運會將於2018年2月9日開幕,江原道的原州Severance基督醫院及江陵峨山醫院正在為參賽選手的治療復健做準備。\n\n延世大學原州分校的原州Severance基督醫院是冬奧會官方指定醫院,在17天的比賽期間,醫療直升機隨時待命、外傷中心也實施特別運營等緊急支援制度。醫護人員準備應對參賽選手的意外受傷狀況,及時為受傷選手提供治療和康復服務並檢查選手的身體狀況。\n\n原州Severance基督醫院外傷中心醫師金光敏表示,這家醫院屬於上級綜合醫院,有854張病床,下設31個診療科和9個國家或自治體指定的中心,包括運動醫學中心、國際奧會研究中心、區域應急醫療中心等。\n\n他說,作為指定的奧運會醫院及應急醫療機構,將在平昌冬奧期間設立奧運村醫院,必要時可提供醫護直升機。\n\t\t\/images\/Add_searching_512.png<\/a>\/images\/bg_logo.png\n韓國現代集團江原道江陵峨山醫院平昌冬奧醫療支援團副團長宋先弘醫師向首爾外籍記者說明平昌冬奧醫療支援狀況。中央社記者姜遠珍江原道江陵攝 106年12月18日\n現代集團設在江陵市的江陵峨山醫院也是奧運會指定醫院,將在比賽期間設立國際診療中心,為選手及參觀比賽的遊客提供24小時診療服務,並分配翻譯人員保證溝通順暢。\n\n江陵峨山醫院平昌冬奧醫療支援團副團長宋先弘醫師表示,這家醫院的特色設施包括癌症臨床中心、心血管中心、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立於1996年,21年來江陵峨山醫院是韓國東北部規模最大的醫院,平均每天接待2200多名患者。\n\n考慮到冬奧會期間外國人可能經歷的不便,醫院計畫在安排外語志工並強化外國人診療中心的機能。\n\n2018冬季奧運會將於明年2月9日開幕,比賽在江原道平昌郡、江陵市、旌善郡舉行。1061218\n" {"id":"7408151","url":"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2180335-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35-1","normalized_crc32":"3842415341","source":"3","created_at":"1513608026","last_fetch_at":"1513692139","last_changed_at":"1513644642","error_count":"0"} "印度留台校友會聚會 分享在台經驗" "發稿時間:2017\/12\/18 22:24\n最新更新:2017\/12\/19 08:12\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39130418.jpg\n曾赴台求學6個月的德里大學畢業生康洋莉(右),18日在印度留台學生校友會年終聚會時,答對台灣最著名餐廳的有獎問答,並分享在鼎泰豐享受美食的經驗。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18日專電)印度留台學生校友會今天下午在駐印度代表處舉辦年終聚會,多位曾在台求學的前留學生分享在台美好經驗,駐印度代表田中光希望藉加深台、印人民的連結。\n\n印度留台學生校友會(Taiwan Alumni Association in India)年終聚會中,除印度留台校友外,來自尼赫魯大學等印度大學中文系學生、教授和印度人民黨前涉外事務召集人、前中央德里直轄區議會議員喬里(Vijay Jolly)等也受邀與會。\n\n駐印度代表田中光在致詞時表示,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中華民國則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台、印共享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n\n田中光強調,政府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不僅僅是加深雙邊經貿關係,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強台、印人民間的連結,而印度學生赴台求學,則是這個連結中最重要的一環。\n\n他指出,馬上就是2018年,新的一年,台、印之間將會有更多交流與活動,期許雙邊關係能更一進步發展、深化。\n\n多位留台校友應邀上台分享在台灣經驗,多數提到台灣的多元化與人情味,並強調台灣的氣候對印度人來說非常宜人,許多城市都能找到印度菜和不同國家的料理,還有到處都很方便的無線網路環境。\n\n一名留台校友提到在台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人如果在外有垃圾卻找不到垃圾桶,會放在口袋帶回家丟,而且進行垃圾分類,她覺得印度人應該學習。\n\n駐印度代表處為加深與會者對台灣的印象,也準備小禮物舉辦有獎徵答,其中問到台灣最有名的餐廳時,德里大學畢業、曾在台灣留學6個月的康洋莉(Davyani Kakar)回答「鼎泰豐」,拿到獎品。\n\n對於能答對這一題,康洋莉說,她在台灣求學時曾到鼎泰豐品嚐小籠湯包等美食,印象非常深刻,她非常喜愛台灣,一直想再到台灣,甚至希望自己就是台灣人。1061218\n\/images\/bg_logo.png\n駐印度代表田中光(左)18日在印度留台學生校友會年終聚會上表示,台印人民的連結是新南向政策最重要的一環。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攝 106年12月18日\n\/images\/bg_logo.png\n印度留台校友們和與會貴賓18日在駐印度代表處出席印度留台學生校友會年終聚會時,聽取駐印度代表田中光致詞。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攝 106年12月18日\n" {"id":"7408153","url":"http:\/\/news.cts.com.tw\/cts\/politics\/201712\/201712181905155.html","normalized_id":"news.cts.com.tw\/cts\/201712181905155","normalized_crc32":"308426925","source":"13","created_at":"1513608036","last_fetch_at":"1513692584","last_changed_at":"1513648393","error_count":"0"} "反財稅黑手運動 號召萬人上凱道 - 華視新聞網" "由民間團體「法稅改革聯盟」發起的反財稅黑手運動,在今天(18日)晚上6點30分登場,所有參與運動的人員走上凱道,提出反財稅黑手、拒絕違法課稅與平反稅務冤案等訴求,並號召數萬「稅災戶」夜宿凱道;而明天(19日)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將繼續第二天的反財稅黑手運動。\n此次運動主要發起人、前台大法律系教授陳志龍表示,「這次活動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決稅改的問題,終結所謂『稅制中的法西斯』」,陳志龍教授進一步解釋,「台灣雖然在1987年解嚴,但是依照真正的賦稅公平來看,現在的稅制與戒嚴沒兩樣,簡直就像是『納稅集中營』,各種的濫權徵稅與賦稅不公正。所以我們這次運動的目的,就希望帶給人民『第二次的解嚴』」。\n這次運動的發起單位「法稅改革聯盟」表示,台灣稅災氾濫,民怨四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統計2017年10月底止,全台已經高達近908萬件欠稅欠費待強制執行案件未結案,這讓所謂青貧族看不見台灣的未來,而2017年內政部統計台灣20到40歲共440萬人不婚不生,代表台灣進入厭世代,薪水低、物價高、國人所花費的每一筆消費中,早已由消費者吸收了各種隱藏在物價中的稅金及成本,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法稅改革聯盟提出五大訴求:\n1.賦稅人權入憲,廢除違法函釋\n2.平反稅務冤案,終結萬年稅單\n3.廢除稅務獎金,杜絕違法徵稅\n4.歸還超徵稅收,嚴懲濫稅官員\n5.公開公正遴選納保官和稅務法官\n並以稅災集中營、養不起的未來&國民大逆襲、拔鵝毛行動劇《十大稅災新聞》,以及賦稅人權之夜等四個主題活動,探討台灣稅制不合理之處,並且替台灣稅災戶發聲,向政府表達不滿。\n\r\n \n\n\r\n \r\n \r\n \r\n \r\n \r\n \t【更多新聞詳情請上 - 華視新聞網<\/a> 】\n" {"id":"7408156","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882452","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09\/2882452","normalized_crc32":"1485748480","source":"8","created_at":"1513608042","last_fetch_at":"1513691133","last_changed_at":"1513631039","error_count":"0"} "日皇退位 將遷居東宮御所" "2017-12-18 22:34聯合報 記者王麗娟<\/a>╱即時報導\n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宮內廳18日正式宣佈,日皇明仁<\/a>退位後,夫婦兩人將與皇太子德仁一家互換住所。天皇夫婦將先離開皇宮,在德仁一家所住的「東宮御所」進行無障礙施工期間,暫居東京都<\/a>港區的高輪皇族邸(舊高松宮邸)。「東宮御所」在天皇夫婦成為上皇和上皇后遷入後,將效仿先例改稱「仙洞御所」。\n日皇明仁退位日期為明年4月30日。\n宮內廳早先為了避免年事已高的天皇夫婦移居別處,曾想過讓皇太子一家人先暫居他處再遷入皇宮,但因天皇認為「新天皇應儘早遷入皇宮以順利開始履職」,最後決定是讓天皇夫婦遷出到高輪皇族邸暫居。\n「仙洞御所」將安裝電梯等無障礙化改建。「仙洞」意為仙人洞府,轉而稱為上皇的住所。舊高松宮邸自2004年高松宮妃喜久子去世後就無人居住。\n皇太子德仁成為新天皇後,在皇宮改建期間仍居住東宮御所,在宮中祭祀和活動時前往皇宮。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3080.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17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5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56","normalized_crc32":"831998455","source":"4","created_at":"1513608694","last_fetch_at":"1513693430","last_changed_at":"1513627194","error_count":"0"} "特稿/鐘鉉:一直很累 戳破南韓社會「偶像」美好泡沫" "2017年12月18日 22:43\n\n \r\n記者蕭采薇/特稿\n\r\n南韓男團SHINee主唱鐘鉉(本名金鐘鉉)18日驚傳殺炭自殺,得年27歲。他在生前傳了訊息給一直支持、愛他的親姐姐,寫道:「一直以來都很辛苦,送走我吧!」SHINee在2008年出道,當時五個小男生可以說是最年輕的偶像,唱著《姐姐你太美了》,立刻成為了「年下男」的代表。然而他離世前的最後告白,卻宛如戳破了南韓偶像世界的美麗泡泡。\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6.jpg\n\r\n▲SHINee鐘鉉18日驚傳燒炭自殺,得年27歲。(圖/翻攝自IG)\n\r\n「偶像」一詞,指的是南韓娛樂產業文化中的「아이돌」(Idol),不似中文說的「我的偶像是誰誰誰」那樣的意思,「아이돌」在南韓次文化中,指的在南韓娛樂產業中唱著「KPOP」音樂,畫著精緻妝容,光鮮亮麗、販賣夢想的那一群少男少女們。\n\r\n\n\r\n \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3.jpg\n\r\n▲不少粉絲仍在等待SHINee回歸,卻等不到靈魂的主唱了。(圖/翻攝自官網)\n\r\nSHINee在2008年出道,幾個小男穿著五顏六色的打歌服,以一首《姐姐你太美了》一炮而紅。在他們之前,南韓偶像從未有著這樣「年下男」形象的男團,而五人堅強的舞蹈實力和主唱鐘鉉、溫流宛如天籟的嗓音,更讓SHINee彷彿一出道就走在花路上,專輯一張張發、巡迴一場場開,也是「韓流」的代表團體之一。\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9.jpg\n\r\n▲SHINee出道時以「年下男」形象迅速走紅。(圖/翻攝自官網)\n\r\n喜歡韓流音樂的粉絲都對SHINee不陌生,雖然後起之秀多,但他們始終有著強大不可撼動的死忠粉絲,甚至不少人都覺得,他們大概會是SM娛樂中「發展最穩定、團員也不會有變動」的團體。然而在今年三月,鐘鉉曾在節目上透露「收入不穩」,因此他積極作曲,希望未來能靠版稅養老。差不多時間的另一個節目上,鐘鉉則說自己「找不到幸福的方法」。\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8.jpg\n\r\n▲鐘鉉曾在《非首腦會談》透露心聲。(圖/翻攝自愛奇藝)\n\r\n雖然韓流團體走紅亞洲,但在南韓當地,提到偶像,不少人會嗤之以鼻說:「我不聽偶像的音樂。」、「偶像是小朋友喜歡的,我不熟。」就連天王G-Dragon因音樂上的成功在節目上被稱作「Artist」時,還會開玩笑說道:「即使如此我也是偶像出身阿。」可以窺見在南韓對偶像的「差別待遇」,因此在風光的背後,對於大眾的目光、自身人氣和未來的道路,其實都存在著迷茫和懷疑。\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06.jpg\n\r\n▲鐘鉉的靈魂嗓音成為絕響。(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偶像是販賣夢想的職業,卻也是枷鎖。而當持續要端出夢想的人,卻失去了希冀。最終鐘鉉選擇向始終愛他的親姐姐說「希望可以對我說聲辛苦了」,而後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295.jpg\n\r\n▲鐘鉉生前最後一封訊息傳給了姊姊。(圖/翻攝自鐘鉉IG)\n\r\n.ETtoday新聞雲提醒,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17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5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56","normalized_crc32":"831998455","source":"4","created_at":"1513608694","last_fetch_at":"1513693430","last_changed_at":"1513627194","error_count":"0"} "特稿/鐘鉉:一直很累 戳破南韓社會「偶像」美好泡沫" "2017年12月18日 22:43\n\n \n\r\n記者蕭采薇/特稿\n\r\n南韓男團SHINee主唱鐘鉉(本名金鐘鉉)18日驚傳殺炭自殺,得年27歲。他在生前傳了訊息給一直支持、愛他的親姐姐,寫道:「一直以來都很辛苦,送走我吧!」SHINee在2008年出道,當時五個小男生可以說是最年輕的偶像,唱著《姐姐你太美了》,立刻成為了「年下男」的代表。然而他離世前的最後告白,卻宛如戳破了南韓偶像世界的美麗泡泡。\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6.jpg\n\r\n▲SHINee鐘鉉18日驚傳燒炭自殺,得年27歲。(圖/翻攝自IG)\n\r\n\n\r\n \r\n「偶像」一詞,指的是南韓娛樂產業文化中的「아이돌」(Idol),不似中文說的「我的偶像是誰誰誰」那樣的意思,「아이돌」在南韓次文化中,指的在南韓娛樂產業中唱著「KPOP」音樂,畫著精緻妝容,光鮮亮麗、販賣夢想的那一群少男少女們。\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3.jpg\n\r\n▲不少粉絲仍在等待SHINee回歸,卻等不到靈魂的主唱了。(圖/翻攝自官網)\n\r\nSHINee在2008年出道,幾個小男穿著五顏六色的打歌服,以一首《姐姐你太美了》一炮而紅。在他們之前,南韓偶像從未有著這樣「年下男」形象的男團,而五人堅強的舞蹈實力和主唱鐘鉉、溫流宛如天籟的嗓音,更讓SHINee彷彿一出道就走在花路上,專輯一張張發、巡迴一場場開,也是「韓流」的代表團體之一。\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9.jpg\n\r\n▲SHINee出道時以「年下男」形象迅速走紅。(圖/翻攝自官網)\n\r\n喜歡韓流音樂的粉絲都對SHINee不陌生,雖然後起之秀多,但他們始終有著強大不可撼動的死忠粉絲,甚至不少人都覺得,他們大概會是SM娛樂中「發展最穩定、團員也不會有變動」的團體。然而在今年三月,鐘鉉曾在節目上透露「收入不穩」,因此他積極作曲,希望未來能靠版稅養老。差不多時間的另一個節目上,鐘鉉則說自己「找不到幸福的方法」。\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8.jpg\n\r\n▲鐘鉉曾在《非首腦會談》透露心聲。(圖/翻攝自愛奇藝)\n\r\n雖然韓流團體走紅亞洲,但在南韓當地,提到偶像,不少人會嗤之以鼻說:「我不聽偶像的音樂。」、「偶像是小朋友喜歡的,我不熟。」就連天王G-Dragon因音樂上的成功在節目上被稱作「Artist」時,還會開玩笑說道:「即使如此我也是偶像出身阿。」可以窺見在南韓對偶像的「差別待遇」,因此在風光的背後,對於大眾的目光、自身人氣和未來的道路,其實都存在著迷茫和懷疑。\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06.jpg\n\r\n▲鐘鉉的靈魂嗓音成為絕響。(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偶像是販賣夢想的職業,卻也是枷鎖。而當持續要端出夢想的人,卻失去了希冀。最終鐘鉉選擇向始終愛他的親姐姐說「希望可以對我說聲辛苦了」,而後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295.jpg\n\r\n▲鐘鉉生前最後一封訊息傳給了姊姊。(圖/翻攝自鐘鉉IG)\n\r\n.ETtoday新聞雲提醒,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198","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2180342-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42-1","normalized_crc32":"2107552977","source":"3","created_at":"1513609253","last_fetch_at":"1513693420","last_changed_at":"1513675111","error_count":"0"} "日:中國戰機首度飛行日本海上空" "發稿時間:2017\/12\/18 22:53\n最新更新:2017\/12\/19 08:05\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6366747.jpg\n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18日公布,確認中國戰鬥機首次飛行日本海上空,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因應。圖為轟6型機。(圖取自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網站www.mod.go.jp\/)\n(中央社記者黃名璽東京18日專電)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今天公布,確認中國戰鬥機首次飛行日本海上空,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因應。不過,防衛省表示,中國軍機並沒有侵犯日本領空。\n\n統合幕僚監部晚間公布,中國今天共有6架軍機在東海、日本海及太平洋空域飛行,除了一架運8型機飛行穿越宮古海峽的路徑,2架轟6型機、2架蘇愷30戰鬥機及一架圖154電子偵察機,則沿日本海上空飛行。\n\n統合幕僚監部表示,這是首度確認中國戰機飛行日本海的空域。\n\n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中國空軍今天公布戰機等編隊通過對馬海峽上空的日本海國際空域,進行相關訓練。\n\n防衛省指出,今天上午到下午,中國5架軍機飛越對馬海峽上空,過去確認過轟炸機及電子偵察機飛行這個空域,今天首度確認有中國戰鬥機飛行。\n\n不過,防衛省表示,這5架中國軍機並沒有侵犯日本領空。\n\n下午有一架運8型機飛越宮古海峽,防衛省正在分析中國軍機一連串飛行的目的。\n\n另外,中國有3架運8型機,昨天也飛越宮古海峽。1061218\n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報告看這裡: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 {"id":"7408198","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2180342-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42-1","normalized_crc32":"2107552977","source":"3","created_at":"1513609253","last_fetch_at":"1513693420","last_changed_at":"1513675111","error_count":"0"} "日:中國戰機首度飛行日本海上空" "發稿時間:2017\/12\/18 22:53\n最新更新:2017\/12\/19 16:40\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6366747.jpg\n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18日公布,確認中國戰鬥機首次飛行日本海上空,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因應。圖為轟6型機。(圖取自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網站www.mod.go.jp\/)\n(中央社記者黃名璽東京18日專電)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今天公布,確認中國戰鬥機首次飛行日本海上空,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因應。不過,防衛省表示,中國軍機並沒有侵犯日本領空。\n\n統合幕僚監部晚間公布,中國今天共有6架軍機在東海、日本海及太平洋空域飛行,除了一架運8型機飛行穿越宮古海峽的路徑,2架轟6型機、2架蘇愷30戰鬥機及一架圖154電子偵察機,則沿日本海上空飛行。\n\n統合幕僚監部表示,這是首度確認中國戰機飛行日本海的空域。\n\n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中國空軍今天公布戰機等編隊通過對馬海峽上空的日本海國際空域,進行相關訓練。\n\n防衛省指出,今天上午到下午,中國5架軍機飛越對馬海峽上空,過去確認過轟炸機及電子偵察機飛行這個空域,今天首度確認有中國戰鬥機飛行。\n\n不過,防衛省表示,這5架中國軍機並沒有侵犯日本領空。\n\n下午有一架運8型機飛越宮古海峽,防衛省正在分析中國軍機一連串飛行的目的。\n\n另外,中國有3架運8型機,昨天也飛越宮古海峽。1061218\n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報告看這裡:統合幕僚監部報道発表資料<\/a>\n" {"id":"7408201","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2180339-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39-1","normalized_crc32":"3961283465","source":"3","created_at":"1513609253","last_fetch_at":"1513693420","last_changed_at":"1513642204","error_count":"0"} "奧地利新政府成立 極右派當家作主" "發稿時間:2017\/12\/18 22:43\n最新更新:2017\/12\/19 08:09\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54182166.jpg\n奧地利新政府18日宣誓就職,極右派成為聯合政府的主力之一,新的聯合政府將由總理庫爾茨(左)領導。(圖取自庫爾茨臉書www.facebook.com\/sebastiankurz.at)\n(中央社維也納18日綜合外電報導)在強大警力把示威者擋在外圍的情況下,奧地利新政府今天宣誓就職,極右派成為聯合政府的主力之一,為歐洲民族主義者今年的勝利畫下句點。\n\n保守的人民黨(People's Party)和極右派自由黨(Freedom Party)15日同意共組新的聯合政府,保證遏止非法移民、減稅以及反抗歐洲聯盟中央集權化。\n\n新的聯合政府將由總理庫爾茨(Sebastian Kurz)領導,他今年5月接掌人民黨後,帶領黨往右派靠攏,在10月大選中得票率第一。現年31歲的庫爾茨將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n\n在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維也納王宮舉行的就職典禮由奧地利總統主持,站在庫爾茨旁邊的是自由黨黨魁史垂奇(Heinz-Christian Strache)和祕書長基克(Herbert Kickl),48歲的史垂奇擔任副總理,基克是新任內政部長。\n\n史垂奇曾說伊斯蘭教「在歐洲沒有立足之地」,去年稱呼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是「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只因梅克爾對難民採取門戶開放政策。\n\n史垂奇17日在臉書(Facebook)貼文向75萬追隨者宣布,新政府將刪減難民的社會福利。\n\n他在貼文中表示:「移民從未在此地工作過一天,或是對社會體系有任何捐輸,他們再也不會取得數千歐元的福利。」此一貼文贏得9000人按讚。\n\n基克曾是自由黨前一任黨魁海德(Joerg Haider)的文膽,海德2000年入閣曾在歐洲引發反彈和自省,如今這種情況顯然大致看不到了。\n\n根據法新社記者在現場觀察,超過2000人參加今天的示威,他們揮舞抗議牌子,上頭寫著「歡迎難民」、「納粹滾蛋」、「不要納粹豬」。\n\n警方在現場部署重兵,不但有大約1500名警力,還有直升機在上空警戒,以及消防車在旁待命,將抗議群眾隔離在王宮四周之外\n\n法新社攝影記者說,部分群眾試圖闖過拒馬,警方一度發射煙霧彈制止。(譯者:中央社嚴思祺)1061218\n" {"id":"7408202","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882526","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11\/2882526","normalized_crc32":"1165641935","source":"8","created_at":"1513609290","last_fetch_at":"1513693597","last_changed_at":"1513640800","error_count":"0"} "喜歡在臉書求讚求分享?小心被臉書降級" "2017-12-18 22:59經濟日報 記者謝汶均<\/a>╱即時報導\n臉書自本周開始會對內含「互動餌」(engagement bait)的貼文降級,未來要求其他用戶按讚、分享、標註朋友或留言的相關臉書貼文將會被降低擴散度。臉書希望藉此提高高品質「真實」內容在該平台的擴散度。\n過去許多內含互動餌的貼文能夠騙過臉書演算法,讓演算法誤以為這則貼文很有料、很受歡迎,並自動將貼文呈現給更多用戶,殊不知,許多用戶僅因貼文要求他們互動才做出相關動作。\n臉書已為此檢視、分類上萬條貼文,教導機器學習<\/a>模型偵測不同類型的互動餌。但該社群平台也表示,為慈善機構募資或要求提供旅遊建議這類請其他用戶提供協助、建議的相關貼文將不會受到影響。\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743.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012","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8\/2882027","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8\/2882027","normalized_crc32":"3416685761","source":"8","created_at":"1513605021","last_fetch_at":"1513688849","last_changed_at":"1513608838","error_count":"0"} "洛時讚:太魯閣是台灣版優勝美地" "2017-12-18 21:47中央社 洛杉磯17日專電\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01\/07\/realtime\/3042011.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洛杉磯時報(LA Times)記者雷諾斯最近訪台,遊歷東台灣的美景並盛讚,太魯閣國家公園<\/a>是富有熱帶氣息的台灣版優勝美地(Yosemite)。\n雷諾斯(Christopher Reynolds)此行訪台從台北行經蘇花公路<\/a>南下抵達太魯閣。他撰寫遊歷台灣的報導說,濱海的蘇花公路如加州一號公路(California'sHighway 1),飽受落石之苦。\n他說,蘇花公路使他聯想加州一號公路的景點大索爾(Big Sur),原因不僅是可見綠意盎然的斜坡,或是海浪拍打岩石,還有沿途的修路工人。\n來到清水斷崖,雷諾斯說,綠白相間的海色,宛如度假勝地巴哈馬(Bahamas),頭頂湛藍的天空,薄霧迷濛了山峰,美不勝收。\n而此行雷諾斯最驚豔則是體驗錐麓古道。這是長約1600呎僅3呎寬的步道,探頭往下望是水流湍急的立霧溪,錐麓古道可說是在懸崖峭壁中蜿蜒的碎石路。\n雷諾斯形容,這番景色就像是祕魯的安地斯山脈,矗立於烏魯班巴河(Urubamba River),只是看不到大羊駝(Llamas)。\n因地勢陡峭,雷諾斯說,行走於錐麓古道十分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左右張望,拄著雨傘當拐杖,另隻手握著固定於岩壁的繩索,還得閃避垂懸的岩石。\n他被眼前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一切所吸引,並漸漸體會欣賞祕魯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的奧秘,更遐想這美景像是巨幅的祕魯旅遊海報。\n雷諾斯巧遇來自愛爾蘭<\/a>的遊客而打開話匣子閒聊這趟旅程,對方告訴他:「若你想來趟刺激的步行,這就是了。」\n當晚雷諾斯與導遊來到花蓮市區,少不了逛夜市享用黑胡椒香腸、雞塊、鴨血糕、粉圓等台灣的國民美食,並慶祝旅途中困難的部分已經結束。\n" {"id":"7408013","url":"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882306","normalized_id":"udn.com\/news\/6656\/2882306","normalized_crc32":"1279111242","source":"8","created_at":"1513605022","last_fetch_at":"1513688850","last_changed_at":"1513608838","error_count":"0"} "【你還不知道】罷免採簡單多數決 徐國勇、藍委也支持" "2017-12-18 21:44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a>╱即時報導\n時代力量<\/a>立委黃國昌罷免<\/a>同意票未達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罷免案不通過,不少民進黨<\/a>民代及綠營人士紛紛表示黃國昌沒被罷免成功,是因為民進黨提出的選罷法修法版本救了他,若是按照時代力量原本所提的「簡單多數決」(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即為通過),黃國昌早就被罷免了。不過,簡單多數決其實不只時代力量提出,部分民進黨立委,甚至是國民黨立委也曾支持過。\n黃國昌罷免案投票結果,同意罷免票數為4萬8693票,不同意罷免票數2萬1748票,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若是按照當初時代力量黨團提出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九十條,「罷免案投票結果,有效票之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即為通過。」黃國昌確實會面臨被罷免的命運。\n不過時代力量黨團總召徐永明指出,當時不只時代力量黨團提出這樣的修法版本,行政院長發言人、時任民進黨立委徐國勇也提了相同的第九十條修正,「罷免案投票結果,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即為通過。反之為否決」,就和時代力量採取的「簡單多數決」一樣,而且還有高達32個民進黨立委連署。\n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在臉書說,「當民進黨的版本救了黃國昌之後,他應該知道,自己的主張有時是十分荒謬。」徐永明也拿徐國勇提案回嗆,「民進黨不要失憶」,荒謬這個事情,大家只要好好看一下過去的歷史就會滿清楚的,時代力量堅持簡單多數決,只是希望選舉前的立場能在選後進到立法院後可以實踐。\n有趣的是,不只民進黨立委曾提案,國民黨立委雖然沒有提案,但最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到立法院院會表決時,部分國民黨立委竟然投票支持時代力量簡單多數決的提案,對於民進黨提案則全部不支持,不過親民黨選擇支持民進黨提案,形成「黃藍」和「綠橘」的對比。\n從立法院公報的表決結果來看,除了時代力量5位立委贊成自家提案外,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李彥秀、曾銘宗、賴士葆、許毓仁、黃昭順都支持時代力量的簡單多數決的提案;民進黨的提案除了自家立委外,親民黨立委李鴻鈞、陳怡潔、周陳秀霞也投民進黨一票。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09.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10.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11.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014","url":"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882299","normalized_id":"udn.com\/news\/6656\/2882299","normalized_crc32":"209878181","source":"8","created_at":"1513605022","last_fetch_at":"1513688852","last_changed_at":"1513608838","error_count":"0"} "顧立雄受訪:柯文哲心裏藏不住話" "2017-12-18 21:42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a>╱即時報導\n儘管金管會主委顧立雄<\/a>一再重申,他不會參選台北市長,但他今晚(18日)上Yahoo「志偉哈風向」直播節目時,仍被主持人、台北市議員何志偉問到這一題,顧立雄指著節目中預先製做的看板選項「不要再逼我了」說,「這才是我心裏想說的話」。\n節目中預先準備了4色彩籤,要顧立雄抽,顧立雄選了綠色的,何志偉拿出看板說,這剛好對應到「綠營民眾都按讚」,顧立雄笑說,「這分明就知道我會選綠色的」。顧立雄沒有選擇的「藍色」彩籤,則對應看板上的「國民黨最想你選」,顧立雄想都沒想就說,「這是他們要害我啊」。\n何志偉還問顧立雄,對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a>有什麼看法。顧立雄說,柯文哲「心裏藏不住話」,所以跟柯文哲說話時要考量,「要不要說這是件很祕密的事」。他突然頓了一下說,「欸,我這樣講,明天會不會上報啊?」,何志偉回他「現在都不會上報啦,都只會上即時」。\n至於另一個已表態要參選台北市長的綠營立委姚文智<\/a>,顧立雄想了一下說,「姚文智當初民調還贏我,所以不要小看姚文智」。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05.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021","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93","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93","normalized_crc32":"2065752865","source":"15","created_at":"1513605050","last_fetch_at":"1513689392","last_changed_at":"1513608761","error_count":"0"} "商業周刊/任天堂當選今年最紅3C!擊落愛瘋X關鍵是…" "文/商業周刊/楊少強\n什麼是2017年最紅電子產品?不是iPhoneX,而是任天堂遊戲主機Switch。12月1日,繁體中文的Switch在台上市,這不僅是任天堂深耕中文市場的訊號,也是它慘敗後放下身段,「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結果。\n任天堂如今股價創九年新高,2017年以來漲約80%,對手索尼(Sony)漲約60%,這要拜Switch大賣之賜。它上市不滿7個月全球賣出763萬台,供不應求讓任天堂不僅須用飛機運貨,連假日也加班生產。《時代雜誌》(Time)日前選出2017年10大電子產品,iPhoneX只居老二,冠軍就是Switch。\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1047-XXL.jpg\n▲任天堂Switch當選今年最紅3C。(圖/翻攝自官網)\n過去要廠商、玩家迎合設計\n然而Switch叫好叫座,卻是建立在前代慘敗上。5年前任天堂推出Wii U主機,當時社長預期將如Wii全球銷售破億台,結果賣不到1,400萬台,是任天堂史上銷售最爛主機,2016年在日本宣布停產。英國《衛報》曾指Wii U滑鐵盧原因有二,一是它是同世代主機裡最晚推出的,1年後對手推出下一代主機,其立馬成過時產品。\n\n二是Wii U剛推出時,只有兩款任天堂自家遊戲大作,這是因為它的特殊設計,導致外部廠商開發遊戲成本奇高,任天堂只能孤軍奮戰。這兩個原因都可歸因於它的老大心態。Wii大獲成功使任天堂認為能靠自己打天下,外部廠商及玩家只能迎合它的獨特設計。任天堂美國資深產品行銷經理崔藍(Bill Trinen)曾坦承,Wii U從開機到開始遊戲,介面複雜、速度慢,「帶給玩家挫折感。」\n\n現在靠3轉變,大獲好評\n\nWii U慘敗讓任天堂開始放下身段,主要體現在3方面。一是化敵為友。過去任天堂敵視手機遊戲,然而2015年3月,任天堂與日本手機遊戲社群廠商DeNA結盟,並入股Niantic——這家公司開發出手遊《精靈寶可夢》(Pokémon Go),即使任天堂只能從該遊戲分到1成收入也在所不惜。\n\n任天堂目的是想透過手遊帶動主機銷售。2016年12月,任天堂推出手遊《超級瑪利歐酷跑》(Super Mario Run),首發當天下載量是《精靈寶可夢》的11倍,它還在手機上推出遊戲《聖火降魔錄》,向玩家宣傳可在主機上玩到更完整版本,這些皆為Switch做了最佳助攻。\n\n第二轉變則是重視核心。過去Wii大賣讓任天堂認為,得輕度玩家即得天下。事後證明這些輕度玩家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核心玩家才願意持續掏錢。Wii U敗因之一即在遊戲陣容貧乏,核心玩家棄之而去。\n\n這次任天堂推出Switch,不僅準備好瑪利歐等自家大作,還把開發5年的《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也同步推出。今年9月,中國遊戲巨頭騰訊的《傳說對決》宣布登入Switch;如今當中最受好評的遊戲之一《Battle Chef Brigade》,亦非任天堂本家遊戲,顯示任天堂廣徵外援,不再單打獨鬥。\n\n遊戲陣容大增果然獲得核心玩家青睞,此時任天堂社長君島達己才表示,Switch服務輕度玩家的功能「正在開發中」,這正凸顯它「先核心、後輕度」的新策略。\n\n任天堂第三轉變是與眾不同。相較於索尼(Sony)主機PS4推虛擬實境(VR)、微軟Xbox One X標榜4K高畫質,Switch不追求這些技術極限,而是改變玩遊戲的方式。\n\nSwitch即指掌機與遊戲主機的「互換」,裝上手把即成掌機、拆下接大螢幕即成遊戲主機。任天堂的宣傳是:遊戲本應想玩就玩,想關就關,沒必要被綁在某時某地。\n\n事實證明這正是它大獲好評的主因,《時代》雜誌將其選為2017年最佳電子產品的評語說:「史上第一款既能在家玩、也能帶著走的主機」「它是真正的創舉」。Switch雖比對手晚問世,對手仍無法取代。\n\n彎腰傾聽明證:推中文介面\n任天堂這次推出附有繁體中文的Switch主機,也是創舉。過去它對中文意興闌珊,不過就像進軍手遊一樣,如今任天堂也開始耕耘這個過去忽視的市場——目前已有至少60款專屬遊戲支援中文,數款遊戲還全球同步首發中文版,任天堂甚至推出影片宣傳中文化。\n這些轉變皆是任天堂「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結果。過去它「橫眉冷對千夫指」,唯我獨尊、單打獨鬥,帶來的是Wii U慘敗。如今它放下身段,正如任天堂美國銷售副總裁鮑瑟(Doug Bowser)說,「我們在學習傾聽市場,了解趨勢。」\nSwitch大賣證明任天堂「俯首」獲市場青睞。這證明市場無永遠贏家,只有放下自我、彎腰滿足市場需求,才是勝利者。這是任天堂的啟示。\n※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570期。\n※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n" {"id":"7408034","url":"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2180323-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23-1","normalized_crc32":"1496809786","source":"3","created_at":"1513605596","last_fetch_at":"1513689759","last_changed_at":"1513649532","error_count":"0"} "巴黎鐵塔周邊改造 國際競圖" "發稿時間:2017\/12\/18 21:44\n最新更新:2017\/12\/19 08:14\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43043395.jpg\n巴黎鐵塔的建築師艾斐爾128年前估計,這座塔最多一年接待50萬名遊客,沒料到如今每年700萬人參觀。巴黎市府打算改造周邊環境,為此推出國際競圖計畫。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8日專電)巴黎鐵塔的建築師艾斐爾(Gustave Eiffel)128年前估計,這座塔最多一年接待50萬名遊客,沒料到如今每年700萬人參觀。巴黎市府評估有必要改造環境,推出國際競圖計畫。\n\n巴黎市政府基於安全理由,將花費2000萬歐元(約新台幣7億元)在艾菲爾鐵塔周邊築起一道防彈玻璃牆。這座聞名世界的建築每年迎來約700萬名遊客,是巴黎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n\n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接受星期日報(JDD)專訪時說,巴黎要向國際建築師、城市規劃專家和旅遊專家徵求鐵塔周邊環境的改造計畫。\n\n她希望應徵團隊不要把思維侷限在鐵塔的四角,而是擴大到周圍,涵蓋附近的塞納河河岸和軍事學校、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比爾阿克姆橋(Bir-Hakeim)以及戰神廣場(Champ-de-Mars)等。\n\n伊達戈說,競圖評審考量的項目,包括尊重歷史遺產;既美觀又環保;不矯飾但大膽;要靈活,還要有發展性;且要考慮到明年築起的3公尺高玻璃牆。\n\n伊達戈希望新的改造計畫能讓行動不便的遊客更方便接近鐵塔,讓鐵塔更吸引人、更好玩;她也期待更現代化的售票處,最好終結目前大排長龍的現象。\n\n這項國際競圖計畫將於明年一月正式展開,預算估計為5000萬歐元,預計明年4月選出一些計畫進入決選,2019年5月做最後決定,並在2024年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前完成。\n\n這個改造項目是2017年到2032年艾菲爾鐵塔投資計畫中的一環,整套計畫規模達3億歐元。為了挹注一部分資金,艾菲爾鐵塔的票價今年11月起大幅漲價,一名成人從地面搭電梯直升頂端,票價從17歐元漲到25歐元。1061218\n" {"id":"7408034","url":"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2180323-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23-1","normalized_crc32":"1496809786","source":"3","created_at":"1513605596","last_fetch_at":"1513689759","last_changed_at":"1513649532","error_count":"0"} "巴黎鐵塔周邊改造 國際競圖" "發稿時間:2017\/12\/18 21:44\n最新更新:2017\/12\/19 09:44\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43043395.jpg\n巴黎鐵塔的建築師艾斐爾128年前估計,這座塔最多一年接待50萬名遊客,沒料到如今每年700萬人參觀。巴黎市府打算改造周邊環境,為此推出國際競圖計畫。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8日專電)巴黎鐵塔的建築師艾斐爾(Gustave Eiffel)128年前估計,這座塔最多一年接待50萬名遊客,沒料到如今每年700萬人參觀。巴黎市府評估有必要改造環境,推出國際競圖計畫。\n\n巴黎市政府基於安全理由,將花費2000萬歐元(約新台幣7億元)在艾菲爾鐵塔周邊築起一道防彈玻璃牆。這座聞名世界的建築每年迎來約700萬名遊客,是巴黎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n\n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接受星期日報(JDD)專訪時說,巴黎要向國際建築師、城市規劃專家和旅遊專家徵求鐵塔周邊環境的改造計畫。\n\n她希望應徵團隊不要把思維侷限在鐵塔的四角,而是擴大到周圍,涵蓋附近的塞納河河岸和軍事學校、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比爾阿克姆橋(Bir-Hakeim)以及戰神廣場(Champ-de-Mars)等。\n\n伊達戈說,競圖評審考量的項目,包括尊重歷史遺產;既美觀又環保;不矯飾但大膽;要靈活,還要有發展性;且要考慮到明年築起的3公尺高玻璃牆。\n\n伊達戈希望新的改造計畫能讓行動不便的遊客更方便接近鐵塔,讓鐵塔更吸引人、更好玩;她也期待更現代化的售票處,最好終結目前大排長龍的現象。\n\n這項國際競圖計畫將於明年一月正式展開,預算估計為5000萬歐元,預計明年4月選出一些計畫進入決選,2019年5月做最後決定,並在2024年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前完成。\n\n這個改造項目是2017年到2032年艾菲爾鐵塔投資計畫中的一環,整套計畫規模達3億歐元。為了挹注一部分資金,艾菲爾鐵塔的票價今年11月起大幅漲價,一名成人從地面搭電梯直升頂端,票價從17歐元漲到25歐元。1061218\n" {"id":"7408043","url":"http:\/\/news.pts.org.tw\/article\/380138","normalized_id":"news.pts.org.tw\/380138","normalized_crc32":"3791290516","source":"11","created_at":"1513605624","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50388","error_count":"0"} "明年選舉到 各縣市婦幼老人福利加碼" "明年即將舉行縣市長選舉,台北市現在傳出,老人社福將加碼5.5億、補助老人乘坐公車、捷運等。而從明年開始,嘉義市將托育補助提高到八千。台南市首創私幼收費公幼化。這個時間點,各縣市紛紛推出各項社福加碼,也引發外界關注,是否與選舉相關。\n\n\r\n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砍掉重陽節敬老金,批評敬老金只是討好選民的買票行為,要把錢用到其他老人社福政策上,不過,明年縣市首長選舉即將舉行,卻傳出北市府要在老人社福上,加碼5.5億,包括補助老人乘坐公車、捷運等,不過,銀髮族不一定買單。\n\n\r\n==銀髮族 張女士==\n\r\n本來老人津貼有就是有\n\r\n而且歷年來都是有的\n\r\n而且每個縣市都有\n\r\n為什麼獨台北市沒有\n\n\r\n==銀髮族 魏女士==\n\r\n市長有把錢用在正當的地方\n\r\n放在那個社會福利上\n\r\n那個錢還是要放在社會福利上\n\r\n那是可以的\n\n\r\n有人質疑,這是否與選舉有關,北市府把已經砍掉的津貼,再用其他方式讓它死灰復燃,以爭取支持。對此,北市府嚴正否認。\n\n\r\n==台北市政府副發言人 陳思宇==\n\r\n其實不要把所有的政策\n\r\n都用一次性的給錢的方式\n\r\n讓民眾就是只有拿到錢\n\r\n所以我們就希望把他的\n\r\n敬老卡的部分\n\r\n可以結合到讓他坐捷運\n\r\n也是可以使用敬老卡\n\n\r\n其實,各縣市明年多有新增的婦幼補助項目,像嘉義市則是在托育及產檢上,提供補助,托育最高補助到8千;台南市則首創私幼收費公幼化;高雄則是調高生育津貼 。\n\n\r\n==高雄市政府發言人 張家興==\n\r\n少子化這個是 現在台灣\n\r\n所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n\r\n所以說各縣市政府\n\r\n他在人口上面\n\r\n他都會盡其可能的去思考 \n\r\n如何能夠刺激人口成長\n\r\n增加生育率的一些措施\n\n\r\n此外,像是台北市,又照顧老人,又照顧婦幼,針對年輕家庭,推出私幼補助;新竹市則是4歲學童公幼免費,都是希望力拚有感,讓民眾肯定施政,至於是否把肯定轉為選票,就見仁見智了。\n\n\r\n記者 陳佳鑫 張梓嘉 台北報導\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4","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37","normalized_crc32":"2424720162","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2","last_changed_at":"1513691752","error_count":"0"} "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 "文: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找到一個伴侶,一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體驗生命的喜悅和困難。愛一定充滿風險,需要彼此信任才能維持下去。然而配偶許下承諾時,無論是透過婚姻、同居或民事伴侶<\/a>關係,他們很少考慮死亡,或直到老年才會想到。\n 罕有事情會比伴侶死亡更叫人痛苦。想像中的未來夢想跟著死去,當下的共同生活(也是兩人共有的一切)就此告終,包括:攜手相伴、感情狀態、經濟穩定等等,都可能因為這出乎意料的變故而受到影響。許多人會以和伴侶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當伴侶死亡時,他們害怕自己會支離破碎。他們的喪慟兼具情感與生理層面,嚴重破壞原本穩定的世界。此外,失去伴侶最痛苦的面向之一,是必須獨力扶養孩子。\n 凱特琳、凱莉和史帝芬都經歷了伴侶的死亡,但也只有這點相同。他們的反應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基因、性格、與死亡相關的事件都牽涉其中,但他們的人生故事、信念體系及隨之而來的期許,也會產生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好壞,主導了痛苦的程度和喪慟的過程,不過他們所獲取的支持多寡,也會影響事主在伴侶死後如何過日子。\n\n 男女的數量和心態差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伴侶死亡的女性比男性多上許多,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數據。二〇一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三百五十萬名鰥夫寡婦,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百分之四十八為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為女性。女性喪親之後傾向尋求社會支持,男性則較依賴自己的處理對策。\n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諮商絕不是唯一的支持形式。和朋友說話、寫日記、畫畫,不管什麼途徑,最重要的是找到表達喪慟的方式。\n 不同年齡層的喪慟心態 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以前的世代,在伴侶死後通常不傾向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依靠自己,認為任何種類的心理疾病都是軟弱的表現。\n 有趣的是,當死亡符合我們一般對正常壽命的概念,年逾八十的男性面對這種失去似乎會比同年齡的女性更痛苦,要花更久時間復原。我猜測接下來十年的研究,將會顯示目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年紀漸長時,會更可能尋求諮商。這個現象我已經在臨床上觀察到,前來找我的年輕男性數量確實有增加。\n\n\n 長壽或短命的死亡所造成的喪慟差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大多數伴侶死亡的案例中,亡者是長壽的。活著的一方可能非常悲傷,但他們知道這不是悲劇,因為亡者有達到正常的壽命長度。此外,倘若亡者是久病離世,尤其是飽受病痛折磨、總算解脫時,這種死亡會讓人鬆口氣。伴侶不再需要擔任照護者,與之相關帶來的諸多個人自由限制因而解除,所以可能會出現如釋重負的感覺。\n 當伴侶年紀輕輕就死去,生者的喪慟可能會更強烈:活著的一方不僅哀悼死亡,也哀悼原本期待一起度過的未來。如果是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傷的程度又更加劇。即使伴侶年紀很大,措手不及的死亡仍能導致同樣強烈的失落感。\n 喪慟造成的生理影響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喪偶之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喪偶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六倍,「心碎」這個概念確實言之有理。\n 近日的一些研究指出,活著的伴侶在另一半死亡後的三個月至幾年內這段期間,死亡率會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細胞化學和生理學的新進展也支持這項說法——與沒有在喪慟的人身上取出的活體細胞相比,從喪偶者身上取出的細胞表現較為低落。\n 喪偶的男性 依我的經驗,五十幾歲以上的男性常常不願意尋求支持,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研究顯示,男性若不承認自己的傷痛、憤怒和困惑,罹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也會變得更抑鬱。此外,在喪偶後的兩年內,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更高。近日一則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年長男性尋求心理支持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建議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n 而男性傾向在伴侶死亡的一年內展開新戀情。如果沒有找到新戀情,喪偶三年以上的鰥夫會比喪偶之前更怨懟。\n 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連結與情感支持對男性和女性的健全心理都很有益處。女性傾向放開心胸、表達自我,這是很重要的療癒元素;她們通常也有廣大的朋友圈,使她們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男性則不會透過朋友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持,因為男性很少主動求援。\n 經濟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賺得更多,因此女性喪偶之後會比男性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需要搬家,被迫變動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友情;或者她們可能需要找工作,但因為單親養育孩子的相關問題,找工作會非常困難。\n 藥物和酒精 喪偶者加量攝取酒精或藥物,以麻痺喪慟的痛苦,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或許知道這個習慣很不好,但仍然執意去做。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認知到酒精有鎮靜效果,也沒意識到喪偶時我們會更容易陷入成癮,因為身體的防衛機制不如平常那般有效。\n 服用藥物或酒精來應對憂鬱,只會使其惡化。經歷焦慮和憂鬱的人,有兩倍的機率陷入重度飲酒或有酒癮問題。英國感到憂鬱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時有藥物或酒精成癮,這個習慣的根源,通常是沒有妥善了結失去的經歷。\n 重度飲酒和酒精成癮之間的界線很難區分,對酒精或藥物的個別心態通常是區分二者的差異。成癮者和其選擇的藥物形成核心關係,他們之所以使用酒精或藥物,是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酒精或藥物控制住他們。至於重度飲酒者,或許常常狂飲、喝了太多酒也可能養成對酒精的依賴,但他們相信自己仍握有掌控權。\n 成癮經常在家族間流傳,可能是基因體質緣故,也有人相信是個性使然。但成癮代代相傳最可能的成因是「制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可以用酗酒或吃藥的方式來面對困難。\n 無論濫用的原因為何,藥物和酒精會增加喪偶者面臨負面後果的風險,並影響到他們的孩子,甚至禍延數代子孫。成癮讓人不必接受現實,而正是這種絕不願承認現實的決心,阻礙人們越過喪慟、向前邁進,好好運用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n 性和感情 凱特琳和史帝芬對性的需求,是健康生物面對死亡時的正常反應,是一股創造新生命的衝動。喪慟之人常會試著連結自己情慾的一面,好抑制死氣沈沈的感受。性衝動是我們愛玩、有創造力的那一面,希望尋求活力和不可預測性。對那些感到孤獨、覺得與他人疏離的人而言,性也可能是寬慰的來源;當生命中的脆弱使他們無法招架時,會想緊緊抱住一個人也是常見之舉。\n 但寬慰如果變得極端,性就成了不顧後果的行為。人們衝動行事時,或許是不想再有任何感受,也可能是因為反正這下子人生感覺危機四伏,他們很想測試危險的程度。還有一種極端是完全拒絕性愛,我曾遇過許多這種案例,他們可能是在生理上精疲力盡,也可能是任何愉悅都令他們內疚。有些人甚至覺得亡者一直守著他們,導致無法和別人展開新戀情。\n 對那些確實向前邁進的人而言,所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孩子。新戀情無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無論他們年紀尚幼或年長。要抵達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滿結局,端看過渡期如何處理。我常看見青少年、甚至成年的孩子,難以接受尚在世的父母有了新戀情。\n 一名二十歲喪親的女兒這樣總結發生的衝突:「我希望爸爸快樂,也喜歡莎拉,但我覺得他好像在對媽媽不忠。我討厭她在媽媽的床上、媽媽的房間;一看到莎拉在廚房煮飯,我就想尖叫。」她會待在自己的房間,直到爸爸的新女友離開後才出來,以示她的不贊同。\n 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非常敏感,同時也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恆心;不能妥協,也不能在孩子要求犧牲新伴侶以對得起死去的父母時大發雷霆。你可以試著說:「我現在和吉蓮在一起,你無力阻止,但我真的明白這讓你很沮喪。我們來想想怎麼做會有幫助:例如,找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還有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和吉蓮一起做的事⋯⋯」\n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卻沒有結束一段關係,生者常常難以解除一個看似無法了結的矛盾。我們必須更加認識到,身為人類,我們有能力擁有許多關係,把過去的愛和現在的愛同時放在內心。了結喪慟並不是回到過去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回頭。就像一位喪偶的妻子所說,那比較像是一種新的正常狀態。朋友和家人不能催促這段過程,他們可能會想為喪偶者安排新戀情,以「治好」對方。不管立意多良善,這麼做通常會以災難收場,因為復原與適應所花的時間,可能比大部分人以為的要久。\n 同樣地,如果覺得對方太快忘卻伴侶的死亡,「可以接受」的時間還沒過去就結交新歡,朋友可能也會變得太過苛刻批判。花時間聽這些朋友解釋觀點,會比生氣地疏遠他們來得好。喪慟沒有對或錯,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喪慟,我們都必須接受喪慟的任何形式,並且找到力量與它共存。\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悲傷練習<\/a>》,商周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n 譯者:羅亞琪\n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n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終點所遺留下的悲傷哀戚,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壓抑喪慟,卻切斷了所有的感覺和連結。許多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單純是因為痛苦難耐;真正擊垮人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他行為。\n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n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游家權\n 核稿編輯:翁世航\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65","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55","normalized_crc32":"714355665","source":"17","created_at":"1513605721","last_fetch_at":"1513691753","last_changed_at":"1513691753","error_count":"0"}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文:簡成熙\n 《倫理學與教育》第一篇主要在於藉著對教育概念的分析,得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引領成員進入合價值、認知性的生活形式中,並以一種合乎道德及學生自願的方式為之。第二篇則企圖證成教育傳遞的內容,必須是合價值性的理論性活動,其傳遞的方式或分配的原則有賴程序原則;包括自由、平等、敬人、關心益趣等。第三篇則主要從社會哲學的角度,探討在學校教育中所面臨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皮氏集中探討「權威」、「懲罰」、「民主」之概念。\n 一、權威 皮德思審視「權威」之概念,首先區分與「權力」(power)之不同。「權力」代表一種方法,某人可利用諸如肉體、心理壓迫、獎勵方法,甚至是個人影響力,來迫使他人屈從其意旨。權威則涉及大眾能接受的彼此規範行為之方式,權威當然也可以用權力的方式加以運作。皮氏正是希望透過對權威之分析,使教師能擺開純權力的行使,達成教育的理想。\n 權威的概念與「規則治理」(rule-governed)密不可分,我們要先有根據是非對錯的遵守規則的內建概念,否則無法產生權威之概念。正因為處在世俗社會,必有紛爭,要用何種方式來彼此協調、仲裁,誠為一大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久而久之,各個領域都會發展出一種據以判斷、仲裁的方式,某些人甚至於因此被授權去判定這些實質的規則。立法者、法官、將領、警察、教師,學術工作者都是如此。\n\n 在中文概念中,「權威」有時有負面的意思,皮德思則賦予「權威」正面的意涵。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威」(in authority),可能是來自於宗教影響、個人特質或法制授予。在知識領域中,則涉及掌握知識的程度,諸如專家(experts)其專業知識或專技知識(expertise)贏得信賴,權威學者(authorities)則是浸泛某一領域之知識經年贏得同領域學者敬重的稱號。皮德思也引韋伯(M. Weber)的知名分類,傳統的權威來自神聖信仰等因素,現代社會則逐漸進入法理系統,此外,不管是傳統權威或還是法理權威,也都各自有其奇魅型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n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其正式權威為何?皮氏從英美社會賦予教師的地位來討論。美國通常不期待中小學教師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但必須是會教書的專家。英國的文法中學教師則被期待必須是該領域的權威,小學則與美國類似。綜合來說,皮德思期許中小學教師要專精各種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學方法與兒童青少年發展專門知識,教師要盡可能掌握學科領域知識。\n 此外,皮德思也期許教師要能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教育哲學的目標在於此,教師們若能將心理學、社會學之知識不只視為教育專業知識,更視為是類似博雅教育追求知識形式的理論性學科,將更能奠定教師在社會中文化的權威性角色。皮氏雖未言及,但就其觀點,與晚近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訴求教師是一轉化型知識分子(Giroux, 1988),雖然重點有別,然精神一致。\n 最後,皮氏具體建議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何展現自己的權威與學生互動,皮氏同時也請教師戒慎恐懼,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致學生誤入歧途,其循循善誘,殷殷期盼之苦心,讀之仍令人動容。\n\n\n 二、懲罰、紀律 皮德思認為「懲罰」必須符合三項概念要件:(1)特意的施加痛苦;(2)施加者必須有權威;(3)被懲罰者違反了某些規則。就此概念上,「懲罰」與「報復」(retribution,中文概念上的報復有負面意涵,但在此的「報復」,是指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相同的對待)有直接的關聯。而懲罰與「紀律」(discipline)也常被混同。「紀律」是植基於學習的情境中,代表著對學習內容(如文法規則)的遵守。譬如,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教師責令其重作,這是一種外加於學生的紀律,嚴格說來,並不是懲罰。\n 對於懲罰之證成,皮氏援引各家說法,倫理學直覺論是以報復理論(retributive theory)作為答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謂「罪有應得」符合根據某人所作所為,給予對等的對待原則。效益主義則接近「遏阻理論」(deterrent theory)。效益論者指出,對違反者施以的少數痛苦,較之未斷然對違法者施以懲處,社會將蒙受更大的痛苦,也就是殺少數現在犯錯的雞,可以遏阻未來多數可能犯錯的猴,到頭來整體社會受其益。皮氏並不完全贊成效益主義的遏阻理論,有些情形下,懲罰不一定會獲致遏阻的效果,也不一定對受懲罰者有利。皮氏也提醒我們,即使懲罰對受懲者有利(如打學生使學生成績進步),我們能使用懲罰嗎?易言之,效益式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合理證成懲罰。皮氏提醒吾人,遵守規則,並不只是「規則就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是經過合理的證成。\n 學校中的懲罰涉及哪些違反規則的情境呢?第一是在教育活動進行中,破壞了起碼的秩序條件;其二是不見容於法律的行為;其三是學校活動中維繫其順暢活動之規則,如應在時段內申請獎學金等。皮氏認為教師必須釐清違反規則的情境條件,給予適切的對待。例如,學生在教室干擾他人學習,適時的隔離以維持教室秩序,是可以接受的,但理據是「維持秩序」而不是「施加違法者痛苦」。皮氏希望懲罰也能達到「感化」的效果,若此則最具教育的意義。如果一定得施予學生不快的經驗,教師也必須做到公正無私,同時,教師要盡最大之可能扮演緩刑官(probation officer)的角色,他要讓學生感受到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也要讓學生有彌補的機會。\n 第十章中,皮德思也援引一些法律哲學之懲罰理念來討論懲罰之效果。並以學校的情形與之對照,皮氏認為學校畢竟是教育的情境,不能全然用法律的觀點行之;再者,學校重點在積極性的教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消極性的遏阻。此外,若一定得動用懲罰,教師必須公正執行校規並做懲罰的善後,就可調和懲罰的遏阻和感化二方面的衝突。最後,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是非觀念發展在後天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順暢,教師要能體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制定各種學習或道德規範,也要有更大的包容。\n 後現代思潮下,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成了1990年以降的學術新寵,中西論文率多援引傅柯之文、澳紐的學者馬歇爾(J. D. Marshall)更從傅柯的角度質疑皮德思等自主性、懲罰之觀念,認為只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Marshall, 1996)。也許我們可以更深邃的從傅柯的角度反思權威、懲罰在教室運作之合理性,但皮德思當年之呼籲是否就此塵封?也有賴年輕讀者的再反思。\n 三、民主 杜威1916年的《民主與教育》,咸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教育經典,杜威將民主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皮德思在五十年之後的《倫理學與教育》的最後一章也以「民主」作結,想來皮德思也自許能與杜威經典分庭抗禮。\n 皮德思首先從希臘城邦到西方世界(以盧梭為主)以及英國歷史上的發展,娓娓道來「主權在民」(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人民同意」(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人民治理」(the rule of the people)等民主理念。皮氏鼓舞教師不要受制於這些抽象的學理,要在實務中來體現民主的價值,他認為民主的生活方式,必須重視滿足三個政治程序:(1)不同利益團體的協商;(2)自由討論與集會的保障;(3)公共政策的責任。對於教育歷程的民主落實,皮氏也提出一些回應前面三項程序的建議之道。\n 首先,就教育的民主化而言,既然協商與公共責任是實踐民主生活的要素,那教育的政策、學校體制、經費分配就應該體現其精神,當然,皮德思也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我們仍可針對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視既成的制度是否合乎民主的程序。此外,對教師而言,也可以讓教師團體更具有「專業」的特性,不僅增進成員職能,也能強化中央、地方之間的聯繫以參與制定及推行其專業決定後的教育政策。\n 學校作為一種民主的機構,皮氏認為也應盡力體現民主體制的三項政治程序。校長負學校經營成敗之責,他應該盡力體現協商與責任制,參與協商的學校同仁也要尊重校長是最終政策決定者。一旦此一理性的程序原則確立,校務決策程序的形式與內容就可靈活加以權變。皮氏也特別指出,英國學校之傳統,會指派高年級「學長」(prefects)擔任紀律、管理之工作,有時也不免發生學長濫權的弊端,皮氏不反對學長制之傳統有助於教育之推展,但仍應符合民主的程序。\n 皮氏最後綜合全書之論旨,強調教育要體現民主的精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主生活中尊重人的態度、平等、自由、益趣考量等程序原則,在在需要理性之士的堅持,才能培養下一代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具有為民主體制服務的意願和熱忱,並且應時時惕厲政府對個人自由不當的侵犯。\n 結語 英美1960年代分析典範下的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學術發展史上,可算是一項異數,不僅直接促成了英語系世界教育哲學這門學科的學術建置,也更確立了其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地位。雖然,在20世紀初,英美師範院校早已有教育哲學之學科,也自有其傳統,但的確是在1960年分析典範之後,才進一步強化及確立教育哲學的學術地位。英國的皮德思更以其心理學的深厚學養,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具體的形塑了教育的觀點。尤有進者,英國分析典範下的教育主張,無論是教育的規準、內在價值之目的、教育人的範型以及「教育即引領入門」的隱喻,在上個世紀現代工商社會重視專業化時代來臨之際,巧妙地保有了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並在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其現代價值。\n 皮德思的教育著作中,《倫理學與教育》毋寧是其最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包含了就職演說〈教育即引領入門〉,對教育的規準也有最翔實的說明。倫理學中的「程序原則」,皮氏也運用其獨特但頗具爭議性的「先驗式論證」企圖加以證成如「平等」、「益趣考量」、「自由」、「尊敬人」等概念。不管我們同不同意皮德思的看法,閱讀《倫理學與教育》一書,相信很少人會不動容於其念茲在茲的「古典」主張。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後結構」取向學者對皮德思等分析典範教育觀過於著重理性傳統,致流於菁英的不耐。台灣得天獨厚,1960年代末以降,即有親炙於皮氏的歐陽教予以引介,使台灣對於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得以同步於西方。或許《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已延宕太久,但筆者期待仍能不失魅力於今天。\n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典永留存、舊酒新瓶香。」希望這份《倫理學與教育》之導讀,不會只淪為倫敦路線或皮德思教育思想的懷舊或是迴光返照。歐陽教當年留學同好戴根哈德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之〈皮德思:一位博雅的傳統大師〉一文結語(Degenhardt, 2010, p. 137):\n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n 譯者也期待這份導讀及《倫理學與教育》的中譯能有助於年輕讀者領略當年倫敦路線哲學之旨趣;讓千禧年之後台灣的教育走向能從一味的市場、職場機制中走出,重回教育的本然面貌。更期待分析典範的教育哲學能成為華人世界習取西方教育哲學的方便法門。\n 相關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選摘:英國教育哲學大師談何謂「尊重人」<\/a>\n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倫理學與教育<\/a>》,聯經出版\n *透過以上連結<\/a>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a>。\n 作者:皮德思(R. S. Peters)\n 譯注:簡成熙\n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n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n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n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n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n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n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n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責任編輯:翁世航\n 核稿編輯:彭振宣\n" {"id":"7408076","url":"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2-18\/107515","normalized_id":"newtalk.tw\/107515","normalized_crc32":"2305748040","source":"6","created_at":"1513606230","last_fetch_at":"1513690308","last_changed_at":"1513609921","error_count":"0"} "最貴中國藝術品!齊白石畫作拍出42億元" "新頭殼newtalk \n | 林序家<\/a> \n 綜合報導\n\n齊白石畫作「山水十二條屏」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以人民幣9.315億元(約新台幣42億元)成交,成為最高價的中國藝術品。   圖:翻攝北京保利官網 \n \n \n \n \n \n \n 當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作品「山水十二條屏」,17日晚間在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以人民幣9.315億元(約新台幣42億元)成交,躍居迄今最高價的中國藝術品。2011年世界拍賣總收入前15名中國畫家排行榜,齊白石名列第二。\r\n綜合北京商報及新京報報導,這組作品創作於1925年,共有「江上人家」、「石岩雙影」等12條屏,每條屏長180公分、寬47公分,是齊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畫作。齊白石現存的「山水十二條屏」僅有兩套,另一套是1932年齊白石為川軍將領王纘緒所繪,現藏於重慶博物館。\r\n「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送給北京名醫陳子林的賀壽禮,每屏上均題有齊白石的自作詩,且鈐蓋齊白石常用印,拍賣前的估價即達5億人民幣。\r\n齊白石1865年出生,畫風以寫實爲主,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強調「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晚年仍然細心觀察大自然,他的畫自成章法,人物、山水、花鳥、草蟲、蔬果、玩具都可入畫。" {"id":"740807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4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46","normalized_crc32":"680294582","source":"4","created_at":"1513606267","last_fetch_at":"1513691176","last_changed_at":"1513617673","error_count":"0"} "炎亞綸「多愛自己一點」 心疼為了夢想犧牲自己" "2017年12月18日 22:01\n\n \n\r\n記者高菱璝/綜合報導\n\r\n藝文炎亞綸經常對時事發表意見,也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傳達正面能量,直率敢言的態度備受推崇。他18日晚間發文透露,生命可以很強韌,但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似乎是看到了韓團SHINee成員鐘鉉驚傳自殺的消息後,有感而發寫下這些話。\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2997490.jpg\n\r\n\n\r\n \r\n在臉書發文中,炎亞綸表示「這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要犧牲自己或是容忍到什麼程度」,建議網友為自己設一個「停損點」,積極去認識自己的壓力。他還說,亞洲人尤其是華人,很能隱忍不合理,不懂得試放壓力、排解心事,除了多花點心思關心週遭的人外之外,也得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不舒服,適時的伸出自己掙扎中的手,不需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承受壓力的底線」。\n\r\n炎亞綸接著說,「生命可以很強韌,但也別忘記他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而憂鬱、難過、想哭、心情低落煩躁,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無需過度壓抑,也不需為此感到羞怯。\n\r\n文末,炎亞綸呼籲「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引來許多網友按讚與轉分享,面對有人留言「亞綸是不是也看到了韓團成員鐘鉉自殺的事情了呢」、「謝謝,你真不愧是我閨蜜除了金鐘鉉以外第一個喜歡的人」、「有時候即使你想伸手卻不知道能伸向誰」,他親自回覆「嗯。我很喜歡他們的舞蹈,也有幾面之緣」、「還需明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事。伸出手吧,如果是錯的人,你很快也就會知道的」。\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e2997489.jpg\n\r\nSHINee成員鐘鉉18日驚傳自殺,據警方透露,南韓當地時間下午4時42分收到鐘鉉親姊姊的報案,「鐘鉉好像自殺了」,警方下午6點發現鐘鉉於江南清潭洞公寓式酒店中,已呈現昏迷狀態,雖然緊急送醫,卻在運送途中死亡。另外,警方在鐘鉉昏迷的地點,發現有平底鍋正在燃燒,雖然目前正在調查詳細情形,不過警方認為,他應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鐘鉉所屬的SM娛樂目前還未有任何回應。\n\r\n【炎亞綸臉書全文】\n\r\n這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要犧牲自己或是容忍到什麼程度,我覺得大家都得設一個停損點,或是說,積極的認識自己的壓力。\n\r\n亞洲人尤其華人,非常容易隱忍不合理,並且不懂得釋放壓力或是排解心事;我們除了多點心思關心自己周遭的人之外,也得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不舒服,並切適時的伸出自己掙扎中的手,別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承受壓力的底線。\n\r\n生命可以很強韌但也別忘記他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n\r\n憂鬱、難過、想哭、心情低落煩躁,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不需要過度壓抑這些感受,也不需因為有這樣的感受而感到羞怯。\n\r\n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07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4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46","normalized_crc32":"680294582","source":"4","created_at":"1513606267","last_fetch_at":"1513691176","last_changed_at":"1513617673","error_count":"0"} "鐘鉉生前見過幾次面 炎亞綸: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 "2017年12月18日 22:01\n\n \n\r\n記者高菱璝/綜合報導\n\r\n藝文炎亞綸經常對時事發表意見,也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傳達正面能量,直率敢言的態度備受推崇。他18日晚間發文透露,「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似乎是看到了韓團SHINee成員鐘鉉驚傳自殺的消息後,有感而發寫下的話。\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2997490.jpg\n\r\n\n\r\n \r\n在臉書發文中,炎亞綸表示「這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要犧牲自己或是容忍到什麼程度」,建議網友為自己設一個「停損點」,積極去認識自己的壓力。他還說,亞洲人尤其是華人,很能隱忍不合理,不懂得試放壓力、排解心事,除了多花點心思關心週遭的人外之外,也得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不舒服,適時的伸出自己掙扎中的手,不需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承受壓力的底線」。\n\r\n炎亞綸接著說,「生命可以很強韌,但也別忘記他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而憂鬱、難過、想哭、心情低落煩躁,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無需過度壓抑,也不需為此感到羞怯。\n\r\n文末,炎亞綸呼籲「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引來許多網友按讚與轉分享,面對有人留言「亞綸是不是也看到了韓團成員鐘鉉自殺的事情了呢」、「謝謝,你真不愧是我閨蜜除了金鐘鉉以外第一個喜歡的人」、「有時候即使你想伸手卻不知道能伸向誰」,他親自回覆「嗯。我很喜歡他們的舞蹈,也有幾面之緣」、「還需明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事。伸出手吧,如果是錯的人,你很快也就會知道的」。\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e2997489.jpg\n\r\nSHINee成員鐘鉉18日驚傳自殺,據警方透露,南韓當地時間下午4時42分收到鐘鉉親姊姊的報案,「鐘鉉好像自殺了」,警方下午6點發現鐘鉉於江南清潭洞公寓式酒店中,已呈現昏迷狀態,雖然緊急送醫,卻在運送途中死亡。另外,警方在鐘鉉昏迷的地點,發現有平底鍋正在燃燒,雖然目前正在調查詳細情形,不過警方認為,他應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鐘鉉所屬的SM娛樂目前還未有任何回應。\n\r\n【炎亞綸臉書全文】\n\r\n這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要犧牲自己或是容忍到什麼程度,我覺得大家都得設一個停損點,或是說,積極的認識自己的壓力。\n\r\n亞洲人尤其華人,非常容易隱忍不合理,並且不懂得釋放壓力或是排解心事;我們除了多點心思關心自己周遭的人之外,也得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不舒服,並切適時的伸出自己掙扎中的手,別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承受壓力的底線。\n\r\n生命可以很強韌但也別忘記他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n\r\n憂鬱、難過、想哭、心情低落煩躁,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不需要過度壓抑這些感受,也不需因為有這樣的感受而感到羞怯。\n\r\n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07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4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46","normalized_crc32":"680294582","source":"4","created_at":"1513606267","last_fetch_at":"1513691176","last_changed_at":"1513617673","error_count":"0"} "鐘鉉生前見過幾次面 炎亞綸: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 "2017年12月18日 22:01\n\n \n\r\n記者高菱璝/綜合報導\n\r\n藝文炎亞綸經常對時事發表意見,也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傳達正面能量,直率敢言的態度備受推崇。他18日晚間發文透露,「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似乎是看到了韓團SHINee成員鐘鉉驚傳自殺的消息後,有感而發寫下的話。\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2997490.jpg\n\r\n\n\r\n \r\n▲鐘鉉輕生前見過幾次面,炎亞綸發文「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圖/翻攝自炎亞綸臉書)\n\r\n在臉書發文中,炎亞綸表示「這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要犧牲自己或是容忍到什麼程度」,建議網友為自己設一個「停損點」,積極去認識自己的壓力。他還說,亞洲人尤其是華人,很能隱忍不合理,不懂得試放壓力、排解心事,除了多花點心思關心週遭的人外之外,也得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不舒服,適時的伸出自己掙扎中的手,不需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承受壓力的底線」。\n\r\n炎亞綸接著說,「生命可以很強韌,但也別忘記他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而憂鬱、難過、想哭、心情低落煩躁,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無需過度壓抑,也不需為此感到羞怯。\n\r\n文末,炎亞綸呼籲「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引來許多網友按讚與轉分享,面對有人留言「亞綸是不是也看到了韓團成員鐘鉉自殺的事情了呢」、「謝謝,你真不愧是我閨蜜除了金鐘鉉以外第一個喜歡的人」、「有時候即使你想伸手卻不知道能伸向誰」,他親自回覆「嗯。我很喜歡他們的舞蹈,也有幾面之緣」、「還需明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事。伸出手吧,如果是錯的人,你很快也就會知道的」。\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e2997489.jpg\n\r\n▲網友、炎亞綸回覆留言。(圖/翻攝自炎亞綸臉書)\n\r\nSHINee成員鐘鉉18日驚傳自殺,據警方透露,南韓當地時間下午4時42分收到鐘鉉親姊姊的報案,「鐘鉉好像自殺了」,警方下午6點發現鐘鉉於江南清潭洞公寓式酒店中,已呈現昏迷狀態,雖然緊急送醫,卻在運送途中死亡。另外,警方在鐘鉉昏迷的地點,發現有平底鍋正在燃燒,雖然目前正在調查詳細情形,不過警方認為,他應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鐘鉉所屬的SM娛樂目前還未有任何回應。\n\r\n【炎亞綸臉書全文】\n\r\n這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要犧牲自己或是容忍到什麼程度,我覺得大家都得設一個停損點,或是說,積極的認識自己的壓力。\n\r\n亞洲人尤其華人,非常容易隱忍不合理,並且不懂得釋放壓力或是排解心事;我們除了多點心思關心自己周遭的人之外,也得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不舒服,並切適時的伸出自己掙扎中的手,別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承受壓力的底線。\n\r\n生命可以很強韌但也別忘記他同時存在的脆弱,我們可以堅強,但也別忘了給自己喘息修復的空間。\n\r\n憂鬱、難過、想哭、心情低落煩躁,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不需要過度壓抑這些感受,也不需因為有這樣的感受而感到羞怯。\n\r\n適時的愛自己多一點,人無完美,誰都不需要成為無瑕之人\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808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44.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44","normalized_crc32":"3330415002","source":"4","created_at":"1513606267","last_fetch_at":"1513691176","last_changed_at":"1513614014","error_count":"0"} "法稅改革抗議第1日/稅官亂開單 萬人上凱道反稅冤案"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n\n民間法稅改革聯盟等單位於今(18)晚起到明日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稅制不公與稅官濫權,即使天氣寒冷、亦有零星降雨,但首日晚間仍有10,000人參與。法稅改革聯盟提出5大訴求,包括賦稅人權入憲,廢除違法函釋;平反稅務冤案,終結萬年稅單;廢除稅務獎金,杜絕違法徵稅;歸還超徵稅收,嚴懲濫稅官員;公開公正遴選納保官和稅務法官。\n\r\n法稅改革聯盟認為,台灣長期處在個人綜所稅的高稅負環境、國稅局又年年出錯,甚至還有稅務官為求獎金亂課稅的情況,但民眾卻是求助無門,「鼓起勇氣去打行政訴訟,結果不得了,球員、裁判都是政府的人,怎麼打?」\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24.jpg\n\n\n\r\n▲法稅改革聯盟上凱道抗議稅制不公、稅官「黑白」開稅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n稅改刻不容緩 黃俊杰:請小英總統謙卑為人權 \n\r\n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研究所教授黃俊杰參加活動時,先要求蔡英文總統記得選舉時喊出的「謙卑為人權」的口號。黃俊杰表示,這個活動去年舉辦過,為什麼今年還要來?因為政府沒有聽進去,稅改的訴求被忽視,所以今年還要再來。他舉出太極門稅務案,65萬的稅單卻要被課稅32億元!稅捐超徵、濫徵極度誇張。由於年底《納稅人保護法》即將施行,他希望政府能將太極門案當成指標性案件,謹慎處理。另外黃俊杰認為,稅制改革要將人權的問題納入,貫徹憲法要求的以「法律」課徵人民納稅義務,而非以各種行政手段從人民身上挖稅,應該要讓人民更愛國家,國家才會有錢。\n\r\n \n\r\n「窮人越窮、富人越自由」 陳志龍批擴大稅基是假改革\n\r\n這兩日法稅改革聯盟走上街頭進行連續兩日的抗議活動,主張「今天稅不好,明天睡凱道」,為此台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理事長陳志龍18日表示,台灣稅現在非常重,擴大稅制又只擴大窮人家的,導致有錢人越自由,沒有錢的人越沒自由。陳志龍認為,過去的稅改是假改革,所謂的擴大稅基只是整老百姓,繼續剝削窮人,他更痛批,就算政黨再怎麼輪替,都是與人民做對,這也就是為什麼蔡政府民調越來越低迷,就是因為沒抓到重點。\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2.jpg\n\r\n\n\r\n \r\n▲法稅改革聯盟指出,民眾被稅官亂開稅單卻只能被迫吞下,想循行政救濟程序,成功率又不到6%。(圖/記者李毓康攝)\n\r\n被亂開稅單、走行政救濟還得先繳錢 前台南縣長蘇煥智:違憲\n\r\n現為律師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表示,如果政府的課稅不合理,民眾要打行政救濟,卻得被稅官逼迫先繳一半的稅單金額,但大法官釋字在1988年4月22日的第224號釋憲早已講明,行政單位在民眾打行政救濟前卻得先繳半數的烏龍稅單罰金本身就是違憲,因為對人民訴願及訴訟權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制。\n\r\n \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23.jpg\n\n\n▲法稅改革聯盟邀請各學者演講,並指出稅制賦予稅官的過大行政裁量權,盼政府良心覺醒、做稅制改革。(圖/記者李毓康攝)\n\r\n\r\n\r\n前立委黃文玲認為國稅局無法源的查稅獎金是烏龍稅單的元兇,應該儘速廢除,喊出「我們繳稅,拒絕繳違法的稅。」\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369.jpg\n\n\n▲法稅改革聯盟號召上萬名的抗議者,於凱道前抗議稅官亂開稅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r\n官員濫稅、百姓無奈 稅災案不斷\n\r\n自有紀錄的1997年太極門冤稅案以來,國內稅災戶頻傳。不僅有小市民賣滷味被稅官誤認為成隔壁豬肉販而收到高額稅單;高技術人才的股利所得被稅官惡意列為薪資所得、課以40%的高稅率,400萬元的收入全數被「A」走;惡劣稅官在太極門案明明已收到無詐欺、無漏稅、無違反稅捐稽徵法的敗訴判決,卻仍未撤銷稅單。\n\r\n▼法稅改革聯盟18日上凱道抗議稅制不公,並扮成「黑白無常」、形容稅官「黑白」開稅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1.jpg\n" {"id":"7408080","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44.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44","normalized_crc32":"3330415002","source":"4","created_at":"1513606267","last_fetch_at":"1513691176","last_changed_at":"1513614014","error_count":"0"} "法稅改革抗議第1日/稅官亂開單 萬人上凱道反稅冤案"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n\n民間法稅改革聯盟等單位於今(18)晚起到明日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稅制不公與稅官濫權,即使天氣寒冷、亦有零星降雨,但首日晚間仍有10,000人參與。法稅改革聯盟提出5大訴求,包括賦稅人權入憲,廢除違法函釋;平反稅務冤案,終結萬年稅單;廢除稅務獎金,杜絕違法徵稅;歸還超徵稅收,嚴懲濫稅官員;公開公正遴選納保官和稅務法官。\n\r\n法稅改革聯盟認為,台灣長期處在個人綜所稅的高稅負環境、國稅局又年年出錯,甚至還有稅務官為求獎金亂課稅的情況,但民眾卻是求助無門,「鼓起勇氣去打行政訴訟,結果不得了,球員、裁判都是政府的人,怎麼打?」\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24.jpg\n\n\n\r\n▲法稅改革聯盟上凱道抗議稅制不公、稅官「黑白」開稅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n稅改刻不容緩 黃俊杰:請小英總統謙卑為人權 \n\r\n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研究所教授黃俊杰參加活動時,先要求蔡英文總統記得選舉時喊出的「謙卑為人權」的口號。黃俊杰表示,這個活動去年舉辦過,為什麼今年還要來?因為政府沒有聽進去,稅改的訴求被忽視,所以今年還要再來。他舉出太極門稅務案,65萬的稅單卻要被課稅32億元!稅捐超徵、濫徵極度誇張。由於年底《納稅人保護法》即將施行,他希望政府能將太極門案當成指標性案件,謹慎處理。另外黃俊杰認為,稅制改革要將人權的問題納入,貫徹憲法要求的以「法律」課徵人民納稅義務,而非以各種行政手段從人民身上挖稅,應該要讓人民更愛國家,國家才會有錢。\n\r\n \n\r\n「窮人越窮、富人越自由」 陳志龍批擴大稅基是假改革\n\r\n台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理事長陳志龍在活動上表示,台灣稅現在非常重,擴大稅制又只擴大窮人家的,導致有錢人越自由,沒有錢的人越沒自由。陳志龍認為,過去的稅改是假改革,所謂的擴大稅基只是整老百姓,繼續剝削窮人,他更痛批,就算政黨再怎麼輪替,都是與人民做對,這也就是為什麼蔡政府民調越來越低迷,就是因為沒抓到重點。\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2.jpg\n\r\n\n\r\n \r\n▲法稅改革聯盟指出,民眾被稅官亂開稅單卻只能被迫吞下,想循行政救濟程序,成功率又不到6%。(圖/記者李毓康攝)\n\r\n被亂開稅單、走行政救濟還得先繳錢 前台南縣長蘇煥智:違憲\n\r\n現為律師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於活動中表示,如果政府的課稅不合理,民眾要打行政救濟,卻得被稅官逼迫先繳一半的稅單金額,但大法官釋字在1988年4月22日的第224號釋憲早已講明,行政單位在民眾打行政救濟前卻得先繳半數的烏龍稅單罰金本身就是違憲,因為對人民訴願及訴訟權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制。而明年即將上路的納稅者權益保護法,蘇煥智指出,原本是進步法案、以嚴格標準要求稅務法官要有專業才能做審判,結果現在政策大轉彎,在納稅者權益保護官部分還是由稅務單位派任納,「誰會有信心?根本是請鬼拿藥單!」\n\r\n納保法要落實 羅淑蕾:先解決太極門案件!\n\r\n \n\r\n國民黨前立法委員羅淑蕾於活動中指出,台灣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不合理的稅單,就是因為台灣的查帳人員主觀、自以為的觀念,就直接將稅單開出來,但政府卻沒有對於查帳人員開錯稅單祭出罰則。羅淑蕾認為,所有案件,當刑事判決對被告不利,稅務機關就會很高興;但若對被告有利,稅務機關就不理,竟不依照刑事判決。她強調,若真正要使納保法落實納稅人義務責任的話,第一個應該要先平反太極門的違法稅法案件開始做起才對,否則講太多公平正義也沒有用。\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23.jpg\n\n\n▲法稅改革聯盟邀請各學者演講,並指出稅制賦予稅官的過大行政裁量權,盼政府良心覺醒、做稅制改革。(圖/記者李毓康攝)\n\r\n官員濫稅、百姓無奈 稅災案不斷\n\r\n自有紀錄的1997年太極門冤稅案以來,國內稅災戶頻傳,這些稅災戶也在活動中一一上台訴說自己的遭遇。來自彰化縣的林先生指出,自己擁有從祖宗傳下來,受所編列的農業用地,但該地卻是在亂葬崗旁邊,上面都是石頭、無法耕種,因此自己未做栽種農作物,當時也想說農業用地不用被課稅沒關係。結果有一天卻有稅務官說你土地未做耕種、應繳稅,還逕自開出稅單。林先生哭喊:「農業用地不是我分的,亂葬崗也不是我弄的,最後爛帳怎麼會是我背負?」\n\r\n來自苗栗縣的江小姐表示,自己過去教導的職校學生開美甲店,結果明明學生在苗栗縣竹南開店,國稅局卻依據台北市的美甲店標準去做營業稅額核定,「開在苗栗縣小鄉鎮的美甲店,政府卻認定你每個月會賺進10幾萬元。」結果該名學生繳稅1年後,發現根本沒有1個月會達到核定額度、最後倒閉。江小姐痛批:「你店家賺的多,政府就會調高額度要你多繳稅;結果賺的比標準少時,政府卻裝聾作啞,根本不會下修額度。」\n\n▼法稅改革聯盟18日上凱道抗議稅制不公,並扮成「黑白無常」、形容稅官「黑白」開稅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1.jpg\n" {"id":"7408083","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2369","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66\/2882369","normalized_crc32":"1251184307","source":"8","created_at":"1513606273","last_fetch_at":"1513689769","last_changed_at":"1513610555","error_count":"0"} "滴滴出行進軍台灣!宣布召募司機 交部:嚴查" "2017-12-18 22:08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05\/09\/4\/349480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大陸最大分享叫車平台「滴滴出行<\/a>」將進軍台灣!滴滴出行昨在臉書「滴滴台灣」以「滴滴計程車<\/a>」名義召募台灣司機,並註明「只是媒合平台」,媒合乘客與司機的載客業務,若產生糾紛不承擔責任、也不對損失負責,不過國內法規陸資不得經營計程車業,滴滴透過科技公司「代理」業務,遊走法律邊緣,交通部表示將深入掌握。\n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a>表示,依據法規計程車客運服務業不得有陸資,並先通過經濟部投審會審查,且若要在台經營計程車業也必須經過申請,符合「納稅、納管、納保」規定,接受交通部管理;不過滴滴若是透過科技公司「代理」業務,究竟是否為陸資及其後續經營模式為何,詳細情形需再了解。\n滴滴計程車昨在臉書公告「全球最大的叫車平台「滴滴出行」召募司機啦!」加入條件是台灣合法計程車司機,擁有台灣身分證、職業駕駛執照、職業計程車執業登記證、職業小客車行照,車齡在9年內。\n內容則指,「樂迪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商標及應用程式授權,在台灣獨家推廣滴滴出行平台,「提供台灣的司機、乘客一流的出行媒合服務。」並召募台灣北部首批合作夥伴,根據官網,北中南東及澎湖都是服務範圍。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63.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61.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562.pn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8084","url":"https:\/\/udn.com\/news\/story\/7005\/2882343","normalized_id":"udn.com\/news\/7005\/2882343","normalized_crc32":"4103073900","source":"8","created_at":"1513606275","last_fetch_at":"1513689769","last_changed_at":"1513650226","error_count":"0"} "網球/法網冠軍換教頭 先配15周試水溫" "2017-12-18 22:05聯合報 記者曾思儒<\/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334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今年法網<\/a>締造驚奇的拉脫維亞20歲女將奧斯塔朋科(Jelena Ostapenko)宣布,新球季將和金牌教練泰勒(David Taylor)合作,揮別帶她打下生涯首座冠軍的前教頭加里格斯(Anabel Medina Garrigues)。\n35歲的加里格斯本季大部分時間都是奧斯塔朋科指導者,但10月接任西班牙隊聯邦盃新隊長,新賽季確定和奧斯塔朋科分道揚鑣。\n「我和加里格斯的合作進入尾聲,下個球季我不會與她共事。」目前世界排名第7的奧斯塔朋科,本周接受拉脫維亞媒體採訪時提到,母親將是自己永遠的總教練,但這兩周也開始和來自澳洲的泰勒練習,兩人預計會先合作15周。\n泰勒曾是澳洲大滿貫好手史托瑟(Samantha Stosur)長期教練,也曾和塞爾維亞前球后伊凡諾維琪(Ana Ivanovic)、「瑞士公主」辛吉絲<\/a>(Martina Hingis)等球星合作,他上一個指導球員則是日本女將大坂直美(Naomi Osak)。\n" {"id":"7408089","url":"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712180330-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30-1","normalized_crc32":"3821885446","source":"3","created_at":"1513606328","last_fetch_at":"1513690490","last_changed_at":"1513610042","error_count":"0"} "防空污行動方案 政院盼中鋼台電帶頭減排" "發稿時間:2017\/12\/18 22:04\n最新更新:2017\/12\/18 22:22\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50318232.jpg\n環保團體17日在台中及高雄兩地同步舉辦反空污抗暖化大遊行,行政院長賴清德(前中)18日表示,希望這星期的行政院會,由環保署提出行動方案,作為中央與地方合作、民眾參與的共同解決目標,讓台灣空污問題能逐步改善。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顧荃、韋樞、廖禹揚台北18日電)空污問題引發關注,與會人士今天表示,行政院已盤點30大污染源,希望由中鋼、台電等國營事業帶頭訂減少空污排放量期程,在21日行政院院會防空污行動方案中提出。\n\n與會人士表示,行政院長賴清德要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出防制空污行動方案,環保署長李應元下午向賴清德報告初步方案,預定在21日行政院院會通過。\n\n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政府重視空污問題,行政院已盤點全國前30大污染源,主要為國營事業等鋼鐵、電力與石化業者,應列為優先評估可再減量對象。\n\n與會人士說,環保署列出各種空氣污染物的前30大來源,發現主要為鋼鐵、電力或石化業者,又多以國營事業為主,如PM2.5排放量前5名分別是中鋼、台中火力電廠、興達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及亞洲水泥花蓮製造廠;粒狀污染物前5名為中鋼、台中火力電廠、興達火力發電廠、亞洲水泥花蓮製造廠和中龍鋼鐵。\n\n與會人士說,行政院希望防空污能由國營事業帶頭,21日提到院會的防空污行動方案,預計將公布國營事業空氣污染排放量數據,並訂改善排放量時程和更新設施等具體做法。\n\n此外,21日提出的行動方案,預計將納入地方意見,更新行政院已推出的清淨空氣行動「14+N」,如靠岸船舶須使用岸電、稻草與樹枝將採用益生菌化為堆肥等。\n\n台電表示,台中火力電廠及興達火力電廠空污問題已有短中長期規畫,包括現有機組防污設備改善、室內煤廠興建及以燃氣機組替代老舊燃煤機組等,其中新燃氣機組上線時程都已因應地方政府要求提前;待中央政府提具體時程與做法,台電會再配合實施。\n\n中鋼表示,從今年12月到明年2月執行的短期計畫,安排主要製程降載及生產設備歲修,做法包括煉鐵廠的3號高爐大修、3號及4號燒結工場及煉焦爐等5個製程減產;煉鋼廠、汽電共生三部鍋爐、下游軋鋼製程等諸多線歲修、停產、維修,共減少粒狀物排放量446公噸、硫氧化物713.73公噸、氮氧化物681.81公噸。\n\n中鋼說,中期減排計畫早已在執行,今年、明年中鋼再投資新台幣26.67億元進行鍋爐脫硫、燒結脫硫、脫硝及原料儲存場南側防塵網等後續空污改善設備,每年將再減少粒狀物220公噸、硫氧化物1419公噸、氮氧化物925公噸。\n\n另外,長程減排計畫預計明年3月提出完整可行計畫。1061218\n\n延伸閱讀》防空污行動方案再增加 船舶改用低硫油、進港減速<\/a>\n\n延伸閱讀》反空污遊行數千人上街 環保署長李應元這樣回應<\/a>\n" {"id":"7408092","url":"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2180327-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27-1","normalized_crc32":"1581132262","source":"3","created_at":"1513606328","last_fetch_at":"1513690490","last_changed_at":"1513642996","error_count":"0"} "日愛媛縣派蜜柑狗來台 攬客盼促成直航" "發稿時間:2017\/12\/18 21:59\n最新更新:2017\/12\/19 08:13\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9\/5829745.jpg\n日本愛媛縣副知事上甲俊史(左2)18日在台北舉辦愛媛觀光說明會及商談會,上甲也特別帶來吉祥物蜜柑狗(中),他表示,希望藉此提升愛媛縣的知名度,努力促成直飛愛媛的定期航線。中央社記者楊明珠台北攝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楊明珠台北18日電)日本愛媛縣副知事上甲俊史今天在台北市舉辦愛媛觀光說明會及商談會,他特別帶來愛媛縣吉祥物蜜柑狗,盼能提升台灣民眾對該縣的認知度,並指很期待有台灣直航愛媛的定期班機。\n\n愛媛縣副知事上甲今天率領屬下菅豐正、谷口敏久、田上月琇等人在台北市舉辦觀光說明會及商談會。來自愛媛縣的古湧園、道後王子酒店、島波公司、愛媛縣觀光物產協會等舉辦商談會。蜜柑是愛媛縣的特產,愛媛縣的吉祥物蜜柑狗狗今天一現身,現場立刻揚起歡呼聲。\n\n上甲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明年將舉辦瀨戶內島波海道.國際自行車大會(Cycling Shimanami2018),將是繼2014年之後,第2度辦大型自行車大會。\n\n他表示,上個月愛媛縣正式宣布推動「騎自行車環四國」(日本的四國有愛媛、高知、香川、德島這4縣)的活動,由愛媛縣提議,請其他3縣一同促成,這就如台灣有環島自行車活動一樣,完賽者可領到證書。\n\n他說,由於台灣民眾對於愛媛縣的認知度還不是很高,希望透過愛媛縣的長項-自行車運動,來吸引台灣民眾。但「騎自行車環四國」的活動,目前愛媛縣官方網站尚未推出外文版,會努力加強資訊的傳遞。\n\n不僅是透過自行車運動結緣,愛媛縣在溫泉、學校等方面,也與台灣努力進行交流,這兩年陸續與台北、台中進行城市交流並簽署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n\n上甲表示,學校、青少年交流方面逐漸加強,愛媛縣的松山南高校(高中)明天將與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舉行締結姊妹校的簽署儀式。後天,將與新北市立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締結姊妹校。明年4月,鶯歌高商的學生預定訪愛媛縣。\n\n愛媛縣的幾所高中之前已陸續與台灣的高職、高中締結姊妹校,明年也有學校將與台灣的高中進行合作,其中包括愛媛縣的農校與台灣的農業工業高中等交流。\n\n上甲表示,這次是愛媛縣第2度單縣在台北舉辦商談會,上個月有7家台灣的旅行社招攬共計約1400名台灣觀光客搭乘長榮航空造訪愛媛縣,10個航班平均搭機率是98%,希望藉此提升愛媛縣的知名度,努力促成直飛愛媛的定期航線。\n\n包括愛媛、高知等縣,愈來愈多日本的地方自治體都到台灣舉辦觀光說明會,為何如此積極?上甲答說,理由之一是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日本政府目標年間招攬4000萬名外籍觀光客,所以許多縣市很積極。造訪愛媛的外籍觀光客當中以台灣觀光客人數居壓倒性的多數,愛媛很重視台灣。1061218\n\/images\/bg_logo.png\n日本愛媛縣副知事上甲俊史(圖)18日在台北舉辦愛媛觀光說明會及商談會,他說,這是愛媛縣第二度單縣在台北舉辦商談會,盼能提升台灣民眾對愛媛縣的認知度,並期待有直飛愛媛的定期航線。中央社記者楊明珠台北攝 106年12月18日\n\/images\/bg_logo.png\n日本愛媛縣副知事上甲俊史18日率領官員與來自愛媛縣的古湧園、道後王子酒店、愛媛縣觀光物產協會等在台北舉辦觀光說明會及商談會,有多家台灣業者也前往洽詢。中央社記者楊明珠台北攝 106年12月18日\n" {"id":"7408098","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30","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30","normalized_crc32":"415652369","source":"15","created_at":"1513606334","last_fetch_at":"1513690856","last_changed_at":"1513610110","error_count":"0"} "院子地下傳出「鈴聲」!夫挖開一看 驚見失蹤多日妻子屍體"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n大陸山東省濟南市一名人妻失蹤多日,丈夫不斷打電話找尋卻無人接聽,並到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弟弟家,請求親友幫忙尋找,不料丈夫在這地方再次撥打電話,卻從一塊新翻土地,聽見妻子電話鈴聲從地底傳出。\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876-XXL.jpg\n▲地下傳出「鈴聲」,夫挖開驚見妻屍。(圖/翻攝自山東商報)\n據大陸《山東商報》報導,56歲的人妻12日上市場買東西後便失蹤,丈夫不斷打電話找尋卻一直沒人接,便請親友幫忙找,不料丈夫到妻子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家中探詢,弟弟卻吞吞吐吐的說「什麼東西?讓她死在地下吧」、「我還沒吃東西呢」,且發現一塊新翻過的土地,並再次從弟弟家撥打妻子電話,沒想到妻子電話鈴聲從地底傳出,趕緊報警處理。\n事後警方從新翻土地挖出屍體,並將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帶走。村民猜測就是患有精神疾病弟弟將姊姊殺害。有鄰居透露,「弟弟本來很有出息,不料受了刺激,罹患精神病。只要一發病,就會打老爸,到處找人吵架。只有姊姊會來探望關心。」目前警方已證明此事,但詳細情況還在調查。\n" {"id":"7407915","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80","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80","normalized_crc32":"4214391770","source":"15","created_at":"1513602695","last_fetch_at":"1513687072","last_changed_at":"1513606503","error_count":"0"} "爆「被潛規則」上百次 劉樂妍發文還原真相嗆:沒腦子的豬"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前進大陸發展並以「中國人」自居的台灣女星劉樂妍,近日遭陸媒報導她一年遭「潛規則」上百次,且連吃飯、上廁所都遭硬上,完全逃不出狼爪。對此,劉樂妍在這兩日接連於臉書、微博上發文還原真相,強調這一切全都是抹黑,自己絕對會提告外,更狠批造謠者根本是「沒腦子的豬」,因為所有的相關報導內容錯誤百出。\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90-XXL.jpg\n▲近來主要在大陸發展的劉樂妍,自爆遭抹黑、陷害。(組圖/翻攝自劉樂妍臉書)\n劉樂妍於社群網站上自爆在大陸被人害,表示這幾日有人買通水軍狂發抹黑新聞稿,試圖要毀掉她的演藝事業,讓她忍無可忍決定道出來龍去脈。劉樂妍表示,近日接連有媒體報導她遭「潛規則」多次,先是說《幫幫我愛神》劇組,接著又說是《地下秩序》這部片等,劉無奈說,這兩部戲至今都是她的驕傲,再者裡面的女主角個個比她美,「有潛規則的話,也是先找她們不會先找我。輪的到我嗎?白痴!沒腦子的豬!」\n「士可殺,不可辱!」劉樂妍最後也強調,自己絕對沒有做過任何不三不四的事情,但是自己還沒嫁人就遭污衊人格,她實在氣不過,決定先不跟台獨火拚了,「因為我現在要先跟你(造謠者)火拚到底」。不斷表示自己做事光明磊落外,劉更說,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譽,她決定提告、打官司,儘管花費可能無上限,但「只要是對我有任何的人身攻擊污衊的不實的侮辱。製造謠言和散播謠言的一樣有罪。我全部都要告!走著瞧」。\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92-XXL.jpg\n▲劉樂妍強調,絕對會捍衛自己的名聲到底,對於造謠者一律提告。(組圖/翻攝自劉樂妍臉書)\n劉樂妍臉書全文(一):\n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停止過工作。我如果不是在商演,我就是在演戲。我只是都沒有演到什麼重要的角色。我一直把幫幫我愛神留在我的履歷裡面,當作我的重要經歷,那是因為那部電影代表台灣是威尼斯影展的正式競賽片,我因為那部電影走上了威尼斯的星光大道,那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你居然敢污衊我不實報導幫幫我愛神導演潛規則我?我向來尊重讀書人,我也尊敬記者。但是我發現大陸很多自媒體,根本就不配叫做記者,從來沒有訪問過我你寫那什麼東西?你知道你污衊的是誰嗎?你誣衊的不只是我!幫幫我愛神那部電影的導演是李康生監製是蔡明亮,你侮辱的是國際影壇上國際級的大師!你寫這種文章騙點閱率,你還是人嗎?\n胸部大是我的原罪,因為我什麼事都沒做,我就胸部這麼大了,那我沒辦法,我沒有辦法擺脫這件事情。別人怎麼看我?我不管,但是我知道我從來光明磊落。我從小到大一直以來,都告訴自己,我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立志永遠要當一個好人。我做事光明磊落。\n你還想侮辱我的爺爺奶奶,侮辱我引以為傲的軍人家庭。侮辱我引以為傲的爺爺奶奶,我爺爺奶奶就算再沒文化不識字,也教我要做一個好人,要懂禮義廉恥。\n我本來的願望是死在解放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牆上當烈士,那是我這輩子想死的願望,我想這麼死。\n但是士可殺,不可辱!\n我這輩子沒有做過任何不三不四的事情,我也還沒有嫁人。你用這樣可恨的字句文章污衊我的人格,\n我沒有空慢慢跟台獨火拼了\n因為我現在就要先跟你火拼到底。\n我平常不買名牌,不花錢,不代表我沒有賺錢。我只是比較節省,我想要在盡快北京買房子而且我想買全款。我只願意買一台5萬塊的車,但是我現在決定打官司,捍衛我的名譽,我願意打官司的費用無上限!\n今天是2017.12.17我人在台灣拍戲\n我12月22號,回到北京。12月22號那一天,如果我還看到,任何網路上的文章,自媒體或是大v所有有實名認證的,我不管你是轉發還是任何的水軍,還是任何的,我不知道你是哪來的,只要是對我有任何的人身攻擊污衊的不實的侮辱。製造謠言和散播謠言的一樣有罪。我全部都要告!走著瞧\n我是一個性格剛毅潑辣凶悍的女子,不信你們試試看\n我說任何話,做任何事我都用本名。因為我光明磊落,坦蕩盪。大丈夫敢做敢當。\n我昨晚想了一晚,可能會是誰?因為這一定是有人故意的,花錢找人所為。但是我得罪的都是小人,如果我的人生重新再來一次,我依然毫無猶豫撕的無怨無悔,因為只要我要撕的人,每個都是王八蛋。\n我從來不後悔,我做的每一件事情,跟每一個跟每一個我要翻臉的人,道不同本來就不相為謀,我從來不害人,但是小人會來害我。我一定把你抓出來\n劉樂妍臉書全文(二):\n我在大陸被人害了,有人漫天買水軍通稿發文,說我在台灣被潛規則上百次,本來他說是幫幫我愛神導演,然後我氣的要告,我說,幫幫我愛神,導演是李康生跟蔡明亮,他媽的惹錯人了,現在他的通稿新聞張全部改成我拍的第一部電影,地下秩序,說我在地下秩序被潛規則。地下秩序的女主角是潘慧如。地下秩序的導演是錢人豪,豪哥才剛有新電影,在大陸上映,京城81.他現在的女主角是阿嬌,拜託你帶一下腦子好不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n我至今一直把這兩部戲放在我的履歷上面因為我覺得很榮幸,很驕傲,他們這兩位導演,一個帶我入行,一個帶我進威尼斯。所以我一直放在我的人生履歷上,我認為這對我的生命來說是很重要的兩件事情,你造謠要用腦子啊!\n你地下秩序到底看過沒有?你知道地下秩序有多少女演員嗎?\n女一號是潘慧如女二號是林志穎的老婆,女F4還有三個人,我當時大概六十公斤。她們都比我漂亮,如果我在拍地下秩序有潛規則的話,也是先找他們不會先找我\n輪的到我嗎?白痴!\n沒腦子的豬!你看看你\n★ 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n" {"id":"7407918","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882242","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6\/2882242","normalized_crc32":"651173940","source":"8","created_at":"1513602723","last_fetch_at":"1513686060","last_changed_at":"1513606874","error_count":"0"} "中正路是否改名? 王定宇:德國不會有納粹路" "2017-12-18 21:07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a>╱即時報導\n「中正路」是否要改名?民進黨<\/a>台南市長參選人王定宇<\/a>今參加政論節目時指出,以促轉條例<\/a>來說,透過教育、檔案的了解,讓人民知道源頭是在歷史真相,就像德國不會有納粹路,所以不要以「技術問題」來成為威權的幫兇。\n6名民進黨台南市長參選人今受邀上電視政論節目,以抽籤方式輪流回答問題,其中,王定宇抽到「中正路改名」的題目,節目主持人直呼「題目有毒」,不過他笑著回應說「這沒有毒,這是好題目」。\n王定宇表示,先不要從轉型正義來看中正路是否要改名,他舉例,如果和朋友相約在台南市中正路互等,可能等三輩子都不會等到對方,因為到處都有中正路。他說,以促轉條例來說,透過教育、檔案的了解,源頭是在歷史真相,就如德國不會有納粹路。\n他說,台灣這個國家演變過程充滿艱苦,如果這個地方叫做「大目降」,這條路就叫「大目降路」也不錯,希望路名能回歸到與土地有關,雖然換路名就必須更換身分證、營業登記等,但這些都能夠過行政效能來進行,可以請戶政事務所到府服務更換,因此不要以「技術問題」來達到威權的幫兇。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35.jpe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7921","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2243","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66\/2882243","normalized_crc32":"2578607896","source":"8","created_at":"1513602725","last_fetch_at":"1513686063","last_changed_at":"1513606874","error_count":"0"} "空汙法霸王條款?龔明鑫、詹順貴同台備詢不同聲" "2017-12-18 21:11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49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行政院上週通過空汙<\/a>法修正草案,環團批評空汙法給予經濟部對排放規定具有會同權,是「霸王條款」。今天經委會質詢上,多名立委認為空汙法走回頭路,「乾脆空汙法主管機關改成經濟部好了」。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與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同台備詢,也做出不同的回應。\n龔明鑫會前先受訪表示,因為空汙議題跟經濟發展同等重要,所以現在空汙法設計是由環保署跟經濟部共同面對、討論問題。目前「會同」的運作狀況也還順利,因此修法延續下去。\n今天經委會上,立委徐永明<\/a>質疑「空汙法走回頭路」,主管機關環保署被架空,甚至是割地賠款,「乾脆空汙法主管機關改成經濟部好了」。黃偉哲也質疑,「為何一定要會同經濟部?」經濟部並非環保專業,空汙規定不應該是與環保署共同決定,「經濟部角色要自我節制」。\n龔明鑫表示,在工業園區管制的相關設計上,環保署與經濟部本來就要共同面對與討論,因為空汙法管到很多事業單位,所以現在的空汙法設計本來就是這樣。\n不過,同樣出席備詢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則無奈表示,環保署的立場一直都是希望都是採用「會商」,就是大家討論、不需要經濟部簽字同意,但經濟部仍堅持要「會同」。跨部會協調中環保署「一直有據理力爭」,但政院最後仍拍版「會同」,環保署基於行政倫理只能尊重。\n至於空汙法的修正是否會影響穩定供電?龔明鑫說,對於經濟部來說,「供電穩定是最優先的」。如果因為用煤量受到限制,不得不轉換成天然氣發電。在可能缺電的情況下,空汙法也對燃氣發電允許了一些彈性。\n徐永明問說,環保署敢否決嗎?詹順貴說,會研判是否因為燃煤電廠因為空汙問題需要降載,在這樣的情況下,環保署才會願意讓燃氣多一點彈性。\n" {"id":"7407936","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892","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892","normalized_crc32":"233159040","source":"15","created_at":"1513603218","last_fetch_at":"1513687622","last_changed_at":"1513614314","error_count":"0"} "3年沒人離職!范冰冰公司年終7位數起跳 員工結婚還送房"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藝人范冰冰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日前她在微博PO出與員工聚餐的模樣,絲毫沒有明星、大老闆的架子,而員工們也開心地對著鏡頭微笑,照片一出,引起熱議。就有大陸媒體整理出范冰冰工作室「3年沒員工離職」的原因,指出工作室的福利不但超級好,老闆范冰冰還將員工們當成真正的家人對待,難怪沒有人想離開。\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08\/21\/1018779-XXL.jpg\n▲大陸女演員范冰冰。(合成圖/翻攝自范冰冰微博)\n范冰冰PO出公司聚餐的照片,只見她開心地比出YA的手勢,與員工打成一片,不過事實上,范冰冰當天晚上還要坐飛機回國錄影,為了與員工見面,她願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看得出范冰冰與員工的好交情。根據陸媒《新浪》報導,范冰冰出手相當大方,年終獎金一年比一年高,據傳這兩年還有高達6、7位數的紅包,也就是一人至少能擁有1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5萬),另外還有出國旅遊、3C產品等獎勵。\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843-XXL.jpg\n▲范冰冰與員工一同開心聚餐。(圖/翻攝自范冰冰微博)\n工作室的福利不僅優渥,連員工的終身大事她也絕不缺席,有一名工作10年的資深員工要出嫁,范冰冰竟霸氣包下30桌,送上禮金、項鍊,甚至為新婚夫妻送上「新婚房」,她表示「今後我們工作室姑娘的婚禮我全包,妳們的人生我都管了」,看得出來范冰冰將工作室的員工們當成真正的家人看待。\n此外,「帶人先帶心!」范冰冰去年9月獲得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時,也將功勞歸功於團隊的夥伴們,在微博PO出與員工的合照,高調感謝「我將永遠與你們榮辱與共」、「你們不是宇宙無敵工作室,但卻是我心中最勇往無直的勇士」,句句道出她對員工們的真心,難怪沒有人想離開這溫暖的大家庭。\n" {"id":"7407943","url":"https:\/\/udn.com\/news\/story\/11565\/2882243","normalized_id":"udn.com\/news\/11565\/2882243","normalized_crc32":"1273138689","source":"8","created_at":"1513603270","last_fetch_at":"1513687024","last_changed_at":"1513607486","error_count":"0"} "空汙法霸王條款?龔明鑫、詹順貴同台備詢不同聲" "2017-12-18 21:11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49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行政院上週通過空汙<\/a>法修正草案,環團批評空汙法給予經濟部對排放規定具有會同權,是「霸王條款」。今天經委會質詢上,多名立委認為空汙法走回頭路,「乾脆空汙法主管機關改成經濟部好了」。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與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同台備詢,也做出不同的回應。\n龔明鑫會前先受訪表示,因為空汙議題跟經濟發展同等重要,所以現在空汙法設計是由環保署跟經濟部共同面對、討論問題。目前「會同」的運作狀況也還順利,因此修法延續下去。\n今天經委會上,立委徐永明<\/a>質疑「空汙法走回頭路」,主管機關環保署被架空,甚至是割地賠款,「乾脆空汙法主管機關改成經濟部好了」。黃偉哲也質疑,「為何一定要會同經濟部?」經濟部並非環保專業,空汙規定不應該是與環保署共同決定,「經濟部角色要自我節制」。\n龔明鑫表示,在工業園區管制的相關設計上,環保署與經濟部本來就要共同面對與討論,因為空汙法管到很多事業單位,所以現在的空汙法設計本來就是這樣。\n不過,同樣出席備詢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則無奈表示,環保署的立場一直都是希望都是採用「會商」,就是大家討論、不需要經濟部簽字同意,但經濟部仍堅持要「會同」。跨部會協調中環保署「一直有據理力爭」,但政院最後仍拍版「會同」,環保署基於行政倫理只能尊重。\n至於空汙法的修正是否會影響穩定供電?龔明鑫說,對於經濟部來說,「供電穩定是最優先的」。如果因為用煤量受到限制,不得不轉換成天然氣發電。在可能缺電的情況下,空汙法也對燃氣發電允許了一些彈性。\n徐永明問說,環保署敢否決嗎?詹順貴說,會研判是否因為燃煤電廠因為空汙問題需要降載,在這樣的情況下,環保署才會願意讓燃氣多一點彈性。\n" {"id":"7407947","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38.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38","normalized_crc32":"2155201398","source":"4","created_at":"1513603337","last_fetch_at":"1513687747","last_changed_at":"1513607113","error_count":"0"} "一生為了家人而活 SHINee鐘鉉:我並不幸福" "2017年12月18日 21:17\n\n \n\r\n記者楊奇/綜合報導\n\r\n南韓人氣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8日下午驚傳自殺,在送院途中已經不幸死亡的新聞,震驚南韓演藝圈,有粉絲想起過去他曾在節目中提到,自己會有「壓力大到不行」的時刻,且曾和母親談心過,以前總覺得「家人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但捫心自問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感覺幸福。\n\r\n ►看更多【SHINee鐘鉉自殺死亡】相關新聞<\/a>\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8.jpg\n\r\n\n\r\n \r\n▲鐘鉉曾在節目上提到,曾以為「家人幸福就是我幸福」,後來才發覺自己並不感覺快樂。(圖/翻攝自愛奇藝)\n\r\n鐘鉉2016年在綜藝節目《非首腦會談》中提到,自己偶爾會有「壓力大到不行」的時刻,過去他總覺得「家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但和母親談心過後,他問自己「我幸福嗎?」卻得到「好像並非如此」的答案,事後慢慢覺得,不僅要讓家人快樂,「我也要享受其中,才算是真正的幸福」。\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37.jpg\n\r\n▲鐘鉉對於歌手這個職業,其實相當沒有安全感。(圖/翻攝自SHINee官方臉書)\n\r\n另外,鐘鉉雖然才27歲,但他對未來非常擔心,曾透露覺得當歌手「收入很不穩定」,讓他很沒有安全感,沒想到18日下午就傳出憾事。他在自殺前曾傳訊給姊姊,寫道:「一直以來都很辛苦,送我走吧!希望能對我說聲辛苦了,這是最後的問候。」他和姊姊感情非常好,還曾被說過是「姊姊傻瓜」,不料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也是給了姊姊。\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91.jpg\n\r\n▲鹿晗、Nichkhun都發文哀悼。(圖/翻攝自nichkhun推特、鹿晗微博)\n\r\n曾經與鐘鉉同一公司至少3年的鹿晗,得知死訊後在晚間7點半於微博發文,簡短寫下「不敢置信。一路好走」,並讚揚鐘鉉是「最好的主唱」,以三個祈禱合十的手勢與蠟燭符號為舊同僚祈福。2PM雖然與SHINee分屬不同公司,但兩團都是在2008年出道,一起創下的KPOP盛世讓許多資深迷妹們依舊十分懷念,2PM成員Nichkhun知道鐘鉉的消息之後,也在自己的推特寫「Rest In Peace」,Jun.K更是打出「心好痛」,說鐘鉉「帶給大家這麼開朗的外貌下,有多少煩惱跟痛苦呢?請安息」。\n\r\n●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 {"id":"7407953","url":"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712180315-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15-1","normalized_crc32":"1326404198","source":"3","created_at":"1513603343","last_fetch_at":"1513687499","last_changed_at":"1513610716","error_count":"0"} "公司法修正草案 助新創公司吸引投資" "發稿時間:2017\/12\/18 21:09\n最新更新:2017\/12\/18 22:25\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63263393.jpg\n公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拍板,主要有8大重點,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允許公司發行無票面金額股(股票上不載明每股金額),便利新創事業吸引早期資金;公司可一年分派兩次盈餘,期中分派現金股利由董事會決議即可,不需經股東會決議。中央社製表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廖禹揚台北18日電)公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拍板,其中為打造友善創新及創業環境,允許公司發行無票面金額股,放寬閉鎖性公司限制,使經營更具彈性等,有助吸引投資,同時維持一定持股。\n\n行政院長賴清德今天與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討論後,拍板公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友善創新創業環境為一大修正要點,做法包括公司得發行無票面金額股,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得分派兩次盈餘,及鬆綁閉鎖公司經營相關條文等。\n\n經濟部商業司長李鎂表示,草案中允許所有公司審酌後擇一發行票面金額股或無票面金額股,但只有非公發公司可選擇將票面金額股轉為無票面金額股,公發公司只能維持票面金額股;如果發行無票面金額股的非公發公司,未來轉為公發公司時,可選維持發行無票面金額股。\n\n李鎂表示,無票面金額股價格是由公司及投資人共同決定,新創公司創立人可先以低價取得多數股權,後再與其他投資人協商面額,以避免大量外資進入時,失去公司多數股份狀況。\n\n此外,由於一開始股價較便宜,獲利後成長快,也有助吸引投資人提早進場,新創公司爭取投資更有利。\n\n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鬆綁公司一年可分配兩次盈餘,被稱為「股王條款」的相關條文,也被列為友善創新創業環境做法。\n\n李鎂說,投資一家公司賺錢後,半年就可回收盈餘,跟一年後才能回收相比,投資人會覺得「先拿到錢比較安心」,開放一年可分派兩次盈餘,有助提高投資意願;此外,盈餘分為兩次分派,可避免公司一次性大筆金流流出,減輕公司負擔。\n\n鬆綁閉鎖性公司相關規定部分,包括一年可按季發放盈餘,使投資人及公司資金調度更具彈性;董事、監察人選舉允許公司自行設計選舉方式,不必按股權比例分配當選董事席次,讓新創公司在招募投資時,也能維持對公司經營的掌控權。1061218\n" {"id":"7407958","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2180317-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17-1","normalized_crc32":"1284212232","source":"3","created_at":"1513603829","last_fetch_at":"1513687988","last_changed_at":"1513607542","error_count":"0"} "打破禁忌 中方聆聽美方因應北韓對策" "發稿時間:2017\/12\/18 21:18\n最新更新:2017\/12\/18 21:42\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22037032.jpg\n美國國務卿提勒森日前透露,美國和中國大陸已討論過,一旦北韓崩解美軍將如何進入北韓。(中央社檔案照片)\n(中央社北京18日綜合外電報導)這是一種中國長期以來拒絕的會談:美國高官告訴中方代表,一旦神密國度北韓崩解,美軍將如何進入北韓。\n\n法新社報導,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日前透露,美國和中國已進行過這樣的討論。如果屬實,這意味中國受到壓力要控制韓戰盟友北韓,政策出現重大改變。\n\n多年以來,中國始終拒絕接受美方請求,討論北韓的可能崩解。但是提勒森上週表示,美國和中國軍方高層終於會晤討論這個一度是禁忌的議題。\n\n提勒森指出,在雙方的討論中,涉及一些極端的議題:難民越過邊界湧入中國境內、美軍攻入北韓,以及美軍一旦成功阻止核武流入危險分子手中後即撤離。\n\n這番揭露沒有受到太多注意,因為被提勒森表態美國願意無條件和北韓談判的談話所掩蓋,但數天後提勒森又改口了。\n\n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中國長期拒絕美國請求,不願討論北韓發生戰爭後伴隨而來的種種情況,是因為中方「評估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不穩定事件」。\n\n她指出:「他們擔心會談可能會走漏消息,平壤會知道,他們和北韓的關係將會惡化,變成敵對。」\n\n中國外交部不願證實提勒森揭露雙方會談是否屬實,發言人只說:「你可能要問他本人,才能知道他發言的意義和企圖 。」\n\n北京大學中美關係專家王棟堅稱,提勒森的談話一定是計謀,以便向平壤「施壓」,讓平壤相信北京和華盛頓「準備攜手合作」。\n\n但王棟懷疑提勒森對於會談的描述,他說:「我不認為中國會自發地和美方討論此一問題。」\n\n他堅稱,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美國片面表達立場,我們總不能摀住某人的嘴,不讓他們說」。(譯者:中央社嚴思祺)1061218\n\n延伸閱讀》戰爭後的代價:美國若贏北韓 重建費達3兆美元<\/a>\n" {"id":"7407959","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4980.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4980","normalized_crc32":"3690308690","source":"4","created_at":"1513603835","last_fetch_at":"1513688918","last_changed_at":"1513666816","error_count":"0"} "共軍十九大後9度繞台 總統府:全面掌握!縝密研判情勢"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n\r\n共軍18日上午,再度自巴士海峽經日本宮古海域返回原駐地,繞經我東部海域,這是共軍在十九大後第9度繞台。對此,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國防部都有嚴密監控,而相關情勢,國安單位也有相當即時且全面掌握。\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6\/d2996625.jpg\n\r\n▲總統蔡英文。(圖/總統府提供)\n\r\n國防部17日才秀出照片,指出中共空軍運8、遠干及電偵型機再度出動執行「遠海長航」訓練,由巴士海峽經宮古水道飛返原駐地,而馮世寬也第一時間進入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聽取海、空情報告,指示確實監控共機活動,按規定派遣機、艦監偵與應處,確保我國海、空域安全。\n\r\n沒想到才間隔一天,共軍18日上午再次自巴士海峽經日本宮古海域返回原駐地,繞經我東部海域;這也成為共軍在十九大後,第9度繞台行動。\n\r\n▼中共空軍運8 遠干及電偵型機由巴士海峽經宮古水道飛返原駐地。(圖/國防部提供)\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4\/d2994790.jpg\n\r\n對此,黃重諺下午於記者會上表示,有關中國軍機最近的活動,區域間不只是台灣,在其他國家防空識別區也有類似的行動;但是,總體而言,我國防部都有嚴密監控,相關情勢方面,國安單位也有相當即時且全面的掌握。\n\r\n黃重諺強調,國安單位有縝密的研判各種情勢,包括預警等;而在國防上,應該佈署跟整備的應處措施也都確實到位,「確保國家安全無虞,可以請國人放心。」\n\r\n另外,黃重諺也呼籲,維持兩岸跟區域間的和平穩定,是兩岸雙方共同責任跟目標,類似升高軍事態勢,可能對區域安定跟安全、可能造成衝擊與傷害,都不是負責任的作法,也不是國際社會所樂見。\n\r\n黃重諺表示,過去這段時間當中,根據普遍民意與國內共識,致力於維持兩岸間的和平穩定關係,持續與對岸釋出善意,期盼透過雙方良性互動,化解對立跟分歧。\n\r\n▼中共空軍運8 遠干及電偵型機由巴士海峽經宮古水道飛返原駐地。(圖/國防部提供)\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4\/d2994793.jpg\n" {"id":"7407962","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43\/2882264","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43\/2882264","normalized_crc32":"2072120651","source":"8","created_at":"1513603868","last_fetch_at":"1513687058","last_changed_at":"1513607789","error_count":"0"} "尾牙餐費、摸彩獎品 怎麼報稅?" "2017-12-18 21:30經濟日報 記者蘇秀慧<\/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2\/435250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歲末年終,不少公司已陸續舉辦尾牙<\/a>聚餐犒賞員工,並準備禮金或禮品摸彩,炒熱氣氛,尾牙餐費、摸彩獎品如何列報費用、扣繳,各有不同,南區國稅局<\/a>提醒企業留意相關規定,以免違規受罰。\n2017已進入倒數,尾牙、聖誕、跨年、春節過年將接踵而來,近來不少公司行號已陸續舉辦尾牙聚餐犒賞員工;南區國稅局表示,營利事業歲末尾牙宴請全體員工聚餐,按勞動部規定,屬事業主慰勞員工一年來辛苦所舉辦的活動,非一般由職工福利委員會主辦的聚餐活動,不宜動支職工福利金,應在營業費用的其他費用項下列支。\n為了炒熱尾牙氣氛,營利事業多準備豐富的禮金或禮品進行摸彩活動,習慣上營利事業為了生意上的交際應酬需要,對於往來廠商所舉辦的尾牙聚餐活動,多會出資認捐尾牙餐費或捐助摸彩品獎項;南區國稅局指出,認捐尾牙餐費或捐助摸彩品獎項,則由受贈廠商列入其他所得,併入營所稅課稅。並由捐助廠商的扣繳義務人,即負責人填報以受贈廠商為所得人的其他所得免扣繳憑單,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n至於員工參與公司舉辦尾牙摸彩活動的中獎獎金或實物獎品,南區國稅局說,屬於所得稅法的「機會中獎獎金或給與」,應依各類所得扣繳率標準規定辦理扣繳;如中獎人屬中華民國境內居住的個人,扣繳單位在給付時須按給付總額扣取10%稅款<\/a>。惟每次應扣繳稅額不超過新台幣2,000元者,可免予扣繳稅款,但仍應於次年1月底前列單申報。\n如中獎人屬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的個人,扣繳單位於給付時不論金額多少都應按給付總額扣取20%稅款。\n南局國稅局舉例,摸彩如給付實物獎品,如中獎人獲得電視機一台,則應以該獎品購入統一發票所載金額辦理扣繳。該局提醒營利事業的扣繳義務人應留意上述規定,以免違規受罰。\n" {"id":"7407964","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882258","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39\/2882258","normalized_crc32":"787186500","source":"8","created_at":"1513603868","last_fetch_at":"1513687060","last_changed_at":"1513607790","error_count":"0"} "大陸公司發現金股利 非屬海外所得要繳稅" "2017-12-18 21:25經濟日報 記者蘇秀慧<\/a>╱即時報導\n甲君取得在大陸地區公司的現金股利<\/a>,及以資本公積金配發的股票,甲君主張其投資地在香港,且以港幣交易,為海外所得,但南區國稅局<\/a>以該公司的設立登記成立地點在大陸地區,故獲配的股利應認定為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而非海外所得,因甲君未申報該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致遭補稅處罰。\n財政部表示,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應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申報所得稅<\/a>。\n南區國稅局查核104年度綜合所得稅案件時,納稅義務人甲君誤認大陸地區來源所得為海外所得,致漏未申報營利所得30萬餘元,除補徵稅額6萬餘元,並處罰鍰1萬餘元。\n依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來源所得計入個人基本所得額申報及查核要點規定,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是指所得稅法規定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來源所得以外之所得。\n又依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台灣地區人民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將所得發生處所名稱、地址及所得總額詳細填列,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但其在大陸地區已繳納之稅額,得自應納稅額中扣抵。\n南區國稅局指出,納稅義務人甲君取自銀行受託信託財產專戶的營利所得,其所得是獲配自設立登記地點在大陸地區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現金股利及以資本公積金配發的股票,雖然甲君主張其投資地在香港,且以港幣交易,應為海外所得,惟因前述公司的設立登記成立地點在大陸地區,故獲配的股利應認定為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而非海外所得,甲君未申報該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致遭補稅處罰。\n國稅局呼籲,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於每年5月綜合所得稅申報期間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申報,以免受罰。\n" {"id":"7407968","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70\/2882266","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70\/2882266","normalized_crc32":"1194781601","source":"8","created_at":"1513603872","last_fetch_at":"1513687135","last_changed_at":"1513607790","error_count":"0"} "以愛為名 設計師珠寶歲末綻光芒" "2017-12-18 21:30聯合報 記者陳若齡<\/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5.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歲末時分充滿佳節溫馨氣氛,高級訂製珠寶<\/a>設計師不約而同以愛為名,發表新作或響應慈善,讓人透過珠寶藝術感受愛與祝福。\n系出江蘇無錫名門的珠寶設計師楊傳菱(Linda Yang),擁有美國帕森設計學院、法國高級服裝工會學院碩士等學位,並於華人名流圈從事高級訂製珠寶20多年,美學底蘊深厚的她,不僅提供客製珠寶,也在走訪家族建築「雲薖園」後,推出系列融合東西建築園林美學的高級珠寶。2014年更在朋友鼓勵下推出GLY首飾品牌,延續高訂珠寶工藝,並以「Glow in Love for Yourself在愛裡為自己綻放光芒」為精神,價位從1000元至3萬元不等,讓珠寶能每天配戴,讓女性充滿自信。\n有別高訂珠寶的珍稀寶石及華麗繁複,GLY飾品設計多是幾何造型,並融入logo或LOVE字樣,簡潔又充滿祝福意涵,因此深受市場青睞,月前還為亞洲皮草設計大賽(Asia Remix 2017)推出特定皮草配飾系列。GLY目前主要由官網販售(www.glylindayang.com)\n,或與如時裝設計師陳季敏「JAMEI CHEN另空間」的耶誕市集、精品巧克力店等特定主題店合作展售,明年5月將於新光三越A8開快閃店。\n另一位設計師溫婉心,其高級珠寶品牌Chara Wen也因愛與傳承意涵而創立,除了珠寶設計都鑲有心形紅寶石印記外,也積極響應慈善活動,上個月於香港名流年度盛會「香港癌症基金會慈善晚宴」展演大秀,並捐贈一只名為「愛的禮物」、鑲嵌20.33克拉的紅碧璽的戒指作為拍品,拍出金額皆捐助癌症服務經費,女星吳佩慈、周汶錡也都現身拍賣晚宴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0.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1.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3.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6.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7.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8.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79.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7969","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70\/2882262","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70\/2882262","normalized_crc32":"1079717816","source":"8","created_at":"1513603872","last_fetch_at":"1513687136","last_changed_at":"1513607791","error_count":"0"} "薑餅屋、麋鹿…好Q萌 飯店耶誕樹比高比搶眼" "2017-12-18 21:28聯合報 記者羅建怡<\/a>╱即時報導\n耶誕鐘聲響起,各家星級飯店的大廳變身銀白世界,耶誕樹或繽紛或閃耀,早早成為IG打卡熱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今年最上鏡的耶誕樹!\n絕配─耶誕樹與薑餅屋\n耶誕樹與薑餅屋,是耶誕的絕對好搭檔。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今年以紅與金為主題,創意打造吸睛的耶誕布景,包含11顆色彩鮮豔的耶誕樹以及位於大廳的巨型薑餅屋;400片的薑餅堆疊一座高達290公分的造型薑餅屋。\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8.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台北君悅酒店大廳也有直徑6公尺、高約3層樓的巨型聖誕樹,集結一萬多個主題飾品、八萬多顆閃亮燈飾,不僅營造最溫馨幸福的節慶氛圍,也是遊客拍照一大熱點,另外,一樓Baguette禮品烘焙坊也特別搭造一棟巨型薑餅屋,以500多片薑餅磚、185公斤的薑餅與148公斤糖霜,耗費60小時製成。\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7.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閃耀─紫色光最搶眼\n2018 Pantone代表色「紫外光」也走進耶誕樹林。大倉久和大飯店的耶誕樹採用紫色光,間錯搭配金銀色系,在優雅中同時與未來接軌。長榮鳳凰酒店(礁溪)迎接2018年的主題也是璀璨紫金,跳脫耶誕節過往的紅綠溫暖色系,以紫金閃亮的繽紛,在夜晚中更加耀眼。\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3.jpg&x=0&y=0&sw=0&sh=0&sl=W&fw=40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0.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台北萬豪酒店及台北西華飯店則是從美國引進總共12顆「弗雷澤冷杉」(Fraser Fir)裝飾於大廳、餐廳等區域。深色冷杉帶著怡人清香,並以白、金兩色優雅妝點,眼與鼻都飽足。\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6.jpg&x=0&y=0&sw=0&sh=0&sl=W&fw=40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節能─LED變主角\n耶誕呼應節能風,今年的耶誕樹LED燈變主角,更有甚者,耶誕樹只有燈,見不著樹影。\n圓山飯店大廳中央矗立6米高的巨型耶誕樹,採用與飯店相同的金與紅兩色,9千個LED燈加上3千個國外進口飾品點綴,樹前還有一隻2公尺高、栩栩如生的麋鹿,是最Q打卡點。\nW飯店今年以會旋轉的彩色耶誕樹作為主視覺,透過特殊照明,讓彩色葉片在旋轉時產生不同的光影變化,最是獨特。\n礁溪寒沐酒店大廳近6米的大型木製耶誕樹,跳脫一般耶誕燈飾,在樹形中直接嵌入直條形金黃色的LED燈,象徵樹木從根部吸收養分後,向上傳遞生生不息的能量,此由24個工匠,費時874小時完成製作,將170片木材數位雷射切割成形,搭配3047顆LED燈,幻化297種的燈光變化。\n台北天成飯店也以164顆燈泡打造出金光閃耀的耶誕樹。君品酒店則在12月24日平安夜當天傍晚點燈,大走復古風。台北花園大酒店選擇以三角型做為耶誕樹的主體,再以貴族感十足的金來做點綴,展現簡約奢華。\n最奢華─銀白世界降臨\n最銀白的耶誕,今年落在台北文華東方酒店。華麗典雅的酒店大廳繽紛妝點上浪漫的銀白耶誕樹,仔細瞧,白雪皚皚的大地中還有可愛療癒的小狐狸、小兔子和貓頭鷹們穿梭在其中,為寒冷的冬季注入蓬勃生氣和溫馨暖意。\n若論及創意,天成文旅─回行旅以古早遊戲「俄羅斯方塊」的裝置藝術變身耶誕樹,原本不規則的外型顯露出尖錐形狀,再掛上銀白色蝴蝶結與金紅色圓球,歡鬧氣氛即刻顯現;樹上還有白鷺鷥「啾比」娃娃,超級卡哇伊。\n台南老爺行旅有3間木作小屋,外圍的玻璃帷幕以飄降的點點雪花搭配俏皮馴鹿、耶誕老人及耶誕樹;被網友稱「最潮打卡點」的富藝旅台北大安,請來愛爾蘭的藝術家<\/a>Debbie Smyth,運用各式的線材與釘子創作「天使翅膀」、「麋鹿角」,還有台灣藝術家游文富以白色羽毛、竹編打造「白色耶誕樹」。\n年輕潮飯店台北趣淘漫旅則大玩虛擬AR,不來「真」的耶誕樹。高雄中央公園英迪格酒店的耶誕也沒有樹,而是象徵高雄的貨櫃,同樣展現耶誕風。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3.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5.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6.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7.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8.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59.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1.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65.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7972","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5041-260410","normalized_id":"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5041\/260410","normalized_crc32":"2991746128","source":"2","created_at":"1513603958","last_fetch_at":"1513689664","last_changed_at":"1513607734","error_count":"0"} "膨風被拆穿!中國賈伯斯美國造車廠 遭曝淪蚊子館" "明年開戰?喔不!\r\n \r\n \r\n \r\n 名家-「美國優先」狠招 挑戰陸強國謀略\r\n \r\n \r\n \r\n 《大陸產業》貴州茅臺:未來兩到三年出現技改擴建集中期\r\n \r\n \r\n \r\n 《基金》油價走揚,原油ETF再拉高\r\n \r\n \r\n \r\n 《國際金融》提升交易安全及透明,南韓區塊鏈產業協會發布同業規範" {"id":"7407974","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5051-260407","normalized_id":"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5051\/260407","normalized_crc32":"576118001","source":"2","created_at":"1513603958","last_fetch_at":"1513689776","last_changed_at":"1513607736","error_count":"0"} "影》柯文哲執政三週年 定調「光榮城市」迎戰對手" "我國參與WTO第11屆部長會議 積極推動電子商務\r\n \r\n \r\n \r\n 《經濟》WTO部長會議,我與70國倡議推動電商\r\n \r\n \r\n \r\n 「208專案」兩戶違建仍未自拆 柯P:強拆會有配套\r\n \r\n \r\n \r\n 民調滿意度51% 柯P:認真做人家自然知道\r\n \r\n \r\n \r\n 李富城恐怖預測:行政院若這樣做 失業率將大幅提高!" {"id":"7407991","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11.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11","normalized_crc32":"3416201552","source":"4","created_at":"1513604424","last_fetch_at":"1513688921","last_changed_at":"1513608092","error_count":"0"} "搭Uber車程8公里…20分鐘噴44萬!他慘收天價車資 客服:帳沒錯啊" "\/\/cdn2.ettoday.net\/images\/2997\/2997443.jpg\n\r\n▲男子搭Uber約20分鐘、8公里的車程,車資竟然是加拿大幣1萬8518.5元(約新台幣43萬元)。(合成圖/記者洪聖壹攝、翻攝自@The_Hish推特)\n\r\n國際中心/綜合報導\n\r\n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天價?加拿大一名男子薩拉瑪(Hisham Salama)在推特上崩潰表示,他搭Uber約20分鐘、8公里的車程,沒想到車資竟然是加拿大幣1萬8518.5元(約新台幣44萬元),APP內的信用卡直接扣款,向Uber客服人員反映還稱「收費沒有問題」,讓他超傻眼。\n\r\n綜合媒體報導,薩拉瑪在12月8日搭Uber到醫院探望朋友,約20分鐘、8公里的車程,察看收據發現收了加拿大幣1萬8518.5元(約新台幣44萬元),他以為是系統出錯而不以為意,沒想到當他確認信用卡刷卡紀錄,還真的被扣了這麼多錢!\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44.jpg\n\r\n▲聯繫Uber客服人員,還認定天價收費完全沒有問題。(圖/翻攝自@The_Hish推特)\n\r\n薩拉瑪立即聯繫Uber客服人員,對方確認搭車起點與終點、以距離計算車資後,還認定天價收費完全沒有問題。他聽聞後笑得無可奈何,不知道為什麼這趟車資竟然這麼貴。\n\r\n於是薩拉瑪在推特上公布此事,稱「Uber在2017年犯了最大的錯誤」,提及Uber官方帳號,引起了許多網友熱烈迴響,Uber這下才認錯並退款,補償乘車券給他。但薩拉瑪認為,Uber第一時間不處理,還要用戶透過網友「關心」這件事情才給予應有的回應,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n" {"id":"7407996","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90","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90","normalized_crc32":"3794383515","source":"15","created_at":"1513604425","last_fetch_at":"1513688843","last_changed_at":"1513615414","error_count":"0"} "若中共武力犯台 美學者:台灣人很耐打可久撐"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n近期中共軍機繞台已成常態,對台威脅不斷升高,中國大陸駐美公使李克新日前更恫嚇「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武力統一台灣之時」,顯示中國仍未放棄武統台灣,著有《中共攻台大解密》一書的美國學者易思安(Ian Easton)最近接受專訪分析中共解放軍攻台計畫,認為解放軍最有可能從桃園海灘登陸,一旦戰爭爆發,相信台灣人會很耐打,且可以撐很久。\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1\/09\/1129517-XXL.jpg\n▲《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易思安。(圖/中央社)\n美國智庫「2049計劃協會」(Project 2049 Institute)研究員、《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易思安(Ian Easton),最近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分析,若解放軍攻台,將依封鎖轟炸、兩棲登陸、島上作戰3階段實施,但須動原非常大規模的部隊,且執行起來非常複雜。\n易思安指出,台灣有14處可以登陸的海灘,最有可能被攻擊的是桃園海灘,「就是從台北到桃園機場那邊,因為這邊有海灘,有機場,還有港口,地理位置也蠻適合解放軍的作戰計畫。」不過易思安說,台灣也很清楚這些地區容易登陸,所以早就布署各部隊及特種部隊嚴陣以待。\n至於若解放軍攻台,台灣能撐多久?易思安認為,相信台灣人能撑很久,「因為台灣的領導人很有決心,台灣的軍人也很有決心。」他說,萬一中國侵略台灣,他認為台灣人會很耐打,「因為台灣每年都被平均6個颱風侵襲,又有很多地震,還有台灣人在國際社會上經常被侮辱。台灣是一個國家,可是其他國家不承認。這是一種侮辱。所以我覺得台灣人是很能忍耐、很厲害的。」\n而解放軍如何對台進行「斬首戰」?易思安指出,中共內部文件確實有計畫提到,侵台時希望能暗殺台灣總統和其他領導人,可能利用特種部隊暗殺或用飛彈攻擊,但台灣的情報能力很強,總統也被保護得很好,斬首戰應該不會成功。\n易思安還透露,中國對外宣稱台灣很弱,放話可在2至3天內拿下台灣,但內部認為的卻完全不一樣,「解放軍自己研究過,他們組織了很多軍演,他們自己覺得還沒有準備好。他們看了中華民國的國軍,他們還蠻佩服的。比較起來(中華民國國軍)訓練很好,因為有美國的協助。他們(國軍)的武器、裝備、都比我們(解放軍)的好,所以如果我們(解放軍)要打他們的話,我們(解放軍)需要自己有準備好。」\n至於兩岸開打的結果,易思安認為有4種可能,分別是「你活我死」、「你死我活」、「兩個都活」、「兩個都死」,但不論是哪一種結局,都是一場悲劇。\n" {"id":"7407999","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2180317-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firstnews\/201712180317-1","normalized_crc32":"3412328645","source":"3","created_at":"1513604445","last_fetch_at":"1513688600","last_changed_at":"1513608150","error_count":"0"} "打破禁忌 中方聆聽美方因應北韓對策" "發稿時間:2017\/12\/18 21:18\n最新更新:2017\/12\/18 21:42\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22037032.jpg\n美國國務卿提勒森日前透露,美國和中國大陸已討論過,一旦北韓崩解美軍將如何進入北韓。(中央社檔案照片)\n(中央社北京18日綜合外電報導)這是一種中國長期以來拒絕的會談:美國高官告訴中方代表,一旦神密國度北韓崩解,美軍將如何進入北韓。\n\n法新社報導,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日前透露,美國和中國已進行過這樣的討論。如果屬實,這意味中國受到壓力要控制韓戰盟友北韓,政策出現重大改變。\n\n多年以來,中國始終拒絕接受美方請求,討論北韓的可能崩解。但是提勒森上週表示,美國和中國軍方高層終於會晤討論這個一度是禁忌的議題。\n\n提勒森指出,在雙方的討論中,涉及一些極端的議題:難民越過邊界湧入中國境內、美軍攻入北韓,以及美軍一旦成功阻止核武流入危險分子手中後即撤離。\n\n這番揭露沒有受到太多注意,因為被提勒森表態美國願意無條件和北韓談判的談話所掩蓋,但數天後提勒森又改口了。\n\n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中國長期拒絕美國請求,不願討論北韓發生戰爭後伴隨而來的種種情況,是因為中方「評估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不穩定事件」。\n\n她指出:「他們擔心會談可能會走漏消息,平壤會知道,他們和北韓的關係將會惡化,變成敵對。」\n\n中國外交部不願證實提勒森揭露雙方會談是否屬實,發言人只說:「你可能要問他本人,才能知道他發言的意義和企圖 。」\n\n北京大學中美關係專家王棟堅稱,提勒森的談話一定是計謀,以便向平壤「施壓」,讓平壤相信北京和華盛頓「準備攜手合作」。\n\n但王棟懷疑提勒森對於會談的描述,他說:「我不認為中國會自發地和美方討論此一問題。」\n\n他堅稱,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美國片面表達立場,我們總不能摀住某人的嘴,不讓他們說」。(譯者:中央社嚴思祺)1061218\n\n延伸閱讀》戰爭後的代價:美國若贏北韓 重建費達3兆美元<\/a>\n" {"id":"7408002","url":"https:\/\/udn.com\/news\/story\/7001\/2882040","normalized_id":"udn.com\/news\/7001\/2882040","normalized_crc32":"841764483","source":"8","created_at":"1513604508","last_fetch_at":"1513687537","last_changed_at":"1513651939","error_count":"0"} "國體法/57%協會採取直選 林德福:越多越好" "2017-12-18 21:32中央社 台北18日電\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1\/29\/98\/4300164.jpg&s=Y&x=0&y=97&sw=1280&sh=853&sl=W&fw=1050&exp=3600\n全台72個特定體育團體(單項協會),已有41個協會理事長改選將採取會員直選,比例已達57%。體育署長林德福受訪時強調,他希望有更多協會一起加入直選行列,越多越好。\n總統蔡英文曾在今年10月宜蘭全國運動會致詞時表示,要推動「金牌入股計畫」,希望全民登記加入自己關心的運動協會,一起成為金牌的推手、金牌的功臣。\n國體法修正案在9月20日蔡總統公布後,72個單項協會需在明年3月20日以前完成改選,而「會員直選」也是蔡總統「金牌入股計畫」中的其中一環,林德福受訪時重申:「如果有更多協會願意開放直選,不僅能讓大家看到協會的胸襟與氣度,也能再次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支持。」\n雖然目前72個單項協會當中,僅11個協會章程已通過體育署審查,不過林德福強調,11個協會是所有程序都已完備,若包含還未行文、但已通過審查的協會總數則達41個,且這些協會全部都表態願意採取「會員直選」,裡面不乏像棒協<\/a>、泳協與足協類似具有指標性的協會。\n此外,體育署推動的線上預報名專區,將於12月20日晚間9時關閉,林德福透露,下午體育署召開說明會同時,又有新的協會表態願意接收體育署線上預報名系統的會員,目前已有45個協會表態,將體育署的線上預報名系統視為招收會員的唯一窗口。\n" {"id":"7407808","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777","normalized_id":"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777","normalized_crc32":"4062268621","source":"17","created_at":"1513600339","last_fetch_at":"1513686115","last_changed_at":"1513604172","error_count":"0"} "中國人遊台北、台中與高雄列7點感想,還說原來「不過如此」" "最近有一名暱稱為「靈魂出竅的小王子」的中國網友,在中國論壇網站「天涯論壇<\/a>」發表文章,分享他在今年4月來台灣自由行的感想。該網友表示,他們一家人去了台北、高雄與台中等三個城市,但他最後的結論只有四個字「不過如此」,並列出七項原因來說明。\n 中國網友眼中的台灣:東西只學表面、生活過得很苦 該名中國網友還有提到台灣讓他覺得好的地方,服務業態度都很不錯,尤其是酒店和購物商場,同時對服務業的薪資待遇感到驚訝,他特別提到公車司機每個月有5.5萬至7萬元,比中國還要高。再來就是對台灣的標誌印象深刻,例如公園會有「遛狗繫狗鍊,隨手清狗便」,認為這些非常人性化。\n 不過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該網友對台灣的批評,洋洋灑灑一共寫了七大點:\n 1.城市建設真的很落後。高雄和台中的高樓大廈寥寥無幾,台北和大陸二線城市差不多,感覺還沒有大連發達,抱歉了大連。\n\n 但日前中國傳出,為了維持北京的首都功能,進行「清理低端人口<\/a>」的舉動,強制清除市區的住商混合建築,起因只是一場火災,估計有超過10萬人受影響。而有一名藝術家華湧<\/a>,因為拍攝低端人口的現場,在15日遭中國官方逮捕。\n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AANLZ4f\/\/\/yH5BAAA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n2.物價頗高。無論吃飯和購物,普遍給我的感覺是物價比北京高10%左右,便當相對便宜。\n 3.支付太落後了。且不說能用微信和支付寶的店鋪寥寥無幾,在一些蛋糕房連卡都刷不了,我們四個人帶了3萬多現金(新台幣),以為能刷卡,結果玩到第六天,錢就花光了,非常悲催。\n 行政院有關部門正積極發展並推動行動支付業務<\/a>,除了金管會訂定推動電子支付五年倍增計畫,希望在2020年將國內電子支付比重拉高至52%,行政院長賴清德更希望2025年時「行動支付」使用率能達到90%。但也有業者指出<\/a>,若沒做好個資盤點、個資文件加密、記錄軌跡資料等個資控管工作,恐怕會被詐騙集團找到行動支付的漏洞、趁虛而入。\n 4.好吃的太少了。都說台灣的夜市好吃,我們去了6個夜市,逢甲夜市、士林夜市都去了,好吃的小吃真的不多,而且吃了好幾天的夜市,感覺東西都差不多。香腸和蓮霧還不錯,挺好吃的。滷肉飯也吃了,去了一家很火的店,給我們統一的感覺就是一般般。\n 5.很多東西沒有學到家。台灣路邊的垃圾桶很多,政府希望一是減少製造垃圾,二是把垃圾帶回家,垃圾清理要收費的。在大學和地鐵站能看到垃圾桶,也是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類,但我看了一下,兩類桶裡的垃圾都差不多,大家都是亂扔的。垃圾分類應該是像日本學的,但只學了個表面而已。\n\n\n 6.感覺人民過的很辛苦。我們在台北坐地鐵,遇到一個大叔,在地鐵車廂裡打電話,聲音超級大,說什麼我現在電話費都快繳不起了,你們是不是希望我現在就去死啊!\n 7.政治環境不穩定。打開電視,基本上各個頻道都是各種政黨互噴。\n 山東招遠巿民王江峰<\/a>,今年4月在微信上稱習近平和毛澤東為「包子」、「毛賊」被捕,原本被判刑2年,最後被縮減至22個月。他對於微信言論招致如此嚴厲處罰感到震驚,當庭痛哭流涕,他的辯護律師也為此批評中國司法,最後則被吊銷律師執照。\n 台灣網友:難得認同 文章一出,立刻引起台灣網友熱烈回應:「難得滿認同大陸遊客的觀點」、「只能說台灣的內鬥,鎖國造成台灣停滯不前,不是我們退步,是人家進步太快」、「他沒有說錯,台灣惡鬥加內耗,跟鄰近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了!」\n 也有網友表示:「當別人給我們批評指教時,不要只是狡辯逃避說幹話」、「看到垃圾分類那部分也好傷心。明明就是可資源回收的東西為什麼要丟垃圾桶呢?就只是因為懶,為了方便」、「實話總是傷人的,最近逛了樂華夜市跟南勢角夜市,夜市賣的東西都差不多。」\n 台灣樂團批評,「你們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呢?」 對於中國網友列出的七項批評,台灣樂團「拷秋勤」在臉書撰文批評,台灣會淪落到今天這樣,是因為有一群中華民族逃難到台灣,「待了很久一直不滾拖累大家所致。」\n 最後還反問,中國網友文筆這麼好,「想看你評論一下六四天安門」。\n \n 新聞來源:\n 今年4月去了趟台灣,用四個概括就是「不過如此」(天涯論壇)<\/a> 不過如此?陸客遊台列7大負評 台網友:難得認同(Now news)<\/a> 陸客譏台「不過如此」 樂團一句話看他敢不敢回(蘋果)<\/a> 網購個資外洩 「第三方支付」有保障?(Now news)<\/a> 台灣Pay行動支付啟動 路邊攤消費也能用!(聯合)<\/a> 他在微信偷罵「習包子」判22月 律師更慘遭吊照(自由)<\/a> 核稿編輯:羊正鈺\n" {"id":"7407814","url":"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1218\/2664716","normalized_id":"www.nownews.com\/2664716","normalized_crc32":"2240050389","source":"7","created_at":"1513600833","last_fetch_at":"1513685262","last_changed_at":"1513608150","error_count":"0"} "最後遺言曝光 SHINee鐘鉉得年27歲"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2017\/12\/18 20:32\n南韓天團「SHINee」人氣成員鐘鉉今(18)日台灣時間下午五點,被發現在房間內疑似燒炭自殺,送醫不治,消息一出,令外界相當震驚。鐘鉉IG上的最後發文為,「祈禱你不會生病。」粉絲得知他的死訊,紛紛湧入留言,非常令人鼻酸。\n\r\n\r\n據韓媒報導,鐘鉉自殺前曾傳給姊姊一封訊息,內容寫下,「將我送走吧,跟我說我辛苦了。」、「一直以來都非常苦。」、「最後的問候。」讓姊姊驚覺不對,立刻通報警方,「鐘鉉可能自殺了。」警方隨即展開搜查,最後在首爾清潭洞公寓發現他倒下的身影,雖然緊急送醫,但終究是來不及,令家人及粉絲悲痛萬分。\n\n鐘炫過世後,原定行程將進行更改,本來預計24日將現身播出的綜藝節目《夜行鬼怪》,預告稍早已刪除,JTBC電視台表示,「接到鐘鉉的悲訊後,我們決定重新整理播出內容。」而SHINee原定2018年2月在大阪及東京舉行的演唱會,是否如期舉行,還要靜待經紀公司的通知。\n\r\n\r\n \n\r\n\r\n※【 NOWnews 今日新聞 】<\/a> 提醒您:\n\r\n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n\r\n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n\r\n※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n\r\n※ 張老師專線:1980\n\r\n※ 生命線專線:1995\n" {"id":"7407822","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25.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25","normalized_crc32":"3890187914","source":"4","created_at":"1513600845","last_fetch_at":"1513685262","last_changed_at":"1513604490","error_count":"0"} "被亂開稅單、走行政救濟還得先繳錢 前台南縣長蘇煥智:違憲" "記者林昱均/台北報導\n\r\n民間法稅改革聯盟等單位於今明(18、19)兩日都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稅制不公與稅官濫權,截至晚上7點半為止,約有8,000人參與。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指出,自己當律師許多年,現在大家都知道今年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司法改革,雖然繳稅是大家的義務,但很多民眾卻不知道稅吏濫權是常態。稅災戶呼喊:「冤獄國家要賠錢,冤稅也是相同道理。」\n\r\n\r\n法稅改革聯盟針對財政部、國稅局的亂開稅單現象提出5大訴求,包括賦稅人權入憲,廢除違法函釋;平反稅務冤案,終結萬年稅單;廢除稅務獎金,杜絕違法徵稅;歸還超徵稅收,嚴懲濫稅官員;公開公正遴選納保官和稅務法官。法稅改革聯盟也痛批,全台有近908萬件欠稅欠費待強制執行案件未結案,許多是烏龍稅單,包括稅官認錯人、為稅務獎金亂開稅單等狀況,「財政部近5年來超徵了6,000多億元民脂民膏,卻不知花到哪裡去。」\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368.jpg\n\n\n▲法稅改革聯盟指出,稅官亂開稅單讓不少家庭受害,甚至家人被迫分離。(圖/記者李毓康攝)\n\r\n稅官亂開稅單 民眾打訴訟還要先繳半數金額 蘇煥智批違憲\n\r\n\n\r\n \r\n蘇煥智則認為,課稅、納稅是國民義務,但稅官濫權,人民就須要做申訴,去抗議。現在最糟的情況是,稅官開出烏龍稅單,民眾想循行政救濟管道,還得先繳錯誤稅單的半數金額,「今天大家無辜被開稅單,還得繳一半才能打官司,這是什麼道理?」\n\r\n法稅改革聯盟指出,台灣長期處在個人綜所稅的高稅負環境、國稅局又年年出錯,甚至還有稅務官為求獎金亂課稅的情況,但民眾卻是求助無門,「鼓起勇氣去打行政訴訟,結果不得了,球員、裁判都是政府的人,勝訴率不到6%、怎麼打?」\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365.jpg\n\r\n▲法稅改革聯盟上街抗議稅官亂開稅單,強調財稅黑手就是財政部與國稅局。(圖/記者李毓康攝)\n\r\n蘇煥智也表示,如果因為政府的課稅不合理,民眾要打行政救濟,卻得被稅官逼迫先繳一半的稅單金額,但大法官釋字在1988年4月22日的第224號釋憲早已講明,行政單位在民眾打行政救濟前卻得先繳半數的烏龍稅單罰金本身就是違憲,因為對人民訴願及訴訟權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制。法稅改革聯盟認為,稅官現在繼續違憲地要求民眾行政救濟前先繳錢,關鍵就是稅務激勵獎金,讓稅官巧立名目、詐騙無辜民眾。\n\r\n根據大法官釋字第224號顯示,稅捐稽徵法關於申請復查,以繳納一定比例之稅款或提供相當擔保為條件之規定,使未能繳納或提供相當擔保之人,喪失行政救濟之機會,係對人民訴願及訴訟權所為不必要之限制,且同法又因而規定,申請復查者,須於行政救濟程序確定後始予強制執行,對於未經行政救濟程序者,亦有欠公平,與憲法第7條、第16條、第19條之意旨有所不符,均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1988年4月)起,至遲於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n\r\n納保法讓稅務單位派任納保官 蘇煥智:請鬼拿藥單\n\r\n而明年即將上路的納稅者權益保護法,蘇煥智指出,原本是進步法案、以嚴格標準要求稅務法官要有專業才能做審判,結果現在政策大轉彎,還把行政法官就地合法、未做把關責任。「司改的關鍵時刻,你還對人民濫權課稅?」\n\r\n納保法不僅有稅務法官的適任與否問題,蘇煥智也表示,在納稅者權益保護官部分,「如果還是由稅務單位派任納保官,誰會有信心?根本是請鬼拿藥單!」\n\r\n法稅改革聯盟與蘇煥智強調,目前遴選的62位稅務法官也得接受人民的評鑑,不適任就該被調離;另外,他們也強調,納稅者權益保護官必須由總統提名,且須經過立法院同意,還要接受評鑑制度才是合理的事情,「不然納稅者權益保護官只是落實納保法騙很大!」\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375.jpg\n\n\n▲前台南縣長蘇煥智說:「如果還是由稅務單位派任納保官,誰會有信心?根本是請鬼拿藥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r\n亂葬崗的農地不能耕種 卻被稅務官因此「敲竹槓」\n\r\n來自彰化縣的林先生指出,自己擁有從祖宗傳下來,受所編列的農業用地,但該地卻是在亂葬崗旁邊,上面都是石頭、無法耕種,因此自己未做栽種農作物,當時也想說農業用地不用被課稅沒關係。結果有一天卻有稅務官說你土地未做耕種、應繳稅,還逕自開出稅單。林先生哭喊:「農業用地不是我分的,亂葬崗也不是我弄的,最後爛帳怎麼會是我背負?」\n\r\n職校學生創業美甲店 卻被超徵到倒閉\n\n來自苗栗縣的江小姐表示,自己過去教導的職校學生開美甲店,結果明明學生在苗栗縣竹南開店,國稅局卻依據台北市的美甲店標準去做營業稅額核定,「開在苗栗縣小鄉鎮的美甲店,政府卻認定你每個月會賺進10幾萬元。」結果該名學生繳稅1年後,發現根本沒有1個月會達到核定額度,江小姐痛批:「你店家賺的多,政府就會調高額度要你多繳稅;結果賺的比標準少時,政府卻裝聾作啞,根本不會下修額度。」\n\n\r\n江小姐表示,自己輔導學生花錢請會計師去協調,卻還是無法調降,最後學生負擔不了創業成本與長期超徵的稅額、美甲店宣告關門大吉,「真的可以說是被超徵到倒閉。」法稅改革聯盟表示,稅務官長期濫權、亂開稅單,讓不少小企業、民眾不堪其擾。\n\n▼法稅改革聯盟指出,現在稅官多半是龍蝦,因為又聾又瞎,只會亂開稅單。(圖/記者李毓康攝)\n\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363.jpg\n\n\r\n \n" {"id":"7407826","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4915-260407","normalized_id":"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4915\/260407","normalized_crc32":"3328931597","source":"2","created_at":"1513600869","last_fetch_at":"1513686703","last_changed_at":"1513604539","error_count":"0"} "公投法修正通過後短短1周 12項議題醞釀中" "打開鳥籠公投 放出猛禽\r\n \r\n \r\n \r\n 敏感時刻莫健訪台 港媒:美擔心台政局失控\r\n \r\n \r\n \r\n 磨刀霍霍!呂秀蓮:明年提和平中立公投\r\n \r\n \r\n \r\n 一例一休吵翻天 劉泰英怒轟:政客不講實情\r\n \r\n \r\n \r\n 社論-罷昌 直接民權的第一場聖戰" {"id":"7407827","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882207","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1\/2882207","normalized_crc32":"1454865526","source":"8","created_at":"1513600911","last_fetch_at":"1513684037","last_changed_at":"1513612917","error_count":"0"} "有夫之婦不滿小三分手另結新歡 傳不雅裸照吃官司" "2017-12-18 20:38聯合報 記者黃宣翰<\/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41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高雄市鄭姓有婦之夫不滿前女友與他分手後另結新歡,去年2月間涉嫌透過Line傳送恐嚇<\/a>訊息揚言對她及男友不利,並將她不雅裸照<\/a>上傳至雲端硬碟,他人可上網流覽,橋頭地院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a>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42萬元,全案仍可上訴。\n判決說,鄭姓男子與被害女子曾經同居,兩人因細故分手後,鄭於去年1月底得知小三另交男友,心生不滿,去年2月4日至14日先後四次以手機聯結網路,透過Line傳送「我一定要毀了你」、「要將不雅照片傳給妳家人」等內容涉嫌恐嚇被害女子, 並於去年2月15日再以手機聯結網路,涉嫌透過Line傳送前女友不雅裸照至雲端硬碟,將硬碟網址傳至小三男友手機,小三男友聯結網址後,觀看到前女友不雅裸照。去年2月17日鄭再以Line傳送:「再不回我,要鬧到你工作單位」,涉嫌恐嚇小三男友。\n鄭男行為令前女友及男友心生畏懼,報警法辦、起訴。鄭辯稱雲端硬碟有加密,並不是公開狀態,但承辦員警經查,此雲端硬碟並未採安全隔離措施,一般人都可上網瀏覽,法官不採信鄭供稱,認定鄭有罪。\n法官審酌認為,鄭明知自己為有婦之夫,仍與被害女子同居,兩人發生感情糾紛分手後,竟憑仗握手前女友不雅照片電子檔,傳送給她及其男友威脅恐嚇,造成被害人精神上極大恐懼,法官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以一天1千元折算一日。\n" {"id":"7407827","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882207","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1\/2882207","normalized_crc32":"1454865526","source":"8","created_at":"1513600911","last_fetch_at":"1513684037","last_changed_at":"1513612917","error_count":"0"} "有婦之夫不滿小三分手另結新歡 傳不雅裸照吃官司" "2017-12-18 20:38聯合報 記者黃宣翰<\/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41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高雄市鄭姓有婦之夫不滿前女友與他分手後另結新歡,去年2月間涉嫌透過Line傳送恐嚇<\/a>訊息揚言對她及男友不利,並將她不雅裸照<\/a>上傳至雲端硬碟,他人可上網流覽,橋頭地院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a>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42萬元,全案仍可上訴。\n判決說,鄭姓男子與被害女子曾經同居,兩人因細故分手後,鄭於去年1月底得知小三另交男友,心生不滿,去年2月4日至14日先後四次以手機聯結網路,透過Line傳送「我一定要毀了你」、「要將不雅照片傳給妳家人」等內容涉嫌恐嚇被害女子, 並於去年2月15日再以手機聯結網路,涉嫌透過Line傳送前女友不雅裸照至雲端硬碟,將硬碟網址傳至小三男友手機,小三男友聯結網址後,觀看到前女友不雅裸照。去年2月17日鄭再以Line傳送:「再不回我,要鬧到你工作單位」,涉嫌恐嚇小三男友。\n鄭男行為令前女友及男友心生畏懼,報警法辦、起訴。鄭辯稱雲端硬碟有加密,並不是公開狀態,但承辦員警經查,此雲端硬碟並未採安全隔離措施,一般人都可上網瀏覽,法官不採信鄭供稱,認定鄭有罪。\n法官審酌認為,鄭明知自己為有婦之夫,仍與被害女子同居,兩人發生感情糾紛分手後,竟憑仗握手前女友不雅照片電子檔,傳送給她及其男友威脅恐嚇,造成被害人精神上極大恐懼,法官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以一天1千元折算一日。\n" {"id":"7407827","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882207","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1\/2882207","normalized_crc32":"1454865526","source":"8","created_at":"1513600911","last_fetch_at":"1513684037","last_changed_at":"1513612917","error_count":"0"} "有婦之夫不滿小三分手另結新歡 傳不雅裸照吃官司" "2017-12-18 20:38聯合報 記者黃宣翰<\/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41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高雄市鄭姓有婦之夫不滿前女友與他分手後另結新歡,去年2月間涉嫌透過Line傳送恐嚇<\/a>訊息揚言對她及男友不利,並將她不雅裸照<\/a>上傳至雲端硬碟,他人可上網流覽,橋頭地院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a>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42萬元,全案仍可上訴。\n判決說,鄭姓男子與被害女子曾經同居,兩人因細故分手後,鄭於去年1月底得知小三另交男友,心生不滿,去年2月4日至14日先後四次以手機聯結網路,透過Line傳送「我一定要毀了你」、「要將不雅照片傳給妳家人」等內容涉嫌恐嚇被害女子, 並於去年2月15日再以手機聯結網路,涉嫌透過Line傳送前女友不雅裸照至雲端硬碟,將硬碟網址傳至小三男友手機,小三男友聯結網址後,觀看到前女友不雅裸照。去年2月17日鄭再以Line傳送:「再不回我,要鬧到你工作單位」,涉嫌恐嚇小三男友。\n鄭男行為令前女友及男友心生畏懼,報警法辦、起訴。鄭辯稱雲端硬碟有加密,並不是公開狀態,但承辦員警經查,此雲端硬碟並未採安全隔離措施,一般人都可上網瀏覽,法官不採信鄭供稱,認定鄭有罪。\n法官審酌認為,鄭明知自己為有婦之夫,仍與被害女子同居,兩人發生感情糾紛分手後,竟憑仗握有前女友不雅照片電子檔,傳送給她及其男友威脅恐嚇,造成被害人精神上極大恐懼,法官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以一天1千元折算一日。\n" {"id":"7407832","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882209","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6\/2882209","normalized_crc32":"3580771512","source":"8","created_at":"1513600916","last_fetch_at":"1513684052","last_changed_at":"1513608832","error_count":"0"} "有洋蔥!雲林吉祥物出動圓夢 單親童與媽感動爆哭" "2017-12-18 20:41聯合報 記者陳雅玲<\/a>╱即時報導\n雲林縣墨池堂餐廳與姊妹店春囍餐廳每年歲末邀請雲林家扶中心小朋友共享耶誕大餐,並募集耶誕禮物,今年單親童「小霖」因為沒有兄弟姊妹,許願想要雲林縣吉祥物「奇萌籽」陪伴他,縣府得知後,今晚派出「奇萌籽」本尊為他圓夢,小霖與媽媽感動爆哭。\n春囍店長蘇則瑋表示,餐廳開業以來受到很多人幫助,希望盡一己之力回饋,家扶中心的孩子平常少有機會到餐廳吃飯,每年耶誕節前夕都會邀請家扶的孩子與家長一同享用耶誕大餐,並讓小朋友許願,由熱心民眾為孩子圓夢。\n10歲男童「小霖」今年在許願卡寫上想要雲寶寶,大家一頭霧水,不知道「雲寶寶」是什麼,社工<\/a>老師詢問後才知,正是雲林縣吉祥物「奇萌籽」,因為奇萌籽頭上有一片雲,才誤以為叫做雲寶寶。\n社工老師表示,「小霖」與媽媽相依為命,因為沒有其他兄弟姊妹作伴,所以他常常覺得孤單,特別喜歡一些小玩偶、小玩具,覺得這些玩偶可以與他作伴。\n雲林縣新聞處長張凱傑得知「小霖」的願望,原本要客製化奇萌籽填充娃娃,因為廠商生產不及,最後由奇萌籽本尊出場帶給「小霖」驚喜,並準備奇萌籽的馬克杯當作耶誕禮物。\n「小霖」看到奇萌籽出現又驚又喜,立刻衝上前抱住奇萌籽,小霖的媽媽感動爆淚,現場服務生也被這一幕感動到掉眼淚,小霖媽媽說,看到兒子的願望時,她一直覺得不可能實現,沒想到大家真的幫兒子圓夢,真的很謝謝大家,現場小朋友也爭相與奇萌籽擁抱、拍照。\n張凱傑表示,奇萌籽的頭上有一顆發芽的種籽,代表的就是希望,希望給小朋友安心、可靠的力量,他模樣超「萌」,很受小朋友的喜愛,經常代言雲林各項活動,但參加圓夢計畫卻是首次,希望這麼溫馨又有意義的圓夢任務,能夠給「小霖」帶來一輩子難忘的回憶。\n蘇則瑋表示,家扶的孩子都很懂事,享用耶誕大餐之餘,也自己準備才藝表演回饋,乖巧、認真的模樣,很令人心疼,感謝許多熱心民眾願意當這群孩子的耶誕老公公,讓他們有機會開心過節。\n救國團<\/a>雲林縣團委會也舉辦「星願慶耶誕、認養<\/a>星心願」活動,2天內為99位偏鄉學童募集耶誕禮物,有小朋友因家境清寒無法購買中國笛來學習演奏,老師贈送給他,這次他的願望即是希望能有中國笛返還給老師,也有小朋友希望能有一件羽絨外套送給媽媽,小小心願讓大人心疼不已。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5.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6.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7.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8.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7832","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882209","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26\/2882209","normalized_crc32":"3580771512","source":"8","created_at":"1513600916","last_fetch_at":"1513684052","last_changed_at":"1513608832","error_count":"0"} "有洋蔥!雲林吉祥物出動圓夢 單親童與媽感動爆哭" "2017-12-18 20:41聯合報 記者陳雅玲<\/a>╱即時報導\n雲林縣墨池堂餐廳與姊妹店春囍餐廳每年歲末邀請雲林家扶中心小朋友共享耶誕大餐,並募集耶誕禮物,今年單親童「小霖」因為沒有兄弟姊妹,許願想要雲林縣吉祥物「奇萌籽」陪伴他,縣府得知後,今晚派出「奇萌籽」本尊為他圓夢,小霖與媽媽感動爆哭。\n春囍店長蘇則瑋表示,餐廳開業以來受到很多人幫助,希望盡一己之力回饋,家扶中心的孩子平常少有機會到餐廳吃飯,每年耶誕節前夕都會邀請家扶的孩子與家長一同享用耶誕大餐,並讓小朋友許願,由熱心民眾為孩子圓夢。\n10歲男童「小霖」今年在許願卡寫上想要雲寶寶,大家一頭霧水,不知道「雲寶寶」是什麼,社工<\/a>老師詢問後才知,正是雲林縣吉祥物「奇萌籽」,因為奇萌籽頭上有一片雲,才誤以為叫做雲寶寶。\n社工老師表示,「小霖」與媽媽相依為命,因為沒有其他兄弟姊妹作伴,所以他常常覺得孤單,特別喜歡一些小玩偶、小玩具,覺得這些玩偶可以與他作伴。\n雲林縣新聞處長張凱傑得知「小霖」的願望,原本要客製化奇萌籽填充娃娃,因為廠商生產不及,最後由奇萌籽本尊出場帶給「小霖」驚喜,並準備奇萌籽的馬克杯當作耶誕禮物。\n「小霖」看到奇萌籽出現又驚又喜,立刻衝上前抱住奇萌籽,小霖的媽媽感動爆淚,現場服務生也被這一幕感動到掉眼淚,小霖媽媽說,看到兒子的願望時,她一直覺得不可能實現,沒想到大家真的幫兒子圓夢,真的很謝謝大家,現場小朋友也爭相與奇萌籽擁抱、拍照。\n張凱傑表示,奇萌籽的頭上有一顆發芽的種籽,代表的就是希望,希望給小朋友安心、可靠的力量,他模樣超「萌」,很受小朋友的喜愛,經常代言雲林各項活動,但參加圓夢計畫卻是首次,希望這麼溫馨又有意義的圓夢任務,能夠給「小霖」帶來一輩子難忘的回憶。\n蘇則瑋表示,家扶的孩子都很懂事,享用耶誕大餐之餘,也自己準備才藝表演回饋,乖巧、認真的模樣,很令人心疼,感謝許多熱心民眾願意當這群孩子的耶誕老公公,讓他們有機會開心過節。\n救國團<\/a>雲林縣團委會也舉辦「星願慶耶誕、認養<\/a>星心願」活動,2天內為99位偏鄉學童募集耶誕禮物,有小朋友因家境清寒無法購買中國笛來學習演奏,老師贈送給他,這次他的願望即是希望能有中國笛返還給老師,也有小朋友希望能有一件羽絨外套送給媽媽,小小心願讓大人心疼不已。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6.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7.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08.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59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7837","url":"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286996","normalized_id":"new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286996","normalized_crc32":"1319012539","source":"5","created_at":"1513601406","last_fetch_at":"1513686996","last_changed_at":"1513605159","error_count":"0"} "一張自拍合照讓她舉家逃難 伊拉克小姐:不後悔" "http:\/\/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phpqmg8pq.jpg\n伊丹(右)在拉斯維加斯與以色列小姐甘達爾斯曼(左)一起自拍,並在社群網路發布照片,寫下「伊拉克小姐和以色列小姐一同獻上和平與愛心。」(圖取自Sarah Idan instagram)\n\n\n2017-12-18 20:29\n\n〔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睽違45年,伊拉克今年派出代表參與環球小姐選美比賽,但27歲的伊拉克小姐伊丹(Sarah Idan)的命運,卻因一張與以色列小姐的自拍合照大轉變,甚至面臨死亡威脅、舉家逃亡,但她說,並不後悔公開這張自拍合照。\n《CNN》報導,上個月,在選美比賽期間,伊丹在拉斯維加斯與以色列小姐甘達爾斯曼(Adar Gandelsman)一起自拍,並在社群網路發布照片,寫下「伊拉克小姐和以色列小姐一同獻上和平與愛心。」盼能讓兩國關係緩和。\n但輿論反應卻不是她所預期的,照片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大反彈,伊丹還被伊拉克選美機構威脅撤下照片,否則將剝奪她的頭銜,她和家人甚至面臨死亡威脅。此外,她也因在比賽中穿了比基尼,在網路上收到恐嚇言論。\n伊丹始終拒絕撤下照片,她在發布自拍照隔天後發文表示,她沒有支持以色列政府或以國的中東政策,但也對認為這張照片傷害巴勒斯坦理想的所有民眾致歉。\n伊丹擁有美國和伊拉克雙重國籍,目前住在洛杉磯。她的家人則被迫逃難。她說,她現在想保持低調,直到她的家人離開伊拉克;雖然她現在很安全,但仍擔心會發生情況。\n伊丹說,她沒有後悔在網路發布合照。她表示,「很多人對伊拉克有錯誤的看法,我們確實有極端分子存在,但也有好人」,「大多數的好人都沒被關注。」" {"id":"7407838","url":"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2180304-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04-1","normalized_crc32":"4134625076","source":"3","created_at":"1513601411","last_fetch_at":"1513685484","last_changed_at":"1513605038","error_count":"0"} "蔡總統溫馨接見 植物人阿得笑了" "發稿時間:2017\/12\/18 20:40\n最新更新:2017\/12\/18 21:01\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59285447.jpg\n創世基金會18日帶著服務的單親媽媽、孩子和植物人、家屬們一起到總統府參訪,總統蔡英文(左)接見並給他們打氣和鼓勵,也送上小禮物,讓臥床14年、從未出遊的植物人阿得(右2)一路眉開眼笑。(創世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106年12月18日\n(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8日電)植物人阿得臥床14年、從未出遊,今天到總統府參訪,總統蔡英文接見並致贈小禮物,讓阿得一路眉開眼笑,他高齡80歲的姊姊也深感欣慰。\n\n創世基金會新聞稿指出,蔡總統撥冗接待,給單親媽媽和植物人、家屬們打氣和鼓勵,要大家加油、冬天注意保暖,並貼心送上聖誕禮物保溫杯,讓大家感受溫暖情意。\n\n創世、華山、人安基金會策略聯盟近幾年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辦寒士吃飽30尾牙活動,讓寒士、單親媽媽們在年節時有一頓暖食,但他們從沒機會踏入總統府。\n\n創世基金會今天帶著服務的單親媽媽、孩子、植物人及家屬一起到總統府參訪。平常擺攤賣地瓜的媽媽們暫時鬆懈為生活拚鬥的肩膀,帶著孩子一起同樂;植物人和家屬們也排除萬難,特別安排無障礙計程車才得以成行。\n\n58歲的阿得本來是工地工人,14年前不慎在工地跌倒,撞倒右側頭部,本來以為沒大礙,回家後卻昏迷,原來腦傷一直慢性出血,被宣判成植物人臥床至今,從來沒有出遊機會。\n\n阿得姊姊說,最近5年阿得身體狀況進步很多,獲知要去總統府參訪後,昨晚竟興奮到睡不著,參訪時也一路眉開眼笑,神情期待欣喜。\n\n創世公關社資部副主任游麗真說,「植物人雙軌服務暨第28屆寒士吃飽30尾牙」將於107年2月4日全台16處同步舉辦,當天需要3000名義工及各界愛心挹注,盼大眾能給寒士支持。1061218\n" {"id":"7407844","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17\/2882207","normalized_id":"udn.com\/news\/7317\/2882207","normalized_crc32":"3466247935","source":"8","created_at":"1513601449","last_fetch_at":"1513684674","last_changed_at":"1513609305","error_count":"0"} "有婦之夫不滿小三分手另結新歡 傳不雅裸照吃官司" "2017-12-18 20:38聯合報 記者黃宣翰<\/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1\/4352414.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高雄市鄭姓有婦之夫不滿前女友與他分手後另結新歡,去年2月間涉嫌透過Line傳送恐嚇<\/a>訊息揚言對她及男友不利,並將她不雅裸照<\/a>上傳至雲端硬碟,他人可上網流覽,橋頭地院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a>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42萬元,全案仍可上訴。\n判決說,鄭姓男子與被害女子曾經同居,兩人因細故分手後,鄭於去年1月底得知小三另交男友,心生不滿,去年2月4日至14日先後四次以手機聯結網路,透過Line傳送「我一定要毀了你」、「要將不雅照片傳給妳家人」等內容涉嫌恐嚇被害女子, 並於去年2月15日再以手機聯結網路,涉嫌透過Line傳送前女友不雅裸照至雲端硬碟,將硬碟網址傳至小三男友手機,小三男友聯結網址後,觀看到前女友不雅裸照。去年2月17日鄭再以Line傳送:「再不回我,要鬧到你工作單位」,涉嫌恐嚇小三男友。\n鄭男行為令前女友及男友心生畏懼,報警法辦、起訴。鄭辯稱雲端硬碟有加密,並不是公開狀態,但承辦員警經查,此雲端硬碟並未採安全隔離措施,一般人都可上網瀏覽,法官不採信鄭供稱,認定鄭有罪。\n法官審酌認為,鄭明知自己為有婦之夫,仍與被害女子同居,兩人發生感情糾紛分手後,竟憑仗握有前女友不雅照片電子檔,傳送給她及其男友威脅恐嚇,造成被害人精神上極大恐懼,法官依鄭觸犯恐嚇危害安全及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罪,判處鄭徒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以一天1千元折算一日。\n" {"id":"7407846","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98\/2882160","normalized_id":"udn.com\/news\/6898\/2882160","normalized_crc32":"1879602829","source":"8","created_at":"1513601450","last_fetch_at":"1513684676","last_changed_at":"1513609308","error_count":"0"} "興國高中校長難想像 動手玩數學讓小朋友開心" "2017-12-18 20:15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37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在美國已有10年歷史的「茱莉亞羅賓遜數學嘉年華」(Julia Robinson Mathematics Festival,簡稱JRMF),以啟發、培養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n台南市新營區私立興國高中本月16日舉辦別開生面的數學嘉年華活動,有200名國小學生參加。\n嘉年華非以比賽作為目的,透過遊戲化學習的方式,啟發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和探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n活動有5個單元,分別是彩色三角形、螺旋拼圖、位數總和、兔子爬樓梯、正方形拼圖,內容十分有趣且實用,結合大地闖關遊戲與數學桌遊<\/a>,由多種數學遊戲組成,每一遊戲包含部份數學概念,小朋友玩得開心。\n興國高中校長趙效賢表示,很榮幸能協辦這麼有意義的活動,新課綱<\/a>強調實做,數學很難想像也能透過實做學習,有這麼難得的機會,師生都很興奮及期待,也從中獲益良多,真正動手玩數學。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370.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371.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 {"id":"7407848","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76","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76","normalized_crc32":"2512992800","source":"15","created_at":"1513601465","last_fetch_at":"1513685547","last_changed_at":"1513605101","error_count":"0"} "早有輕生打算?鐘鉉中午剛租房…下午驚爆燒炭自殺"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n韓國男團「SHINee」主唱鐘鉉今(18)日驚傳燒炭自殺,得年27歲,死訊震驚外界。有韓媒指出,鐘鉉死亡地點並不是在首爾家中,而是今日中午才剛於清潭洞承租的套房裡,疑似早有輕生打算,據租屋處相關人士表示:「鐘鉉今日中午獨自一人來到這裡,表示要過2晚,今天是第1天。」且當下沒有發現任何異狀,而警方也僅在現場僅發現了燒炭痕跡,透露他並未留下任何隻字片語。\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68-XXL.jpg\n▲鐘鉉下午傳出燒炭自殺身亡。(圖/翻攝自微博)\n根據韓媒報導,鐘鉉今日下午5點左右被發現陳屍於清潭洞短租套房中,當時已沒有呼吸心跳,送醫後依舊宣告不治,據了解,他在此預約2天承租時間,似乎是刻意選擇地點輕生,現場也沒有留下任何遺書,租屋處的相關人士發言表示:「鐘鉉沒有事先預約,今日中午獨自一人來到這裏,表示要過兩晚,今天是第一天。」坦承當時並未察覺任何異樣,至於鐘鉉有有無手持酒類飲品或其他物品,該負責人則坦言:「真的沒有!」\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65-XXL.jpg\n▲▼鐘鉉陳屍於短租套房中。(圖/翻攝自news1)\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64-XXL.jpg\n此外,鐘鉉親姊姊也收到弟弟的「告別簡訊」,裡頭提到「一直以來都很累,放我走吧,和我說聲辛苦了,這是最後的問候」,充滿負面情緒的字句也讓姊姊立刻報警,沒想到仍阻止不了悲劇發生。\nnews1報導連結:https:\/\/goo.gl\/js6agQ<\/a>\n★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n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n※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n※ 張老師專線:1980\n※ 生命線專線:1995\n※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n" {"id":"7407855","url":"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2230","normalized_id":"udn.com\/news\/7266\/2882230","normalized_crc32":"1341827173","source":"8","created_at":"1513601989","last_fetch_at":"1513685132","last_changed_at":"1513605956","error_count":"0"} "腰痠背痛想貼藥布 這一款明年要漲價了" "2017-12-18 20:58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a>╱即時報導\n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7\/12\/18\/realtime\/4352422.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n腰痠背痛,若想用貼布緩解疼痛,明年起得多掏腰包了。社區藥師指出,知名的普拿疼痠痛藥布共五款品項,將於明年1月起分別調漲15到39元。生產普拿疼痠痛藥布的葛蘭素史克公司表示,自2008年以來,普拿疼肌立從未調整價格,為反應近年以來的營運及製造成本不斷提高,不得不調整價格。\n除了普拿疼痠痛藥布,綠油精、國安感冒<\/a>液、明通治痛單液也陸續調漲售價。開業藥師柯明道指出,之前痠痛藥布缺貨,現在傳出調漲。據了解,普拿疼痠痛藥布占率約兩成,五款漲價<\/a>品項中,普拿疼肌立痠痛貼布入廿一片裝,售價自260元漲為299元、漲幅1成5最多,其他包裝則漲15到39元,漲幅約一成至一成三。\n冬季是感冒旺季,開業藥師易麗珍說,感冒患者常到藥局購買的國安感冒液、友露安、克風邪、抗痛寧、明通治痛丹等感冒糖漿,也於最近1到2個月漲價,自原先16元漲到17元、漲幅約6%。\n易麗珍指出,明年起藥品運送須符合衛福部藥品優良運銷作業規範,提高藥商運輸成本,加上原物料成本上揚,藥品漲價應與此有關。葛蘭素史克藥廠表示,2008年以來其痠藥布從未調整價格,但近年營運及製造成本不斷提高,不得不調整價格。\n" {"id":"7407884","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3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36","normalized_crc32":"1741549169","source":"4","created_at":"1513602038","last_fetch_at":"1513686466","last_changed_at":"1513609371","error_count":"0"} "SHINee鐘鉉選擇輕生 南韓藝人壓力大10年超過30名自殺" "2017年12月18日 20:56\n\n \n\r\n記者吳孟庭/綜合報導\n\r\n南韓人氣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8日下午驚傳自殺,在送院途中已經不幸死亡的新聞,他曾經說過捫心自問的話,自己不幸福,也曾透露收入不穩,年紀僅27歲的他對演藝事業感到憂慮的發言,在傳出過世後引起關注,但會選擇自殺一途,似乎也透露了南韓演藝圈的壓力之大。\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06.jpg\n\r\n▲SHINee鐘鉉選擇輕生。(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n\r\n \r\n南韓藝人經常傳出輕生消息,曾為女團KARA的落選練習生So Jin,2015年就疑似因明星夢碎,跳樓身亡,當年她才23歲。南韓演員金成珉2002年和女星張瑞希合作《背叛愛情》打開知名度,2016卻驚傳在家中用領帶上吊自殺,緊急送醫搶救,2天後院方宣判他腦死,享年43歲。\n\r\n\/\/cdn2.ettoday.net\/images\/1872\/d1872667.jpg\n\r\n▲南韓演員金成珉在2016年自殺救不回身亡。(圖/CFP)\n\r\n曾因為演出電視劇《冬季戀歌》而走紅亞洲的歌手兼演員朴容夏,2010年6月喝酒後,在自家臥室以電話充電器的電線上吊自殺身亡,得年僅32歲,好友蘇志燮接獲死訊,捧著遺照哭紅雙眼的模樣歷歷在目。\n\r\n\/\/cdn2.ettoday.net\/images\/1884\/d1884912.jpg\n\r\n▲蘇志燮當年捧遺照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圖/翻攝自韓網《OBS》)\n\r\n女星張紫妍的死亡也讓演藝圈十分衝擊,她因演出韓版《流星花園》(《花樣男子》)走紅,卻在2009年自殺,她的遺書在2011年公開,披露出道4年間被迫從事上百次性交易,包含早她一步走向自殺之途的女演員鄭多彬、崔真實都沒逃過魔爪;經紀公司社長因強迫她陪酒,最後判賠2400韓元。\n\r\n\/\/cdn2.ettoday.net\/images\/505\/d505008.jpg\n\r\n▲女星張紫妍自殺後滾出南韓演藝圈性交易醜聞。(圖/翻攝自naver)\n\r\n上述的鄭多彬與崔真實分別在2007年、2008年以毛巾、繃帶上吊自殺,其中崔真實一家更是逃不了自縊的魔咒,她身為演員的弟弟崔真永39歲那年自殺,2013年崔真實前夫趙成珉也被發現在家自殺身亡,同年前經理人朴尚浩吞藥自殺;而她目前唯一的女兒崔俊熙也經常因為情緒不穩上網發洩,讓粉絲都超擔心她會步上媽媽的後塵,大約10年間已傳出超過30位演藝相關人士以自殺結束生命。\n\r\n\/\/cdn2.ettoday.net\/images\/90\/d90039.jpg\n\r\n▲已故韓星崔真實一家都走向自縊的命運。(圖/翻攝自網路)\n\r\n.ETtoday新聞雲提醒,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r\n★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n" {"id":"7407884","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1218\/1075136.htm","normalized_id":"www.ettoday.net\/news\/1075136","normalized_crc32":"1741549169","source":"4","created_at":"1513602038","last_fetch_at":"1513686466","last_changed_at":"1513609371","error_count":"0"} "SHINee鐘鉉選擇輕生 南韓藝人壓力大10年超過30名自殺" "2017年12月18日 20:56\n\n \n\r\n記者吳孟庭/綜合報導\n\r\n南韓人氣男團SHINee成員鐘鉉18日下午驚傳自殺,在送院途中已經不幸死亡的新聞,他曾經說過捫心自問的話,自己不幸福,也曾透露收入不穩,年紀僅27歲的他對演藝事業感到憂慮的發言,在傳出過世後引起關注,但會選擇自殺一途,似乎也透露了南韓演藝圈的壓力之大。\n\r\n\/\/cdn2.ettoday.net\/images\/2997\/d2997406.jpg\n\r\n▲SHINee鐘鉉選擇輕生。(圖/翻攝自SHINee臉書)\n\r\n\n\r\n \r\n南韓藝人經常傳出輕生消息,曾為女團KARA的落選練習生So Jin,2015年就疑似因明星夢碎,跳樓身亡,當年她才23歲。南韓演員金成珉2002年和女星張瑞希合作《背叛愛情》打開知名度,2016卻驚傳在家中用領帶上吊自殺,緊急送醫搶救,2天後院方宣判他腦死,享年43歲。\n\r\n\/\/cdn2.ettoday.net\/images\/1872\/d1872667.jpg\n\r\n▲南韓演員金成珉在2016年自殺救不回身亡。(圖/CFP)\n\r\n曾因為演出電視劇《冬季戀歌》而走紅亞洲的歌手兼演員朴容夏,2010年6月喝酒後,在自家臥室以電話充電器的電線上吊自殺身亡,得年僅32歲,好友蘇志燮接獲死訊,捧著遺照哭紅雙眼的模樣歷歷在目。\n\r\n\/\/cdn2.ettoday.net\/images\/1884\/d1884912.jpg\n\r\n▲蘇志燮當年捧遺照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圖/翻攝自韓網《OBS》)\n\r\n女星張紫妍的死亡也讓演藝圈十分衝擊,她因演出韓版《流星花園》(《花樣男子》)走紅,卻在2009年自殺,她的遺書在2011年公開,披露出道4年間被迫從事上百次性交易,包含早她一步走向自殺之途的女演員鄭多彬、崔真實都沒逃過魔爪;經紀公司社長因強迫她陪酒,最後判賠2400萬韓元。\n\r\n\/\/cdn2.ettoday.net\/images\/505\/d505008.jpg\n\r\n▲女星張紫妍自殺後滾出南韓演藝圈性交易醜聞。(圖/翻攝自naver)\n\r\n上述的鄭多彬與崔真實分別在2007年、2008年以毛巾、繃帶上吊自殺,其中崔真實一家更是逃不了自縊的魔咒,她身為演員的弟弟崔真永39歲那年自殺,2013年崔真實前夫趙成珉也被發現在家自殺身亡,同年前經理人朴尚浩吞藥自殺;而她目前唯一的女兒崔俊熙也經常因為情緒不穩上網發洩,讓粉絲都超擔心她會步上媽媽的後塵,大約10年間已傳出超過30位演藝相關人士以自殺結束生命。\n\r\n\/\/cdn2.ettoday.net\/images\/90\/d90039.jpg\n\r\n▲已故韓星崔真實一家都走向自縊的命運。(圖/翻攝自網路)\n\r\n.ETtoday新聞雲提醒,給自己機會:\n\r\n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n\r\n★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n" {"id":"7407888","url":"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2180306-1.aspx","normalized_id":"www.cna.com.tw\/aAll\/201712180306-1","normalized_crc32":"4126509914","source":"3","created_at":"1513602043","last_fetch_at":"1513686219","last_changed_at":"1513605714","error_count":"0"} "防空污行動方案 增船舶改低硫油等措施" "發稿時間:2017\/12\/18 20:49\n最新更新:2017\/12\/18 21:01\n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71218\/7858013.jpg\n環保署長李應元及相關部會18日向行政院長報告防制空污行動方案,內容再擴充,包含港區船舶改用低硫油、進港減速等。圖為高雄港。(中央社檔案照片)\n(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8日電)環保署長李應元及相關部會今天向行政院長報告防制空污行動方案,李應元說,防空污行動方案將從原本防制策略再擴充,內容包含港區船舶改用低硫油、進港減速等相關期程規劃。\n\n前行政院長林全今年4月通過「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採14項防制措施,全力改善空氣品質。行政院會日前通過空污法修正草案,行政院長賴清德要求環保署提出防制空污行動方案,以利執行空污防制工作,並預定在21日的行政院會上通過。\n\n李應元及相關部會今天向賴清德報告初步方案,李應元告訴中央社記者,防空污行動方案是延續原本「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基礎,以這基礎再提出更詳細、擴充的方案,今天到行政院報告是希望可以讓行動方案更具體。\n\n李應元說,在移動污染源部分,高雄港船舶所排出的硫接近高雄整區排放的1\/3,交通部今天已提出船舶進港採低硫油、進港減速以及船舶停泊用岸電等期程規劃及相關管制措施。\n\n而在固定污染源部分,李應元表示,經濟部工業局也已盤點所有工業區的工業鍋爐,第一波鎖定容易加裝天然氣管線的鍋爐,其他因鋪設管線需要土地等地方政府行政協助較困難的鍋爐,目前也正在協調中。\n\n另外,農業廢棄物部分則有更詳細的管制措施,李應元說,哪些重點地區稻作收割之前要加強宣導、要補助多少費用讓農民使用益生菌將稻草化為堆肥等都包含在內。\n\n李應元表示,防空污行動方案其他詳細內容,院會週四有更具體的說明。1061218\n" {"id":"7407902","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16","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16","normalized_crc32":"3281231270","source":"15","created_at":"1513602109","last_fetch_at":"1513688049","last_changed_at":"1513688049","error_count":"0"} "上班2個月領嘸薪 少女做白工還遭嗆「常曠職、能力差」" "記者黃國瑞、林恩如/宜蘭報導\n在體育用品店工作將近兩個月,卻領不到薪水!宜蘭一名林姓女子向媒體投訴,向老闆討薪水卻一拖再拖,甚至還嗆聲說要她自己來當老闆,氣不過向勞工處檢舉,才赫然發現碰上這樣狀況的不只他一人,但遭到控訴的運動用品店業者,卻大聲喊冤,說是林姓女子上班態度不佳,時常無故曠職,才會有此結果,雙方各說各話,勞工處也將介入調查。\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81-XXL.jpg\n▲女子投訴在體育用品店打工2個月,卻領不到薪水。\n合約攤在桌上,女子媽媽氣憤不已,因為公司已經欠她的女兒兩個月的薪資,遲遲給不出來。林姓女子媽媽說,「12日就正式去上班了,到12月7日都沒有領到一毛錢,他就開始百般的刁難她,就說你表現不好、工作能力這麼差,我要怎麼給你薪水。」\n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17\/12\/18\/1180980-XXL.jpg\n▲和老闆的對話紀錄。\n林姓女子今年10月12日開始,在羅東一家運動用品店上班,沒想到一直到12月7日都沒有拿到薪水,主動LINE公司老闆,老闆卻叫她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她會被扣很多薪資,還說如果女子再曠職,恐怕就沒辦法保她了。但都已經12月,11月薪資還無法計算,老闆更是囂張回嗆「還是你來當老闆」。\n遭控店家喊冤,「因為她一直曠職,譬如一個禮拜7天她休2天,她5天裡面可能有3天、4天是曠職的。」跳出來澄清,說是林姓女子上班態度差才會遭到扣薪,但其實勞工局接獲員工投訴,已經不是第一次了。\n勞工處長黃玲娜表示,「如果我們調查起來,確實資方有違法的情況,那他不給員工薪水的話,我們一定會依照勞基法給他裁罰。」雙方各說各話,勞工處也將介入調查,誰是誰非,是否還有其它隱瞞之處,也將一併查個清楚,若是資方惡意欠薪,也將依勞資爭議處理法,依法開罰。\n" {"id":"7407902","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16","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16","normalized_crc32":"3281231270","source":"15","created_at":"1513602109","last_fetch_at":"1513688049","last_changed_at":"1513688049","error_count":"0"} "403" "403" {"id":"7407902","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6916","normalized_id":"www.setn.com\/news\/326916","normalized_crc32":"3281231270","source":"15","created_at":"1513602109","last_fetch_at":"1513688049","last_changed_at":"1513688049","error_count":"0"} "404" "404" {"id":"7407747","url":"https:\/\/news.ftv.com.tw\/news\/detail\/2017C18A05M1","normalized_id":"news.ftv.com.tw\/2017C18A05M1","normalized_crc32":"1712347042","source":"14","created_at":"1513599069","last_fetch_at":"1513685085","last_changed_at":"1513602967","error_count":"0"} "37歲沙胖表現回春 洋基用3億續約" "

2008年的冬天,對洋基來說是溫暖的,總經理BrianCashman從自由球員市場,簽下賽揚左投C.C.Sabathia,右投A.J.Burnett,以及巨砲一壘手MarkTeixeira,隔年2009年就抱回隊史第27座冠軍,當時的王牌投手沙胖,如今已經37歲,雖然球速大不如前,但經過多年努力,成功轉為控球型投手,今年有回春的表現。<\/p>

擺脫過去幾年因為傷痛,表現不佳的陰影,沙胖今年主投148.2局,戰績14勝5敗,自責分率3.69,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每當洋基需要止敗的時候,他都能先發上場完成任務,連同季後賽,戰績10勝0敗。<\/p>

美聯冠軍戰第三場,沙胖先發6局無失分,硬是在主場擋住太空人三連勝,洋基最後只差一勝,就能進軍世界大賽,明年希望無窮,成為自由球員的沙胖,早就表達願意回來,如今洋基補強先發陣容的第一步,就是用1年1000萬美元,接近3000萬台幣的合約,找回昔日王牌。<\/p>

雖然是10年來最低的薪資,不過,經紀人表示,沙胖覺得在這裏,有未成完的志業,雖然有考慮其他球隊,但終究還是選擇回到他的最愛,他要跟洋基,還有隊友一起奪冠,帶回另一座冠軍金盃,如此一來,沙胖應該也會在洋基退休。<\/p>

(民視新聞/丁泰祥、余啟成 綜合報導)<\/p>

延伸閱讀<\/div>